開欄的話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企業家紮根德州、奉獻德州,以實幹、創新、進取的時代精神,奏響了德州發展史上最生動、激越的交響曲。如今的德州,已經吹響全力打造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的衝鋒號,尤其需要廣大企業家堅定發展的信心、樹立做大做強的雄心,識變求變應變,積勢蓄勢謀勢,在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的新徵程中再立新功。自即日起,本報開設「話初心見精神 講企業家故事」欄目,對我市部分優秀企業、企業家進行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德州企業、了解德州企業家。
打開德建集團如今的市場版圖,令人驚嘆:除了穩穩佔據國內20多個省市的建築市場外,歷經16年深耕全球,德建集團的大旗已經插在亞、歐、非、南美等四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德建集團的海外營業收入依然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國際業務的營收佔到企業總收入的五分之一,利潤超過集團總利潤的三分之一。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入選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發布的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名單。
能夠成為全市建築業「出海」淘金的標杆,在山東德建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靳海洋看來,這離不開德建集團努力做大做強的雄心,也離不開始終堅持「走出去」徵服星辰大海的決心。
構建「大海外」格局
16年前,德建集團總體規模尚不足10億元,卻把開拓國際市場上升為集團戰略。
第一年,德建集團派出項目部進駐阿聯施工了兩個項目,卻無一盈利。百思不得其解的靳海洋乾脆親赴海外,在蘇丹一住就是60多天,對當地市場進行徹底考察。看準以後,派駐了一個小團隊紮根蘇丹,順利完成幾個項目,從此敲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過去,德建的優勢是房建業務,開始我們的海外業務也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築,對道路、橋梁、市政設施以及新能源等業務不敢嘗試。」靳海洋說。近幾年,德建集團認識到,要想站穩市場,必須擴大工程承包範圍,逐步承攬了道路、市政設施以及新能源業務,「我們公司的資源和技術優勢,足以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 」
德建集團開始放開手腳,構建「大海外」格局。從最初「借船出海」承擔央企、國企的小項目、小工程,轉變為「造船出海」參與「融資-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與很多「出海」的建築公司不同,德建集團有著自己鮮明的路線:不但要做具體操作者,還要做資源整合者;不單只做一家工程公司,更要成為一家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積極拓展上下遊相關產業。
在工程承包板塊,德建集團在做好現匯項目的同時,利用國家相關政策,單獨或與央企組成聯合體積極承攬F+EPC(融資+設計、採購、施工總承包)工程總承包項目。比如,基於非洲電力不足、工業落後的狀況,德建集團開發的尚比亞1683座太陽能磨坊項目,利用F+EPC項目模式,由我國的國家開發銀行參與85%的融資,尚比亞提供15%的啟動資金,德建集團負責設計、採購、施工。該項目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入選2019年度博鰲亞洲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在投資板塊,德建集團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投建營一體化項目,在南蘇丹投資建設的尼羅家園公寓項目,就是由德建集團自己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高端公寓項目;在羅馬尼亞投資實施了3個地產開發項目,樹立了德建品牌;結合非洲農業、畜牧業落後的狀況,藉助集團參股生物醫藥企業的便利條件,投資家畜疫苗項目等;在尚比亞投資建設德建建材工業園和紅木加工廠。在國際貿易板塊,德建集團積極利用國家政策,創新融資模式,協助業主利用資信在國內保單融資,成功做成了加納沙丁魚罐頭生產線的出口業務;同時利用海外布局,每年進口大量國內急需資源。
目前,德建集團的國際業務已初步形成國際工程承包、新能源項目、進出口貿易、勞務輸出、商業地產開發五大板塊。
向「海外優先」戰略要效益
蘇丹是德建集團打開非洲市場的首站。從小工程、小項目起步,如今,蘇丹境內的國家俱樂部、國際皇家醫院、國家安全局經濟中心、內政部議會廳、國家公園辦公樓等項目,均由德建集團承建。其中,蘇丹國家俱樂部項目單體建築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總造價達1.03億美元,無論是施工質量、裝修標準均達到最高水準。
能夠交付最高水準的建築精品,並且持續攬下大單,得益於德建集團堅持「海外優先」戰略,將人才、資源、政策優先向國際業務傾斜。
德建集團建立了適應國外特點的、更加靈活的薪酬機制,出臺《商務人員現匯項目兌現辦法》,用最直接的手段挖掘項目頭陣人員潛力。在每年員工的目標責任書中,相應的獎罰分明寫得清楚明白,在個人收入上,每年也根據完成指標做相應調整。在國外工作的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工資是國內的近3倍。對能力強、企業貢獻高的職工實行「特薪區」和「個性化福利」,並針對國際公司的管理人員,制定了特色休假制度,使國際業務團隊越來越穩定、成熟和具有戰鬥力。
目前,德建集團從事國際業務的管理人員300多人,長期合作的中國和外籍技術工人1000多人。 10多年來,國外工程公司部室經理、項目經理以上人員沒有一人跳槽離職,有的已連續在國外工作超過10年。
走出去,更要「融進去」
國家不同,法律制度、宗教民俗等也千差萬別。「企業只有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眼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為當地社會所接納,才能走上穩固、長遠的發展之路。 」靳海洋說。
為更好融入當地市場,德建集團大力推動屬地化管理,用當地員工管好當地人,有效避免了文化差異等引起的不必要麻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讓當地政府和百姓真心歡迎德建、信賴德建、幫助德建。
為給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德建集團主要作為投資方和管理方,建築施工承包給當地公司,通過努力逐步使管理人員屬地化、工人數量屬地化達到指標。目前,在尚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等主要市場使用外籍管理人員已達20%以上,最高達到30%,使用當地分包隊伍和外籍工人的比例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個別國家人數佔比達到90%以上。與此同時,德建集團積極與當地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利用對方的資源開拓市場,實現長期利益的雙贏。
為更好融入海外市場,德建集團還積極履行「國際公民」的社會責任,堅持做項目與做公益相結合,打市場與塑品牌相結合,擦亮德建的德信品牌,增強海外知名度。每年督促國外工程公司拿出近百萬元,向當地學校、孤兒院等進行捐助,幫助當地修繕道路、提供清潔飲用水、培訓當地員工等,並將這項工作列入了對國外工程公司的年度考核。
靳海洋認為,「走出去」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通過「走出去」實現經營格局和運營質量的「走上去」。過程中,倒逼自己與國內外市場的強者競爭,在競爭中對標學習,提升自己,從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達到做強做長,打造百年德建的目標。「今後,我們將堅定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和打造百年企業的理想信念,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形成全員『走出去』、全產業『走出去』、全方位『走出去』的良性格局,推動重點區域和市場的陣地化、屬地化。 」靳海洋說。
□本報記者任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