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在孫臏的臉上刺字,挖掉他的膝蓋骨,孫臏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2021-03-05 明世相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布衣觀史」,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連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新的推送,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閱讀觀看。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相互增進彼此的友誼和歡樂!如果喜歡就積極訂閱吧!也歡迎提出你寶貴的意見和誠懇的建議,看的開心可以在閱讀結束時點個在看 。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宿敵",他們大多實力相當,身處不同陣營,又互相之間較量多次而不分高下。舉例來說,分別代表蜀漢、兩大陣營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曾經多次交鋒,他們在戰場上寸土必爭、針鋒相對,但私下又互相欣賞,令人津津樂道。與上述二人身處同時期的曹操、劉備其實也算一對著名宿敵,他們曾經通力合作,也從心裡認可對方的才能,但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亂世中的對手相處。

除此之外,戰國時期曾經一同學習兵法,卻分別效力於兩國的師兄弟孫臏、龐涓也算是一對著名的冤家。他們雖出身同門,卻反目成仇,最終一個落下終身的殘疾,另一人則是兵敗身亡。

當年,龐涓因嫉妒孫臏的才華而迫害他,按照犯人的規格在其臉上刺字,還將其膝蓋骨挖出,導致後者從此羞於出現在人前,想去哪裡只能乘車行動。那麼,受到了這樣奇恥大辱,孫臏是如何復仇的,他採取的手段有多狠呢?

最初,孫臏與龐涓一同拜師學習兵法,而小說《東周列國志》則表示他們的老師就是那位著名的高人鬼谷子。總之,他們二人一開始的關係是不錯的,師兄弟之間互相進步,也算是其樂融融。後來,龐涓認為自己已經學成,便先行離開,到魏國當了將軍,而孫臏則在不久後受其邀請也來到了魏國。

孫臏滿心歡喜來投奔昔日同窗,但龐涓的目的卻是為了不讓才華過人的孫臏比自己更得到重用。為此,龐涓利用職務之便誣陷孫臏犯罪,在其臉上刺下了代表罪犯的恥辱刺青。只是毀容還不夠,為了讓孫臏不被別人發現並挖掘才華,龐涓一狠心,直接對同窗施加了"臏刑",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挖去膝蓋骨,但也有人認為孫臏是被砍掉了雙腳。

孫臏變得行動艱難、不便見人後,龐涓便完全放了心,於是就任由孫臏住在魏國。儘管被同窗陷害,淪落到人不像人的地步,孫臏依然沒有就此消沉,他借著一次齊國使者出訪魏國的機會與其取得聯繫,並成功說服對方將自己帶回了齊國。

來到齊國,孫臏先是通過獻上賽馬之策引得大將田忌將其奉為上賓,又被齊威王所信任和倚重。

這之後的十幾年裡,孫臏沒有主動找龐涓報仇,但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的一天,孫臏等來了機會。這年,魏國進攻韓國,韓昭侯急忙向齊國求援,而孫臏則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直接指揮齊軍向魏國首都大梁進發。

作為昔日師兄弟,孫臏對龐涓的能力還是心裡有數的,知道如果僅僅是如此簡單的計謀,對方未必會輕易上鉤。

於是,孫臏採用了"連環計"。進入齊國境內的第一天,他先是讓士兵們在埋了十萬個用來做飯的土灶;第二天,他讓士兵們將灶減少到五萬;第三天,他更是要求士兵們只設置三萬個灶。得知齊軍直奔大梁,龐涓當即決定率軍回援,但他又害怕貿然撤軍會被齊人以逸待勞打伏擊,所以時刻謹慎小心,回撤的速度也是慢上加慢,力求穩妥。

結果,當他看到齊軍的土灶越來越少時,當即喜不自勝,認為這是齊軍怯戰,所以進入魏國後就四散逃跑。於是,龐涓立刻做出了率領少數精銳快速追擊,打士氣低迷的齊軍一個措手不及的決定。結果,棋高一著的孫臏早就在地形狹窄的馬陵設下伏兵,估算好時間等待著龐涓的到來了。

終於迎來報仇機會的孫臏難掩激動的心情,派士兵將一棵大樹的樹皮砍下,露出其中的白色木質,並在其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天色漸暗,龐涓率領精銳部隊意氣風發地趕來,一眼就看到了大樹上隱隱約約有字,他打著火把前去觀看之際,齊軍萬箭齊發,將他身邊的士兵射殺殆盡。見孫臏早已設好了埋伏,龐涓自知無力回天,便自刎而死,臨死之前,他還十分不甘地大喊道:"遂成豎子之名!"。

從總體上看,孫臏對龐涓的復仇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孫臏將龐涓逼死,讓後者以付出生命的代價償還曾經的過錯,這屬於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其次,此戰過後龐涓名聲掃地,而孫臏則成為了人們眼中料事如神的大軍事家,這是在社會評價上讓龐涓承受孫臏當年所受的苦;最後,孫臏有些惡趣味的"樹上題字"行為,則是從精神、情感上,讓龐涓也承受自己當年感受到的絕望和痛苦。

[免責聲明]重傳的目的是傳遞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公眾號同意其觀點,並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的網站,我們會儘快刪除內容!網站上的一些文章僅供轉載,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已經儘可能地通知了作者和消息來源,但是由於能力有限或疏忽,他們被遺漏了。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劇照他的後代孫臏在軍事上也很有造詣,說道孫臏自然得說說龐涓,因為這兩人恩怨甚深。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孫臏被挖去膝蓋骨,裝瘋賣傻逃過一劫,看看他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這其中湧現出許多的軍事家,例如張儀、蘇秦、孫臏、龐涓等著名的軍事家。孫臏與龐涓是一對大冤家,同門師兄弟,他們倆的故事,歷來備受爭議。龐涓使孫臏雙腳殘廢,而孫臏以其人之心還治其人之道,讓龐涓自刎樹下,永世不得翻身,完美地進行了復仇計劃。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他們倆的故事。
  • 孫臏龐涓
    孟子走後,又來了個叫龐涓的人。龐涓的老師鬼谷子,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一不通的奇人,一次收兩個徒弟,一個是龐涓,另一個叫孫臏。有天鬼谷子給龐涓算了一卦,說龐涓能在魏國發家,龐涓十分高興,就辭別鬼谷子和孫臏,投奔魏國,並且承諾如果在魏國出將入相,一定讓孫臏也過去。
  • 孫臏受龐涓欺騙,被臉上刺字和剔去膝蓋骨,事後他如何報復的
    孫臏到魏國後,魏王要封他官做,但龐涓擔心孫臏會取代他,所以暗中使壞,沒有讓魏王給孫臏封官。之後龐涓又誣告孫臏謀反,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成了一個不能行走的廢人。
  • 龐涓對孫臏殘忍?原來孫臏也是個狠人
    龐涓是孫臏的師兄,在兵法有所成後,投身魏國為將。為了防止師弟孫臏下山後投奔敵國,龐涓派人監視孫臏的一舉一動。之後孫臏下山,龐涓假意許給孫臏高官厚祿,將他誘騙到了魏國。孫臏被龐涓殘害孫臏剛出社會,哪知道師兄是這樣的人?所以興高採烈地投奔師兄。這時候,龐涓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捏造罪名,對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並在孫臏臉上刺字。
  • 龐涓和孫臏師出同門,為何對孫臏如此殘忍,孫臏又是如何對他?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孫臏是龐涓心中的忌憚,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龐涓假心假意派人將孫臏請來魏國,暗中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畢竟人的才華學識是掩藏不住的,是散發光芒的。龐涓害怕孫臏得到魏王的重用,便削去孫臏的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故"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嫉妒在作祟,龐涓自以為這樣的奇恥大辱就能黯淡孫臏身上的光芒,當他在覺得"心安"之時卻不知道絕地而後生的孫臏在慢慢強大。
  • 孫臏原不姓孫 龐涓為何不直接整死孫臏
    再後來,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大夫,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採地,並賜姓孫氏。這樣,才有了後來的孫武、孫臏。君主讓臣子改姓,也算一種賞賜。明朝末年,鄭成功就因為抗清有功,被南明皇帝賜姓「朱」,所以鄭成功在民間又被稱為「國姓爺」。這也算是姓氏來源之一種吧。  孫臏的名字也有來歷。「臏」是古代一種刑罰,簡單地概括,就是「挖去膝蓋骨」。
  • 詳解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龐涓死於馬陵之戰,孫臏成功復仇。這個故事很多人都只知道個大概,具體的經過卻不怎麼了解,比如,龐涓為什麼要請孫臏出山?龐涓要害孫臏,為什麼不殺孫臏,只用了臏刑?孫臏又是如何具體逃跑齊國的的?又是如何復仇的?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看,沒有耐心的朋友到這裡就可以停止了。因為是詳解,所以文章會長一些。
  • 孫臏被龐涓廢掉雙腿,一輩子不能露面,孫臏的報復才叫真的狠!
    當然今天要講的並不是他!而是他的後人孫臏!孫臏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他在軍事上也是十分的有造化!但是一說到孫臏大家也應該會想到廢掉孫臏雙腿和在他臉上刻字的龐涓!身為同門師兄弟,因為嫉妒蒙蔽了雙眼,將昔日同窗好友害成了廢人!
  • 孫臏與龐涓
    孫臏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而他的同窗好友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龐涓受魏惠王的聘請,比孫臏先下山,他出任魏國的大將和軍師,雖然春風得意,但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孫臏,就深感不安。後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便跟龐涓說起孫臏,想讓孫臏來效力於魏國。於是,龐涓便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
  • 小人得志只是暫時的,看看把孫臏害成殘疾的龐涓是什麼下場便知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他的人生充滿坎坷,曾被同窗龐涓陷害受刑,成為殘廢,但他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名垂青史。交友不慎,飛來橫禍,但天無絕人之路最初,孫臏和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發現孫臏天資聰慧,極具才華,十分嫉妒。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擔心孫臏將來會比自己更出色,便動了歪心思。
  • 孫臏和《孫臏兵法》
    曾經和著名的謀略大師鬼谷子學習兵法,由於他刻苦的鑽研和學習,在後來軍事才能的發揮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縱然有一身的本事,不被人發現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也的不到前途和抱負。但是就是有滿腹學識和本領,也會得到嫉妒,孫臏一同從師鬼谷子的龐涓,他的本領就很出眾,但是他和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更主要的是他很陰很。
  • 【國學講壇】《孫臏兵法》
    孫武死後,大約經過百餘年,他的後人孫臏繼承了他的事業。孫臏與商鞅、孟軻同時代,約生於公元前380年,死於公元前320年,齊國阿(山東陽穀東北)人。  據記載,孫臏與龐涓是同學,「偶學兵學」。學成兵法以後,龐涓到了魏國,得到重用,成了魏惠王的將軍。龐涓是個嫉妒心強的人,「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便假心假意地與孫臏敘舊,把孫臏請到魏國去。
  • 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自那以後,師傅更加偏愛孫臏,將更多的獨門秘籍傳授給他。孫臏也常常幫助龐涓,龐涓在學問上每有不懂之處,孫臏都耐心為他講解。可是,孫臏的好意並沒有得到龐涓的感激,龐涓反而覺得師傅偏心,對二人厚此薄彼,從此,他的內心慢慢滋生了嫉妒之心。
  • 讀東周: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完整版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孫臏和龐涓的完整版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歡。周地有一處叫陽城,陽城那裡,有一處叫鬼谷,山深林密,隱居著一個有學問的人名叫王栩,自號鬼谷子。他對於兵法最有研究。有很多人來投拜他為師,聽他講學。學生中如齊人孫臏、魏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都比較有名。
  • 【春秋戰國】之 孫臏與龐涓
    孫臏和龐涓分別是齊國人和魏國人,拜師路上偶遇,並結為兄弟,同拜師鬼谷子學藝,學習兵法,孫臏和龐涓兩人性格卻不相同,孫臏為人善心實在,龐涓為人險惡人心狠,學藝中聽到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機會來了,自己學的東西足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和國王的賞識。
  • 孫臏龐涓:一對壞銀 | 瀟水
    龐涓畢業後,經過魏惠王的面試,當了魏國的大將。龐涓將軍工作很賣力氣,向西打了秦國,向東戰敗宋人,忙活不過來了,又喊來學弟孫臏幫忙。可是孫臏自負高才,不安心本職工作,工作起來總有點鋒芒逼人。將軍龐涓生氣了,我叫你來是幹嗎的,不是讓你奔著當將軍的,是讓你給我打工的。想趕孫臏走。但是孫臏又確實是個人才,有價值。
  • 孫臏擒龐涓:第一個提出圍魏救趙的人並不是孫臏,而是另有其人
    孫臏的意見與段幹朋相似,不過孫臏建議趁魏軍攻趙,主力盡出,齊軍可以直搗魏國國都大梁,引龐涓回援後將其殲滅。齊威王採取了孫臏的建議,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齊軍前往支援趙國。令人不解的是,孫臏突然建議進攻宋衛之間的戰略要地平陵。平陵城易守難攻,人口多兵力強。齊軍到達平陵後,田忌又派兩個才能平庸的將領負責攻城,結果齊軍被橫邑和卷邑的援軍反包圍,齊軍大敗。
  • 孫臏受刑,到底是砍掉了雙腳,還是挖掉了膝蓋骨?今天給出了答案
    有人說,刖刑是摘除犯人的膝蓋骨,讓犯人無法站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隋朝以前,刖刑屬於五刑之一,後來,成為了「滿清十大酷刑」中的一種。而且,刖刑跟臏刑不一樣。臏刑只是挖去膝蓋骨,而刖刑則是直接將腿砍掉。戰國時期,有名的孫臏遭到同門師兄弟龐涓的陷害,被魏王施以臏刑,之後,他將自己的名字由「孫賓」改成了「孫臏」。
  • 妲己發明的蠆盆酷刑有多殘忍?因有傷陰德,後來再無人敢用
    孫臏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子孫。孫臏曾經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仕魏之後,被任為將軍,但他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便暗中派人召見孫臏。孫臏來到以後,龐涓害怕他超過自己,因而妒忌他,就利用法令施行刑罰,砍斷他的兩隻腳,並且在他臉上刺字,想讓他終身不得重用。不久,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罪犯的身份暗地裡會見齊國的使者,向其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