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龐涓

2021-02-07 酒當壺說


魏惠王聽說孟軻是孔子門下,對孟子十分敬重,就詢問孟子富國強兵之道。


而孟軻卻主張仁義,魏惠王覺得孟子的主張不合時宜,就不想採納,孟子也覺得魏惠王缺乏仁愛之心,去了齊國。


雖然孟子的主張沒有被魏惠王採納,但是這些對話卻對後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被寫進現在的語文課本,並且要背誦全文。


孟子走後,又來了個叫龐涓的人。


龐涓的老師鬼谷子,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一不通的奇人,一次收兩個徒弟,一個是龐涓,另一個叫孫臏。


有天鬼谷子給龐涓算了一卦,說龐涓能在魏國發家,龐涓十分高興,就辭別鬼谷子和孫臏,投奔魏國,並且承諾如果在魏國出將入相,一定讓孫臏也過去。


下山前,鬼谷子送給了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瘁(cui)。


魏惠王見龐涓一表人才,就考問龐涓幾個問題,龐涓對答如流,而且把在鬼谷所學都展示了出來,魏惠王十分滿意,就準備讓他做元帥,正在此時,廚師送過去一隻蒸羊,龐涓一想鬼谷子之前說的,遇羊而榮,這不就是一個機會嗎?也果斷答應。


龐涓當了元帥後,操練兵馬,先是進攻衛國宋國這些小國,屢屢得勝,小國紛紛投靠了魏國,然後又擊退齊國,立下大功,深受器重,可謂是出將入相,但也忘了推薦孫臏的事情。


有個叫墨翟(di)的人,和孫臏是舊相識,此人遊歷天下名山,路過鬼谷的時候,拜訪了孫臏,說你學業已成,怎麼不下山?


孫臏說,我在等龐涓的通知啊。


墨翟說,我聽說龐涓當了大元帥,我先去幫你看看情況,於是去了魏國。


到了魏國見到龐涓,一看龐涓的口氣,覺得龐涓不會推薦孫臏,於是自己見了魏惠王,推薦了孫臏,說孫臏的祖父是孫武,而且學習了《孫子兵法》,不在龐涓之下。


魏惠王就把龐涓叫過來問問情況,心說你有這麼厲害的一個師兄,怎麼不叫過來,和我們一起走上康莊大道呢?


龐涓礙於魏惠王的要求,就去把孫臏叫過來。


孫臏下山前,鬼谷子也給了算了一卦,說孫臏會遭受傷害,但沒啥危險,反而會威震天下,而且成名之戰,還是在自己的故鄉齊國,臨下山前,又送給孫臏一個錦囊,讓他危難時刻打開。


之後孫臏見了魏惠王,魏惠王考問孫臏,孫臏也是對法入流,而且魏惠王對孫臏也加官進爵,委以重任,這讓龐涓很不爽,覺得孫臏的水平在自己之上,如果孫臏被重用,自己必然會受到影響,就總想找個機會幹掉他。


於是龐涓表面上對孫臏很客氣,然而在暗中研究孫臏的書信筆跡,後來讓人模仿孫臏的筆跡,寫了一封要為齊國效力的書信,送給了魏惠王,說孫臏不想為魏國效力,建議除掉,不然總是個威脅。


魏惠王半信半疑,表示也不能直接殺孫臏啊,龐涓就說我去問問情況,於是就問孫臏是否想念齊國,孫臏完全沒有防備,說齊國是我故鄉,我當然想回去啊,只是現在不是工作要緊嗎?


龐涓說你可以請假回去掃墓什麼的啊,到時候我給你說話,魏惠王肯定同意的,孫臏覺得是個辦法,決定第二天請假。


而龐涓從孫臏那裡回去,又跑去見魏惠王,說孫臏對你有怨言,想回去齊國,我也勸不住。如果他最近說請假回齊國,那肯定是有二心,到時候你就可以殺了他。


到了第二天,毫無防備的孫臏向魏惠王請假,魏惠王一看,好啊,原來你小子是想溜走啊,門都沒有!立馬將孫臏丟進監獄,革職查辦。


而龐涓裝作很驚訝的樣子,先是去孫臏那裡表示自己去為孫臏求情,之後跑到魏惠王那裡說殺了孫臏不好,不如挖掉孫臏的膝蓋骨,然後在他臉上刺字,這樣他也回不去齊國,而且還避免了你濫殺無辜的罪名,豈不兩全其美?


魏惠王一聽,高,實在是高,就這麼辦。


於是孫臏就被挖掉了膝蓋,龐涓這頭將孫臏接到自己那裡,管吃管住,好生伺候。孫臏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心中覺得過意不去,就問龐涓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自己能幫就幫。


龐涓思考半天,要不這樣吧,你把孫子兵法寫出來,讓我看看如何?孫臏說可以,就開始寫。


大概寫了十分之一,龐涓把孫臏的僕人叫過去,問照這樣下去,什麼時候能夠寫完兵法?




相關焦點

  • 孫臏與龐涓
    孫臏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而他的同窗好友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龐涓受魏惠王的聘請,比孫臏先下山,他出任魏國的大將和軍師,雖然春風得意,但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孫臏,就深感不安。後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便跟龐涓說起孫臏,想讓孫臏來效力於魏國。於是,龐涓便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
  • 詳解孫臏與龐涓的故事
    大多人都知道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史書上也有不少記載。但是記載的比較簡單,我簡單的來說一下。孫臏和龐涓是同學,龐涓先出山,輔佐魏國,當了大將軍,後來請孫臏出山,孫臏來了以後,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設計迫害孫臏遭受臏刑。孫臏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 龐涓對孫臏殘忍?原來孫臏也是個狠人
    孫臏與龐涓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二人是同門師兄弟,都師從鬼谷子。因為孫臏的才能在龐涓之上,所以一直為龐涓所忌憚。
  • 【春秋戰國】之 孫臏與龐涓
    孫臏和龐涓分別是齊國人和魏國人,拜師路上偶遇,並結為兄弟,同拜師鬼谷子學藝,學習兵法,孫臏和龐涓兩人性格卻不相同,孫臏為人善心實在,龐涓為人險惡人心狠,學藝中聽到魏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覺得機會來了,自己學的東西足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得到高官厚祿和國王的賞識。
  • 龐涓和孫臏師出同門,為何對孫臏如此殘忍,孫臏又是如何對他?
    不過,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最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就是龐涓和孫臏這對宿敵發生的事了。同窗之友傳說,龐涓和孫臏是同門師兄弟,拜師於鬼谷子先生。由於沒有詳細的史料支撐,所以鬼谷子如神人一般存在,越發神秘。據說他天地知曉,聰慧過人,春秋戰國時期諸多名士出自其門下。而龐涓和孫臏深受鬼谷子教誨,兩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 孫臏龐涓:一對壞銀 | 瀟水
    龐涓和孫臏,是同學倆。
  • 讀東周: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完整版
    原來那墨翟和鬼谷子是要好的朋友,在鬼谷子那裡見過孫臏,深知孫臏的才學。他要求龐涓舉薦孫臏。墨翟推辭道:「我的才學,大大不如孫臏。孫臏是孫武子的後代,熟悉兵法,現在隱居在鬼谷,大王何不召他來呢?」惠王聽了大喜,打算令龐涓請孫臏前來。墨翟辭別惠王去了。魏王召見龐涓,要他去把孫臏請來。龐涓想了一想,推託道:「我不是不肯推薦孫臏,因為他是齊國人,他的宗族都在齊國。他做了魏國的官,只怕他身在魏國心在齊啊。」
  • 孫臏原不姓孫 龐涓為何不直接整死孫臏
    明朝,署名吳門嘯客的《孫龐演義》中才明確講鬼谷子是孫臏龐涓的老師。但是龐涓死於公元前342年,他死後5年的公元前337年蘇秦才出生。而鬼谷子若收了相差幾十歲的幾個徒弟,其壽命應該在百歲之上,在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可能性不大。再說,若無史料佐證,明朝人怎知兩千年前的師承關係?估計是作者為了強調孫臏之高明,才給他安了這麼一位名師,就像今人總是自稱名人之後一樣。
  • 孫臏被龐涓廢掉雙腿,一輩子不能露面,孫臏的報復才叫真的狠!
    而是他的後人孫臏!孫臏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他在軍事上也是十分的有造化!但是一說到孫臏大家也應該會想到廢掉孫臏雙腿和在他臉上刻字的龐涓!身為同門師兄弟,因為嫉妒蒙蔽了雙眼,將昔日同窗好友害成了廢人!圖片來源於網絡根據《史記》記載,孫臏和龐涓兩人曾一起學習兵法,在龐涓學成後就到了魏國,很快就在魏國有了一席之地,當了魏國的將軍。
  • 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自那以後,師傅更加偏愛孫臏,將更多的獨門秘籍傳授給他。孫臏也常常幫助龐涓,龐涓在學問上每有不懂之處,孫臏都耐心為他講解。可是,孫臏的好意並沒有得到龐涓的感激,龐涓反而覺得師傅偏心,對二人厚此薄彼,從此,他的內心慢慢滋生了嫉妒之心。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龐涓在孫臏的臉上刺字,挖掉他的膝蓋骨,孫臏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當年,龐涓因嫉妒孫臏的才華而迫害他,按照犯人的規格在其臉上刺字,還將其膝蓋骨挖出,導致後者從此羞於出現在人前,想去哪裡只能乘車行動。那麼,受到了這樣奇恥大辱,孫臏是如何復仇的,他採取的手段有多狠呢?孫臏滿心歡喜來投奔昔日同窗,但龐涓的目的卻是為了不讓才華過人的孫臏比自己更得到重用。
  • 孫臏擒龐涓:第一個提出圍魏救趙的人並不是孫臏,而是另有其人
    孫臏的意見與段幹朋相似,不過孫臏建議趁魏軍攻趙,主力盡出,齊軍可以直搗魏國國都大梁,引龐涓回援後將其殲滅。齊威王採取了孫臏的建議,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齊軍前往支援趙國。令人不解的是,孫臏突然建議進攻宋衛之間的戰略要地平陵。平陵城易守難攻,人口多兵力強。齊軍到達平陵後,田忌又派兩個才能平庸的將領負責攻城,結果齊軍被橫邑和卷邑的援軍反包圍,齊軍大敗。
  • 小人得志只是暫時的,看看把孫臏害成殘疾的龐涓是什麼下場便知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他的人生充滿坎坷,曾被同窗龐涓陷害受刑,成為殘廢,但他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名垂青史。交友不慎,飛來橫禍,但天無絕人之路最初,孫臏和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發現孫臏天資聰慧,極具才華,十分嫉妒。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擔心孫臏將來會比自己更出色,便動了歪心思。
  • 孫臏受龐涓欺騙,被臉上刺字和剔去膝蓋骨,事後他如何報復的
    孫臏和龐涓這對同門師兄弟,就是因為嫉妒,做出了傷害對方之事。龐涓害怕孫臏取代自己,所以誣陷孫臏謀反,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 事後孫臏如何報復龐涓的? 學有所成後,龐涓先孫臏一步下山,併到魏國受到了魏王的重用。孫臏的才能在龐涓之上,所以龐涓發達後,害怕孫臏到魏國威脅自身地位,不敢依照他們的約定,將孫臏推薦給魏王。 墨子發現了孫臏的才能,將其推薦給了魏王。在魏王的追問下,龐涓被迫請孫臏下山一起輔佐魏王。
  • 孫臏和《孫臏兵法》
    曾經和著名的謀略大師鬼谷子學習兵法,由於他刻苦的鑽研和學習,在後來軍事才能的發揮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縱然有一身的本事,不被人發現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也的不到前途和抱負。但是就是有滿腹學識和本領,也會得到嫉妒,孫臏一同從師鬼谷子的龐涓,他的本領就很出眾,但是他和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更主要的是他很陰很。
  • 孫臏的最後一計,田忌棄而不用後,為何孫臏會從此神秘失蹤
    孫臏是鬼谷子的徒弟,他和戰國時期的魏國名將龐涓是同門師兄弟。龐涓效力魏國期間,墨翟也將孫臏推薦給了魏王,在魏王的逼問下,龐涓被迫將孫臏請下山和他一起輔佐魏王,但龐涓知道孫臏才能在他之上,若讓孫臏輔佐魏王,會很快取代他的地位,所以龐涓誣陷孫臏通敵,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齊使出使魏國期間,將孫臏救回了齊國,讓孫臏有了出頭之日。
  • 【國學講壇】《孫臏兵法》
    孫武死後,大約經過百餘年,他的後人孫臏繼承了他的事業。孫臏與商鞅、孟軻同時代,約生於公元前380年,死於公元前320年,齊國阿(山東陽穀東北)人。  據記載,孫臏與龐涓是同學,「偶學兵學」。學成兵法以後,龐涓到了魏國,得到重用,成了魏惠王的將軍。龐涓是個嫉妒心強的人,「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便假心假意地與孫臏敘舊,把孫臏請到魏國去。
  • 同門相殘乃是龐涓才不如人卻又想高人一等
    同門相殘乃是龐涓才不如人卻又想高人一等據史料記載,孫臏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一說他倆師從鬼谷子學兵法,系同門師兄弟。《資治通鑑》記載,倆人學成之後,龐涓到了魏國,並在魏國得到了將軍的職位。魏國有了龐涓,似乎就有了必勝的法寶,動不動就想去打別的國家。龐涓和孫臏既然是同門師兄弟,雙方彼此就都非常熟知。龐涓深知自己的才能在孫臏之下。為了避免將來在戰場與孫臏相遇,龐涓就想著先要除掉孫臏。即使不把他殺掉,起碼也得叫他無法再上戰場。於是,他暗中派人把孫臏請到了魏國。於是,孫臏就去了魏國。不成想,等待他的卻是龐涓已經設計好的陷阱。
  • 位列「兵家四聖」的孫臏,或許是踩著別人上位的
    在魏國受到龐涓迫害的孫臏,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齊國,而想要想靠一己之力向已經手握魏國重病的龐涓復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孫臏只能借他人之手,這個人就是田忌。田忌使用孫臏「圍魏救趙」之策,吸引龐涓回防魏國大梁,然後在半路桂陵狙擊魏國,使魏軍敗於齊軍史稱「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魏國主力並未被重創,魏惠王隨後憑藉強大的國力稱王。而後魏國借韓國不服魏國稱王為由,出兵攻伐韓國,韓國勢危求救於齊國。齊國再次以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事馳援韓國。田忌在孫臏的建議之下故伎重施,「圍魏救韓」迫使魏國回防國都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