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添加劑,傳承兩次傳統發酵工藝,8小時「出爐」。做餅就是做良心,要想餅好吃,就不能摻一點假,也不能偷一點懶……這,就是乳山喜餅!日前,《大眾日報》「非遺傳承」專欄以圖文的形式,對乳山喜餅進行了重點報導。
和面、揉面、壓面、發酵……3月28日凌晨兩點多鐘,乳山喜餅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於彬就已經在工作間裡忙活趕製喜餅。
「客戶都認我家餅的味道,一年四季就沒有閒的時候。」有20多年製作乳山喜餅經驗的於彬說,做餅就是做良心,要想餅好吃,就不能摻一點假,也不能偷一點懶。
寓意團圓美滿的傳統美食
「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紅妝。揭開喜盒相大禮,首飾喜餅一籮筐。」這首在膠東口口相傳的民謠,不僅重現了乳山人傳統婚宴的場景,也生動闡述了乳山喜餅的飲食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舊時婚俗多已消失,但在乳山,結婚時製作並分發喜餅的風俗一直保留到了現在。可以說,沒有一場沒有喜餅的婚禮。
乳山喜餅最早用於婚嫁喜事,而且多為女方家準備,因此也常被稱作「媳婦餅」。因外形大而圓,乳山喜餅象徵著團圓美滿,有厚度代表著運高福厚。在婚禮前幾天,姑姨鄰朋齊動手,歡歡笑笑、熱熱鬧鬧製作喜餅也是一道喜慶的風景線。
乳山喜餅因用途不同,大小不同,名稱也不同,分為壓箱餅、洞房餅和跑街餅。壓箱餅是女方放在衣箱等嫁妝裡的,其中要有八個囤底餅,四大四小,大的直徑在30釐米以上。囤底餅要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親友。「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圓滿,三是寓意家富糧豐,日子過得好。洞房餅也叫體己餅,專門給新郎新娘吃。跑街餅則是贈給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的。
2011年12月,乳山喜餅的製作技藝入選了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乳山喜餅已經成了一種美好精神寓意的傳統民俗食品。孩子出生、考試中榜、生日慶典、親戚走動等喜慶活動都要烙制大喜餅。
「雖然周邊地區也做喜餅,但都比乳山喜餅小得多。」於彬說,很早以前糧食產量低,麥子麵粉金貴,誰家喜餅烙得大會得到親友的讚揚。乳山人淳樸豪爽、熱情好客,喜主們為博得好名聲,便把喜餅做得非常大。
網上訂單不斷
8成以上是省外客戶
眼下,各行各業正有序復工復產,於彬的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客戶基本都是回頭客,北京、天津、河北還有新疆的,8成以上都是省外客戶。」於彬說,雖然受疫情影響,很多新人都延遲了婚期,大宗喜餅的訂單也基本排到了五一之後,但每天他微信上的訂單還是源源不斷。
說話間,於彬掰開了一個剛出鍋的喜餅,遞過來:「乳山喜餅趁熱吃有綿和香的口感,涼透了吃又是脆和甜的特殊風味。」又因使用的發酵引子不同,製作過程中的發酵時間、作料添加、火候把握等環節上各家各有一套,乳山喜餅是一家一個味,一次一個味。
但在於彬眼中,他始終堅守著「做餅就是做良心」的信念,喜餅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傳承兩次傳統發酵工藝,8小時「出爐」。「其實,用4個小時也能做出喜餅,但為什麼我要用8個小時呢,因為兩次發酵做出的喜餅有發酵的香味,醇香氣大,而不是添加劑發酵出來的那種香味,一次發酵時間短,沒有發酵的香味,就給乳山喜餅打了個大大的折扣。」於彬說,雖然時間長,但是保留了乳山喜餅的口味,吃的就是這個「老味道」。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