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聽說孟軻是孔子門下,對孟子十分敬重,就詢問孟子富國強兵之道。
而孟軻卻主張仁義,魏惠王覺得孟子的主張不合時宜,就不想採納,孟子也覺得魏惠王缺乏仁愛之心,去了齊國。
雖然孟子的主張沒有被魏惠王採納,但是這些對話卻對後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被寫進現在的語文課本,並且要背誦全文。
孟子走後,又來了個叫龐涓的人。
龐涓的老師鬼谷子,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無一不通的奇人,一次收兩個徒弟,一個是龐涓,另一個叫孫臏。
有天鬼谷子給龐涓算了一卦,說龐涓能在魏國發家,龐涓十分高興,就辭別鬼谷子和孫臏,投奔魏國,並且承諾如果在魏國出將入相,一定讓孫臏也過去。
下山前,鬼谷子送給了龐涓八個字:遇羊而榮,遇馬而瘁(cui)。
魏惠王見龐涓一表人才,就考問龐涓幾個問題,龐涓對答如流,而且把在鬼谷所學都展示了出來,魏惠王十分滿意,就準備讓他做元帥,正在此時,廚師送過去一隻蒸羊,龐涓一想鬼谷子之前說的,遇羊而榮,這不就是一個機會嗎?也果斷答應。
龐涓當了元帥後,操練兵馬,先是進攻衛國宋國這些小國,屢屢得勝,小國紛紛投靠了魏國,然後又擊退齊國,立下大功,深受器重,可謂是出將入相,但也忘了推薦孫臏的事情。
有個叫墨翟(di)的人,和孫臏是舊相識,此人遊歷天下名山,路過鬼谷的時候,拜訪了孫臏,說你學業已成,怎麼不下山?
孫臏說,我在等龐涓的通知啊。
墨翟說,我聽說龐涓當了大元帥,我先去幫你看看情況,於是去了魏國。
到了魏國見到龐涓,一看龐涓的口氣,覺得龐涓不會推薦孫臏,於是自己見了魏惠王,推薦了孫臏,說孫臏的祖父是孫武,而且學習了《孫子兵法》,不在龐涓之下。
魏惠王就把龐涓叫過來問問情況,心說你有這麼厲害的一個師兄,怎麼不叫過來,和我們一起走上康莊大道呢?
龐涓礙於魏惠王的要求,就去把孫臏叫過來。
孫臏下山前,鬼谷子也給了算了一卦,說孫臏會遭受傷害,但沒啥危險,反而會威震天下,而且成名之戰,還是在自己的故鄉齊國,臨下山前,又送給孫臏一個錦囊,讓他危難時刻打開。
之後孫臏見了魏惠王,魏惠王考問孫臏,孫臏也是對法入流,而且魏惠王對孫臏也加官進爵,委以重任,這讓龐涓很不爽,覺得孫臏的水平在自己之上,如果孫臏被重用,自己必然會受到影響,就總想找個機會幹掉他。
於是龐涓表面上對孫臏很客氣,然而在暗中研究孫臏的書信筆跡,後來讓人模仿孫臏的筆跡,寫了一封要為齊國效力的書信,送給了魏惠王,說孫臏不想為魏國效力,建議除掉,不然總是個威脅。
魏惠王半信半疑,表示也不能直接殺孫臏啊,龐涓就說我去問問情況,於是就問孫臏是否想念齊國,孫臏完全沒有防備,說齊國是我故鄉,我當然想回去啊,只是現在不是工作要緊嗎?
龐涓說你可以請假回去掃墓什麼的啊,到時候我給你說話,魏惠王肯定同意的,孫臏覺得是個辦法,決定第二天請假。
而龐涓從孫臏那裡回去,又跑去見魏惠王,說孫臏對你有怨言,想回去齊國,我也勸不住。如果他最近說請假回齊國,那肯定是有二心,到時候你就可以殺了他。
到了第二天,毫無防備的孫臏向魏惠王請假,魏惠王一看,好啊,原來你小子是想溜走啊,門都沒有!立馬將孫臏丟進監獄,革職查辦。
而龐涓裝作很驚訝的樣子,先是去孫臏那裡表示自己去為孫臏求情,之後跑到魏惠王那裡說殺了孫臏不好,不如挖掉孫臏的膝蓋骨,然後在他臉上刺字,這樣他也回不去齊國,而且還避免了你濫殺無辜的罪名,豈不兩全其美?
魏惠王一聽,高,實在是高,就這麼辦。
於是孫臏就被挖掉了膝蓋,龐涓這頭將孫臏接到自己那裡,管吃管住,好生伺候。孫臏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心中覺得過意不去,就問龐涓有什麼需要幫忙的,自己能幫就幫。
龐涓思考半天,要不這樣吧,你把孫子兵法寫出來,讓我看看如何?孫臏說可以,就開始寫。
大概寫了十分之一,龐涓把孫臏的僕人叫過去,問照這樣下去,什麼時候能夠寫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