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2021-01-08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

大氣冰凍圈災害方面,歐亞大陸的霜凍和冰雹災害關注較多,而北美冬季寒潮關注更多。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而且目前植物的物候變化情況還不清楚。同時,已有氣候模式還無法預測冰雹概率、冰雹直徑大小和總量。與冰雹類似,凍雨頻率在統計上隨氣候變暖而減少,但凍雨的冰量、持續時間在未來如何變化還不清楚。此外,北半球在未來會呈「暖北極、冷大陸」的模式,因而冬季寒潮的影響會增加。考慮到人口數量和財產的增加,大氣冰凍圈災害損失在未來會增加。

海洋冰凍圈災害主要包括海冰災害、冰山災害、北極海岸帶侵蝕和海平面上升。海冰凍結會堵塞航道,造成海上設備損壞,海冰快速融化也可能會造成海岸帶侵蝕,部分水域鹽度快速變化從而影響漁業生產。海冰快速消退後,人類活動包括漁業、航運、油氣開採和旅遊觀光也會不斷向海冰區擴展,因而海冰災害會更嚴峻。冰山數量在未來會隨著冰架冰山的崩解而增多,加上人類活動增多,冰山與船隻和海上設施碰撞的風險也會增加。海冰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沿海多年凍土退化和海浪增強都會進一步加劇北極海岸帶的侵蝕。

陸地冰凍圈災害受到的關注最多。按照災害的成因,可以分為冰川、積雪和多年凍土災害,但是實際上很多災害是多個過程同時形成的。以冰川災害為例,在全球範圍來看,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泥石流關注最多,而亞洲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冰川洪水的關注最多。加拿大和阿拉斯加也因為其廣泛發育的冰川而有較多的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災害報導(圖1)。

氣候變暖使積雪範圍呈減少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暴雪的頻率降低,在有些地區,暴雪頻率反而增加,說明未來暴雪災害更有可能增加。受到春季溫度升高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雪崩風險會增加。受到積雪融化時間提前和降水增加的影響,積雪洪水在未來仍可能會是重要的災害。

多年凍土災害主要是因為多年凍土融化後造成的一系列災害。在高山地區,多年凍土融化會降低山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山體崩塌、滑坡等災害(圖2)。地下冰融化後導致地表沉降,強烈的凍融作用會給多年凍土區的工程如公路、鐵路等造成影響。這些災害會隨著多年凍土的退化而更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發現平坦地勢下多年凍土的退化也會造成湖泊的潰決,從而引起重大災害風險。

該研究還介紹了冰凍圈災害的減緩措施。對於大氣冰凍圈災害,需要加強短期天氣預報能力,部分地區的冰雹減災可以通過人影工程來實施。海洋冰凍圈的減緩措施需要發展海冰和冰山的高精度監測方法並建立資料庫,對於海岸帶侵蝕,儘管工程成本較高,但一些工藝,比如鋼絲網籠對於保持沿岸帶的陡坡穩定性具有較好的效果。海平面上升的應對方案還應該遵循IPCC1990年提出的策略,即按照信息收集、意識提升、計劃和設計、執行、監測與評估來應對。陸地冰凍圈的災害減緩需要加強監測,特別是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冰湖潰決災害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預報範例。但是,建立陸地冰凍圈,特別是高山冰凍圈地區的災害分布圖非常必要。

該研究結果以Increasing cryospheric hazards in a warming climate為題發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及中科院西部之光等項目共同資助。

圖1.1990年到2020年10月全球各個區域冰川災害的發表論文數

圖2.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滑坡(暴露區可見地下冰)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冰凍圈人文社會學的重要視角:功能與服務
    冰凍圈作為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在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冰凍圈還是地球表層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之間長期存在著緊密聯繫。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變暖,以及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冰凍圈科學快速發展,科學內涵不斷豐富,其研究內容不僅包含冰凍圈各要素的形成、演化過程與內在機理,以及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還不斷拓展到冰凍圈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適應等自然和人文學科交叉領域。
  • 冰凍圈儲存地球淡水資源 75% 科學體系的建立及發展
    為全面研究冰凍圈及其變化的內在機理、對其他圈層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短時期內冰凍圈科學從初創到向體系化發展,正在形成以圈層整體為核心,既綜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屬性,又深入開展各要素相關過程的研究構架。冰凍圈科學研究內容涉及冰凍圈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過程,以及氣候和水文、生態和資源、工程災害、人文地緣、地理與地質地貌等多個方面。
  • 任賈文:冰凍圈物理研究的新視野
    、觀察重要的物理過程、揭示某些參數之間相互影響等方面的目的。 由於冰凍圈是在氣候環境等條件變化的驅動下發生變化,反過來其變化又影響氣候、水文、生態等,在冰凍圈變化和影響研究中,必然要將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的模式研究進行耦合。過去長時期內,一方面冰凍圈各要素模式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因冰凍圈與氣候系統其他圈層的模式研究在時空尺度和解析度上不夠匹配,冰凍圈模式與其他圈層模式研究的耦合進展緩慢。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比如,對升溫最為敏感的冰凍圈——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續的影響。 肖潺說,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並不斷融化。1971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縮,平均每年減少的冰量接近2300億噸。
  •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
    科學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增強導致!地球作為人類生命的起源之地,人們一直都充滿了優越感,不過隨著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生產排放的各種大氣汙染,導致環境造成的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問題已經發展為了全球人民的困擾。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機理 2016-03-1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因此,高山林線被認為是觀察氣候變暖、氮沉降等全球變化因子對高山生態系統影響的絕佳場所。但長期以來,關於增溫和氮沉降對高山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複合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的認知十分匱乏。
  • 氣候變暖,凍土與冰川融化,科學家擔憂遠古病毒來襲,嚴重嗎?
    為什麼科學家擔憂氣候變暖會導致遠古未知病毒爆發?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型的生命形態,病毒結構簡單,只含有一種遺傳物質,它需要寄生在活細胞中,才可以進行大量複製。在地球上病毒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最多的,但根據人類現有的了解來看,能夠感染人體的病毒,其實數量並不多。
  • 氣候變暖毋庸置疑 實際行動至關重要
    首先,面對氣候變暖毋庸置疑的事實,全世界都應該行動起來。工作組報告通過大量翔實的數據,科學嚴謹的文獻和更加真實的模擬模式,展示出關於氣候變暖這一事實的客觀性,並指出,氣候正在以更迅猛的方式發生變化,在許多情況下,氣候變化的速度都超乎預期,尤其是「人類活動的影響極有可能是導致20世紀中葉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這一結論。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氣候變暖後,「亞洲水塔」已經失衡失穩了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世界屋脊也在逐漸的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經過科學家的說法:世界屋脊的升溫率已經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兩倍!那對青藏高原、全球氣候、以及我們嫩造成什麼影響呢?1.隨著冰川的退縮,對應的湖泊以及河流的徑流量也明顯的增加了。從1976年以來,東南部的冰川正在以每年40-60米的幅度退縮。冰川固液結構已經失衡,從長遠來看,未來水資源短缺的風險正在加劇。相應的洪水、泥石流災害也會隨之而來。
  • 氣候危機就是海洋危機,聯合國報告:不可逆,海洋發生全方位轉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自然氣象#系列徵文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2019年9月20日至23日舉行的聯合國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1屆會議上批准並接受了《關於氣候變化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
  • 中國氣象局局長: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騙局?
    認清主流 把握趨勢——關於當前氣候變化若干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自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前發生「氣候門」事件以來,部分科學家和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質疑,甚至徹底否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結論
  • 西北研究院冰凍圈科學研究框架與學科體系研究獲得進展
    (WMO)作為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及生物圈並列的氣候系統五大圈層提出後,與冰凍圈相關的科學研究得到快速發展。在此國際科學發展大背景下,以當前冰凍圈研究中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為核心,從冰凍圈動態過程、冰凍圈變化的影響機理及冰凍圈變化的適應機制等方面開展系統性研究,在深入認識冰凍圈自然過程的基礎上,將自然與人文過程相互結合,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尋求適應科學對策,是冰凍圈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視頻]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很大
    進入[午夜新聞]>>     CCTV.com消息(午夜新聞):報告分析,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於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導致的    氣候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造成了局部地區的洪澇、乾旱、颱風等氣候災害增多,過去三十年裡,全球僅十四級以上的強颱風頻率就增加了20%。不斷增加的氣象災害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會導致病蟲害增加、農業產量下降、水資源短缺、北方乾旱頻繁發生和沙塵暴增多、森林防火和疾病控制的形勢也更加嚴峻。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下高山林線位置未變化的原因—新聞—科學網
    低溫是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理論上高山林線應隨氣候變暖而上升。
  • 雙語|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原標題: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