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下高山林線位置未變化的原因—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低溫是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理論上高山林線應隨氣候變暖而上升。但全球林線調查數據顯示,近百年來只有一半的林線位置顯著上升,其餘林線的位置則保持相對穩定。同樣的變化格局也出現在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地區林線。如何解釋這種氣候變暖下林線位置未變化的原因,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日前,中科院青藏所羅天祥課題組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布於《森林生態與經營》。

科研人員基於藏東南色季拉山兩典型樹種(急尖長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線的10年微氣象觀測數據(2006-2015)及冷杉種苗移植實驗(2011-2014),並結合林線以上冷杉幼苗的分布格局及其與灌木蓋度的關係,發現冷杉幼苗分布上限可以達到林線以上40米左右,且幼苗密度與灌木蓋度的相關性很弱;林線以上的環境並沒有限制冷杉種子的萌發;由於頻繁的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和強烈的光照,移植到冷杉林線以上及陽坡方枝柏林內的冷杉幼苗存活率很低,而移植到冷杉林線的幼苗存活率較高。

研究結果表明,氣候增暖導致的生長季提前會引起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顯著增加,並在林外強烈光照下引發低溫光抑制效應,最終限制冷杉幼苗在林線以上的定居存活。這一研究發現解釋了氣候變暖下該地區冷杉林線種群密度增加而林線位置卻相對穩定的原因,表明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是評估氣候變暖下亞高山森林脆弱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相關焦點

  • 氣候變暖下高山林線位置未變化原因得以揭示
    低溫是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理論上高山林線應隨氣候變暖而上升。
  •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機理 2016-03-1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在參與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穩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直接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關係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維持。高山林線作為高山和亞高山的生態交錯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受到低溫和土壤氮缺乏的限制。因此,高山林線被認為是觀察氣候變暖、氮沉降等全球變化因子對高山生態系統影響的絕佳場所。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人類活動引起魚類行為變化影響生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實驗數據量化了環境因素的改變對魚類個體行為的影響 12月15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了中歐科學家聯合發表的關於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該成果較好解釋了已發生的多例自然現象,如瑞典淡水魚河鱸種群結構的變化。 科學家們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及與丹麥海洋研究所、瑞典于默奧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共同完成。
  • 研究揭示全球氣候模式美國中部乾暖偏差原因—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地學系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大氣冰凍圈災害方面,歐亞大陸的霜凍和冰雹災害關注較多,而北美冬季寒潮關注更多。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而且目前植物的物候變化情況還不清楚。同時,已有氣候模式還無法預測冰雹概率、冰雹直徑大小和總量。
  • 《科學新聞》:氣候模型,水晶球還是無底洞—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對現有模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對氣候變化預測的準確度上。 最近,有一項研究對20世紀90年代進行過的117次氣候預測與實際的氣候變暖情況進行了比較。有些科學家認為,這說明了氣候模型的準確性需要被再次評估,但也有些科學家表示這是正常現象。 因為,從長期來看,氣候模型對氣候變化發展趨勢的預測是正確的,但氣候的演化存在很多變數,不能期望其絕對準確。
  •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2015-08-10 07:50:518月4日,在環保公益組織的邀請下,他在成都舉辦了一場科普講座,正式啟動了中國境內的騎行計劃。    兩位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丹尼爾和挪威科學家爾蘭·穆斯特·克努森,今年分別從南、北極出發,用騎行、徒步的方式前往巴黎。兩位年輕人希望,在今年聯合國召開氣候變化會議之前,能用自己的行動和專業知識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視,為各國達成「氣候協議」做出貢獻。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一隻雲豹跑到海拔3498米的高山上,為人類敲響警鐘
    >海拔3498米的位置。而豹子、老虎(東北虎除外)、雲豹等貓科動物的皮毛不如雪豹那樣厚而緻密,一般生活在高山林線以下。然而,近些年來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更高海拔地區,則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氣候正在變暖,很多原本的高寒地區已經變得「只高不寒」,才讓包括貓科動物在內的動物有了向上擴展的空間。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 【中國新聞網】最新研究揭示,生物因子調控喜馬拉雅高山樹線變化速率
    這一高山樹線變化驅動機制研究的重要理論進展,揭示出局域尺度上氣候和非氣候因子如何驅動大空間尺度樹線格局,從種內關係視角解釋樹線變化的空間差異,量化生物因子對樹線變化的影響,並解釋了樹線變化對氣候變暖的滯後效應。  梁爾源研究員團隊介紹,喜馬拉雅山區植被垂直帶和樹線變化速率一直備受生態學領域關注。
  • 科學家探測納米比亞雲朵或解全球變暖謎題—新聞—科學網
    這是研究氣候科學最棘手問題的最佳地點,這個問題就是煙霧和雲層如何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全球變暖。現在,一項空中研究項目已經在這個「自然實驗室」中展開。 來自法國和英國的合作者很早之前就希望可以擴展當地樣本檢測區域,但該團隊卻未能解決納米比亞方面的外交路障。在近日獲得該國外交通行之前,美國宇航局(NASA)差點撤銷了這一季度的飛行。
  • 天氣變暖,大象1天損失兩大浴缸水—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當天氣變暖時,大象在一天內就會損失體內多達10%的水分。這相當於兩個裝滿水的浴缸,是陸地動物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日失水量。 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博瓦爾動物園大象行為研究員Baptiste Mulot說,這些發現對動物園裡的大象來說意義不大,它們通常「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德國著名氣候學家莫吉卜·拉蒂夫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變暖理論。  拉蒂夫帶領著研究隊伍對海面下914米左右、海水開始冷熱周期性循環的地方進行了測量和研究,最終更進一步證實了上述有關全球將進入「微型冰河世紀」的理論。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如果氣候真的不斷變暖,那麼香蕉的生長的確可能會受到限制,我國科學家曾對海南島30年間的香蕉產量做了對比分析。對比發現,1971-2000年間,海南島平均氣溫升高了0.3℃,年極端最低氣溫平均升高1.2℃,1月最低氣溫平均升高0.3℃,香蕉種植氣候適宜區減少了約4%。
  • 氣候變化使各地多災多難,美國高山湖泊卻綠藻成蔭,這是為什麼?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熊骨瘦如柴,食物匱乏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越來越大。地球也不斷在變暖,有研究表明,現在的地球是6000萬年以來最暖的。瀕臨滅絕的白犀牛是什麼造成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引起,工業廢氣廢水的不合理排放,大量汽車尾氣,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等,都造成了空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
  • 中科院生態中心揭示多年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陸琦)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草本年輪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該地區多年生草本年輪材料的氣候學價值
  • ...全球氣候變暖|degree|俄新社|planet|carbon|攝氏度|歐洲|印度|...
    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刻不容緩,越來越多的數據新聞編輯室也將這一議題納入報導的重心。本期,我們精選了與全球氣候變暖話題有關的數據新聞案例,看媒體如何為讀者直觀呈現全球氣候變暖。英國《衛報》隨即發布可視化新聞作品,模擬了幾個人口密集的全球濱海城市在氣溫上漲3℃的預測值下將會受到的影響。數據顯示,亞洲城市將面臨最大危機。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論文梳理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及其前後階段中國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石器打制技術的發展,提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這一顯著的氣候變革,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轉變。論文的結論突破了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技術缺乏變化與創新、簡單連續的傳統觀點。 伴隨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