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同學不管是哪一屆的考生,
可能都會覺得「今年是史上最難的一年」。
雖說每一年的考研都堪稱慘烈,
但是20考研還是牢牢佔據了C位。
有人說,21考研真的是趕上「大年」了!
真的嗎?
今天跟著小手掌一起看一下吧~
01、什麼是考研「大小年」?
我們先來搞懂「大年」、「小年」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年:指某學校或專業在某年內特別火,報考人數特別多,分數線也就水漲船高了,這年就是它的「大年」;
小年:與「大年」相反,由於報考人數少,分數線降低。
另外,也一個院校「大小年」的說法。
就是說,每所高校每年即使是同一個專業,錄取分數線也會高低不同。
02、考研「大小年」是否真的存在?
一般來說,「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兩年交替出現的。是否真的存在呢?
從試卷難度上看:
公共課:
相對來說題目難度一直比較穩定,特別是政治和英語的考試難度,每年變化都不大,最能區分大小年的是數學。
在2017年之前考研數學的難度都不算大,平均三四年會有一年的考研數學難度相對提高。一般來說,偶數年的考研難度會增加,奇數年的考研數學會稍微簡單些。從近幾年考研數學的平均分也能看出一二。
專業課:
大多是由學校自主命題,所以在題目難度的調整上也就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比如,當題目相對比較容易,考生得高分自然也不難,這就會導致錄取線也高居不下。
另一方面,對於降分來說,有時候只是表象。如果是評分標準更嚴格或者題目難度增大導致降分,意味著考生要學的更深才能成功上岸。
這些變化反映到數字上,就能觀察出大小年的「規律」了,所以,迷信大小年是沒用的,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建議大家在選擇院校的時候,一定要多參考幾年的錄取分數線和報錄比情況,並且將分數線變化和真題難度變化進行一下對比。
03、大小年,能決定考研結果嗎?
分數線是我們評判大小年的主要依據,我們大家在說考研的時候,也總是會說「考高分」。
實際上,決定我們上岸的是分數線的高低嗎?
是,也不是。
考研和高考一樣,分數決定排名,但是真正的競爭不在於分數,而是排名。
院校在制定複試線的時候,依據的並不是我們要多少分以上的學生,而是我們要前多少名的學生,最後一名的成績就是複試分數線。
比如:
400分,聽起來就是高分,但是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都考420分,那400分還高嗎?
350分,聽起來不算極高,可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都只能考300分呢?
04、21考研是「大年」還是「小年」?
先上結論,21考研是小年。
首先,今年研究生招生擴招至111.4萬。
另外,按照上面考研數學奇偶年的分析。2021年是奇數年,難度會稍微降低。
綜上所述,2021年應是考研小年。
但是,別高興得太早!雖然剛說2021應是「小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岸容易哦!
考研人數逐年攀升已是常態。特別是今年,疫情和經濟下行的影響下,即便是擴招,也不能解決大多數的就業問題。
往屆生以及二戰考生,甚至包括因疫情導致失業、降薪等影響部分在職人員會繼續選擇考研。
所以,大家不要迷信地覺得今年該到考研小年了,題目會容易些,複習時可以稍微省省力……
小手掌還是建議大家把2019的難度當做自己的考研標準,考數學的可以借鑑2018年,以這個難度為基本標準,再往上進行自我提升!
最後,甭管大小年,別過多的去想它,給自己徒增心理壓力。再難的題也有人會做,再簡單的題目也有人會做錯。
雖然同學們都有趨利避害之心,但我們可控的因素只有自己,比如自己的學習狀態、學習進度、學習效率等等。
只有自己複習好,才是王道。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目標,沒有重點,那更要抓緊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