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之子葉至善:編書、出書不能誤人子弟,不給小孩子出武打書

2020-12-12 教育思享

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優秀編輯和出版工作者,從蘇州城走出的傳統知識分子。

至善、至美、至誠,這是來自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對子女的殷切期盼,而作為長子的葉至善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一生都以臻為至善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規範,他獻身於編輯事業,以一位「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勤勉善思的他對工作精益求精,從事編輯的他懷著金子般的心。

許多和葉至善先生共同工作過的人,都會對他有著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勤勉,另一個就是嚴厲。「老覺著沒做夠」就是葉先生熱愛自己的編輯工作的證明,《賀新涼》這首詞中的那句「且不悔為人作嫁」,也正是葉先生發自肺腑的心聲。先生的胸懷,被很多人羨慕。

對於先生來說,編輯工作即是生活。他曾為作家孫幼軍編輯《小布頭奇遇記》,為了能夠得到來自孩子最真實的反饋,他把未成集的書稿拿回家給自己的女兒讀,並讓她挑選出自己所鍾愛的插圖,結果女兒所挑選的與作稿人所青睞的悉數符合,先生這才定下書中所選用的插圖,其所行編輯之事,皆為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葉先生為少年兒童寫了大量優秀科普文章和圖書,為我國兒童讀物的填充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優秀編輯和出版工作者,也和父親一樣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葉至善先生不僅是編輯工作者,他還和父親葉聖陶一樣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因為從事編輯工作的緣由,先生在兒童讀物出版編輯方面極為重視,他常說,編書出書要認真,絕不能誤人子弟,給孩子寫的每一個字,分量都很重,要拿到秤上去稱一稱……

除了對編輯出版的硬性要求,先生還主張「不給小孩子出武打書」,在他的眼中,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正確的教育與引導,而不是打打殺殺的感官刺激。不得不說,葉至善先生對我國兒童教育的發展關切尤甚。

作風樸實的他待人誠懇而熱情,謙虛好學終是其一生的座右銘。

作為全國著名的出版家和編輯家,葉至善先生卻從沒有自傲的架子,他更像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輩,操著一口江蘇話,熱情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曾任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委的谷斯湧曾經去拜訪葉聖陶前輩,當時身為長子的葉至善先生也在故居,在谷斯湧與葉聖陶交談時,時年六十四歲的葉至善一直站立在側,以待客之道相陪,這讓谷斯湧大為尊敬和感動。

除卻待人接物的誠懇與熱情,低調謙遜也是葉至善先生的寶貴品質。他曾自謙道:「我這輩子,其他都是虛的,編輯是實的。」

「梓樹獎」、「伯樂獎」、「中國韜奮出版榮譽獎」……繁多的獎項見證著先生為我國出版業與科普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可他卻笑言自己會的只是一些雕蟲小技,「不過咬文嚼字而已」,先生如此謙遜的品格更顯大家風範。

為了祖國的出版與編輯事業,葉至善老先生耕耘了幾十個春秋,他用勤勉與謙遜為年輕一代做出了榜樣,如今斯人雖已遠去,但他畢生奮鬥的勤勉形象依舊在你我心中熠熠生輝,他的成就也被我們視為珍寶。感謝葉老先生的付出與努力,讓我們得以學習到優秀的知識與謙虛的精神。有這樣的老前輩作為榜樣,我們一定可以成為國家更加需要的人才。

相關焦點

  • 葉聖陶:寫童話的教育家
    魯迅曾發出「不讀中國書」的呼籲,《書的夜話》中則借那本有三千年歷史的老書之口表達了同樣思想:    「學生又依據著我耗盡心力學習;學成了,又去教授學生。把我這件東西吃進去,吐出來,是一代。再吃進去,再吐出來,又是一代。除了吃和吐,他們並不會做什麼。我想,一個人總得對世間做一點事,世間固然像大海,可是一個人應該給它自己的一勺水。我的許多主人是去了,不能回來了,他們的一勺水在那裡呢?
  • 優秀的語言藝術家葉聖陶94歲因病逝世,留下3個子女,現狀如何
    優秀的作品數不勝數,而且葉聖陶這個名字來的很不容易,葉聖陶曾經改過很多次名字,他的原名叫做葉紹鈞,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於1988年2月16日病逝,享年94歲。有人評價他是「溫良恭儉讓」合一體的人,這是不可多見的結合。而且葉聖陶熱衷使用白話文,這使得他的書籍更廣為流傳,通俗易懂,更加吸引認。葉聖陶老先生活了94年,在這近百年的人生中,葉聖陶的家庭可謂是美滿非常。
  • 葉聖陶教孩子寫作文這種畫風,批改稿被蠟紙刻印,發給老師當範本
    這是葉聖陶批改作文的二十個案例,黑、紅兩色套印,黑色為原文,紅色是修改,完全按照批校稿原樣印刷。圈圈點點的修改標記,細緻、清晰、規範;文末評語,準確、簡明、到位。看著如此漂亮的批校稿,從事文字工作的我,竟然有點小激動。翻開由葉聖陶孫輩葉小沫和葉永和撰寫的「前言」,方知此書出版原委。
  •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弘揚「告密文化」是誤人子弟 2008年12月05日 14:34 來源:瀋陽晚報 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不知道為何總能循環往復,一次又一次地輪番上演。譬如告密文化,斬不斷鏟不絕。  今天,在人類文化的最高殿堂——高校裡,告密文化依舊不斷上演。  這不,湖北大學最近搞出了個「小天使計劃」,該校07數學2班出臺規定,每名學生都會有一名「神秘同學」,在暗中盯自己的一言一行。據悉,此活動開展以來,效果良好,遲到的同學沒有了,提前到教室自習的人大大增加了。
  • 簡單地反對讀書既誤人誤己又誤人子弟
    對自己,連讀書好不好都不知道了;對別人,則是個誤導。而對於沒有辨別力的孩子,則更是誤人子弟了。給孩子說這些讀書無用的話,那叫孩子們做什麼呢?難道叫他們早早做雜務,打工,混社會,只知道掙錢?這樣做對孩子有未來嗎?
  • 手札舊影裡的葉聖陶:那一代人「傾心文教」的樸素與不同
    7月14日,蘇州美術館舉辦「俯仰兩無愧」——葉聖陶文獻展,展覽通過葉聖陶的手稿黑跡、日記、出版物、照片等一手文獻資料,重新建構起「在場」的展覽,營造出可觸摸的歷史在場,體悟以他為代表的那一代人在波瀾壯闊之大潮中「唯願文教敷,遑顧心力悴」的文化初心。
  • 射書越罵越火,從城市到農村,連小學生也不放過!網友:誤人子弟
    射書越罵越火,從城市到農村,連小學生也不放過!網友:誤人子弟!▲射書大師讓一排小學生躺在宣紙上創作射書。這種被普遍認為是糟蹋書法的射書,不僅遭到網友們的口誅筆伐,也引來了很多人的惡搞和嘲諷。不知是我們有毛病,還是這個世界有毛病?結果反而把他推向了熱搜,成了熱點人物,成為網絡紅人。
  • 葉聖陶《稻草人》:中國兒童文學第一書,語文學科第一人
    1923年,商務印書館集結出版葉聖陶刊載於鄭振鐸主編的《兒童世界》周刊的數篇童話,即以「稻草人」為書名。近百年來,葉聖陶的童話以浪漫豐富的想像和對現實的深切關懷,慰藉著一代代中國孩子的心。2020年4月,《稻草人》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是今天小學生們的課外必讀書。
  • 葉聖陶與《開明國語課本》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作為教育家,葉聖陶在語文教材的編著上非常用心。
  • 大教育家葉聖陶:要想孩子學好語文,從小學開始養成這2個習慣
    當然溫儒敏教授也曾對這件事兒做出了解釋,他認為高考就是選拔人才的考試,語文的改革中,閱讀速度已經成為考試的一個項目,所以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也正常。雖然溫儒敏教授給出了解釋,但面對這樣的改革,很多家長開始焦慮,孩子這語文該怎麼學、怎麼考?
  • 喜見老社長葉聖陶先生的精神在傳承
    聖陶先生常說,編教材不能「拉到籃裡都是菜」。從人教社成立之日,到1966年「文革」開始的16年間,聖陶先生在人教社主持選編的語文課本,對「選文」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使之真正做到「文質兼美」,「有裨於學生之誦習」,像孫犁的《荷花澱》、趙樹理的《地板》、老舍的《我們在世界上抬起了頭》、茅盾的《記梯俾利司的地下印刷所》等名篇,編入語文課本時都作了推敲。
  • 講座| 手札日記裡的葉聖陶,喜愛花花草草的葉聖陶
    茲錄其自定為學方針,並以詔我者於下:一、四部不能偏廢。二、經應盡治,正史治至《三國志》。三、小學之音韻形體訓詁,分年肄之。四、集部不但重記憶涉覽,故前後應不異書。五、文至南北朝而止,詩至唐代而止。六、目錄學為研究學術系統之關鍵,必與平議並重。
  •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的佛教觀_佛教_鳳凰網
    夏丏尊、豐子愷都是著名的居士,許地山的小說中瀰漫著濃鬱的佛學氣息,王統照寫過以深通佛理的老禪師為主要人物的短篇《印空》,周作人甚至在他的五十自壽詩中公開宣稱自己是「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的徘徊於佛家與俗家之間的人物。最典型的當然是李叔同,他作為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發起人的不磨功業,作為中國最早提倡並身體力行地教授西方樂器與油畫藝術的歷史貢獻,就遠不如作為佛學大師的名氣之大。
  • 牛群:怕誤人子弟 不招收徒弟
    牛群說,相比五年前,合肥的飛速發展讓人驚嘆,這次來合肥主要是參加反腐倡廉的晚會,但對於自己原本的相聲閉口不談,也無意招收弟子。「怕誤人子弟。」牛群開玩笑的說。對於目前的相聲作品的好壞作何評價時;牛群說,只要百姓喜歡,就是好作品,要經得起的時間的檢驗。
  • 一個教師五個娃 紮根偏僻村小 「絕不誤人子弟」是他的一生信條
    子承父業紮根鄉村「絕不誤人子弟」成為信條2001年,張永康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他的職業選擇,來自做了一輩子鄉村教師的父親。「當時本以為會被分配到鎮上做後勤,或者去當個司機。」父親出言點醒:「當教師最不能做的就是誤人子弟,都是辛苦掙錢交學費,必須對得起孩子和家長。」「絕不誤人子弟」的信念,也從此深深印刻在張永康腦海中。拼音讀不準,張永康乾脆把自己變成學生。晚上,預習第二天的漢語拼音授課內容;第二天,提前一個小時左右來到學校,讓老教師逐一糾正發音和聲調。發音正確了,舌頭熟練了,張永康才來到教室教課。「幹一行,就要幹好,決不能糊弄。」
  • 一個教師五個娃 紮根偏僻村小「絕不誤人子弟」是他的一生信條
    子承父業紮根鄉村「絕不誤人子弟」成為信條2001年,張永康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他的職業選擇,來自做了一輩子鄉村教師的父親。「當時本以為會被分配到鎮上做後勤,或者去當個司機。」2000年,張永康從部隊退伍後,對未來的規劃充滿期待。
  • 詩詞配菜名網絡熱傳 評論稱胡亂篡改誤人子弟
    詩詞配菜名網絡熱傳 評論稱胡亂篡改誤人子弟 雨霽清晨  反方  「文化垃圾」誤人子弟,實不可取  流傳至今的古詩詞都是文化精髓,孩子們要記誦,成人也應該尊重,而不是胡亂篡改,以失去其本真的意義。本是經典,竟被惡搞成需要甄別的垃圾,誤人子弟,當然不可取。
  • 讀懂葉聖陶教育思想裡的「中國教育學」
    如果有的話,在中國經濟、中國文化包括中國教育日益走向世界,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難道不應當更加自覺、自信地實踐和發展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 「中國自己的現代教育學」的一個典型,就是葉聖陶教育思想。 葉聖陶是20世紀我國卓越的教育家。
  • 在國標界,原來有這麼多誤人子弟的「陳老師」!
    不久前,陳老師的故事還歷歷在目,近日,小編赫然發現,國標界的「陳老師」竟然如此之多,瞬間刷爆各個微信群!
  • 立尚教育:既為人師 切莫誤人子弟
    「既為人師,切莫誤人子弟」,這是69歲的冼德載第一天當老師時寫在備課本上的話。一晃眼,近50年過去了,他把這句話教給每個他帶過的老師。在立尚的9年,他是立尚教育集團總校長、立尚教育理念的總設計師、教師精神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