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蛟村村民在搡年糕。(何峰 攝)
米食文化節現場。(何峰 攝)
上周六,氣溫驟降,創出了入冬後溫度的最低值。海曙區古林鎮蜃蛟村外,千畝稻田已收割完畢,略顯蕭索。
而在蜃蛟村的文化禮堂附近,卻是人聲鼎沸,熱鬧得如同過年,第三屆古林米食文化節在這裡拉開帷幕。臺上,越劇唱腔咿呀婉轉,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輪番上演,大家看得如痴如醉;附近的街巷裡,蒸汽升騰,米香四溢,遊客行走在黑米塊、金團、灰汁團、年糕、湯圓、漿斑、米饅頭、方糕等30多種米食的世界裡,大快朵頤。
「千年古村看蜃蛟,傳統米食蘆家橋」。古林是重要的水稻產區,米食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鎮內的史前文化聚落遺存——蘆家橋遺址勘探出稻殼、稻葉等,佐證了這裡屬於河姆渡文化圈層。古林的先民用稻米解決一日三餐的同時,發明了許多米食,其中的一些如今已成為老字號。
筆者在文化禮堂裡見到幾位大嬸熟練地做米食,捏、揉、滾等動作一氣呵成。其中一位叫馬賽桂,是蜃蛟村村民,她告訴筆者,她們正在做的米食叫擂沙肩,把糯米煮成飯,反覆揉搓後,捏成飯糰,最後在裝有黑芝麻白糖的盤子裡滾一滾,就可以吃了。「小時候,媽媽經常做給我吃。但那時候窮,買不起芝麻,只好用黃豆粉代替。」馬賽桂說。
「在蜃蛟,擂沙肩可是種有特殊『使命』的點心。」參與製作的虞大嬸告訴筆者:「以前,蜃蛟人相親,新女婿上門來,如果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就會拿出擂沙肩放在未來女婿前。意思是同意這門親事,將他們『擂』在一起,並肩到永遠。」一道小點心,竟包含了這麼豐富的含義!古林的每種米食,都是情感故事的載體,都是地域文化的傳承。馬賽桂說,方糕代表方方正正的「田塊」,寓意「天圓地方」,寄託著農民對土地的感恩和期盼;而金團上印有「福、祿、壽」等字和「龍鳳」等吉祥圖案,小孩出生滿月,年長者做壽等,都可用不同文字和印紋表達祝福。
「火膛紅旺旺,年糕年年高;蒸籠蒸汽冒,蜃蛟百姓順!」搡年糕的地方,總是人氣最旺的。在米食文化節上,主辦方將土灶和蒸籠搬到現場,遊客紛紛脫下厚厚的羽絨服,爭先恐後地親手嘗試。「吃年糕,年年高。但年糕的碼放大有講究,每層4根代表一年有四季,每碼12層零兩根,共50根,代表每年12個月零一點。送人要雙碼,意為『好事成雙』『百年好合』。」村民周大爺一邊教遊客搡年糕,一邊介紹。
「灰汁團、金團這些兒時的美食,香甜的味道深深地刻在記憶中,如影隨形。這些米食,是鄉情和親情的味道。」遊客姚均說,「現場品嘗米食,是味蕾的享受,更多的是味道帶來的美妙記憶。」
「米制食品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有濃濃的鄉愁。把寧波各地的米食在蜃蛟集中展示出來,我們希望為傳承發揚米食文化出一份力。」蜃蛟村村委會主任徐峰告訴筆者。
米食香,江南味,寧波人對米食情有獨鍾,米食文化節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今年更是吸引了梁弄大糕、馮恆大年糕、東錢湖麻餈等網紅米食前來「捧場」。本次活動的遊客量超過了2萬人次,最高峰時近萬人在活動現場共享傳統米食。
除了米食集市、米食製作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等活動,本次米食文化節還推出了祈福儀式、戲曲專場和水街巡遊等活動,內容比以往更為豐富。此外,本屆米食文化節增設了「決戰古林」米食製作大賽,16個身懷絕技的米食製作團隊秀出絕招,獲得前三名的團隊成為古林米食推廣形象大使。古林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舉辦米食文化節,喚起濃濃鄉愁,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同時通過舉行米食製作大賽,將寧波的優秀米食製品在古林集結,讓優秀傳統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使米食成為古林的一張『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