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下高山林線位置未變化原因得以揭示

2020-12-27 科學網

 

低溫是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理論上高山林線應隨氣候變暖而上升。全球林線調查數據顯示,近一百年來只有一半的林線位置顯著上升,其餘林線的位置則保持相對穩定。同樣的變化格局在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地區林線也有發現。如何解釋這種氣候變暖下林線位置未變化的原因,是當前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林線上升需要林線樹種的幼苗能夠在林線以上成功定居。林線能否上升主要取決於林線母樹的種子產量和質量、種子向上傳播的能力以及林線以上的種子萌發和幼苗存活。然而,氣候變暖對這些幼苗定居過程的影響十分複雜並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圖1)。國際上,相關研究仍缺乏對林線以上幼苗定居完整過程的觀測實驗,仍很難解釋氣候變暖下林線位置相對穩定的原因。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羅天祥課題組,基於藏東南色季拉山兩典型樹種(急尖長苞冷杉和方枝柏)林線的10年微氣象觀測數據(2006-2015)及冷杉種苗移植實驗(2011-2014),並結合林線以上冷杉幼苗的分布格局及其與灌木蓋度的關係,研究發現:(1)冷杉幼苗(年齡3-5yr,高度<10cm)分布上限可以達到林線以上40米左右(海拔高差),且幼苗密度與灌木蓋度的相關性很弱(圖2);(2)林線以上的環境並未限制冷杉種子的萌發(圖3);(3)由於頻繁的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和強烈的光照,移植到冷杉林線以上及陽坡方枝柏林內的冷杉幼苗存活率很低,而移植到冷杉林線(未出現生長季凍害事件)的幼苗存活率較高;(4)10年微氣象觀測數據顯示,冷杉林線以上及陽坡方枝柏林內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的頻率,隨年平均氣溫的升高而增加,而冷杉林內一直沒有出現生長季凍害事件(圖4和圖5)。研究結果表明,氣候增暖導致的生長季提前,會引起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顯著增加,並在林外強烈光照下引發低溫光抑制效應,最終限制了冷杉幼苗在林線以上的定居存活。這一研究解釋了氣候變暖下該地區冷杉林線種群密度增加,而林線位置卻相對穩定的原因,也表明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是評估氣候變暖下亞高山森林脆弱性的重要指標之一。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研究工作獲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B類)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圖1.氣候變暖導致的限制因子變化對幼苗定居和林線上升的影響

 

 

圖2.冷杉幼苗密度隨著與林線距離的增加而降低(a),杜鵑灌叢蓋度隨著與林線距離的增加而增加(a,插入圖),但幼苗密度與灌木蓋度的相關性很弱(b)。

 

 

圖3.不同移植地點間土壤溫度和水分(a&c:2012.11-2013.8數據, b&d:2006-2015平均值)及冷杉種子萌發率(e-h,採自分布中心3800m和林線4320m)的差異。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地點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FT:冷杉林線,AFT:冷杉林線以上,JT:方枝柏林線。

 

 

圖4.不同移植地點之間冷杉幼苗存活率(a開闊地,b遮蔭)、生長季早期凍害事件頻率(c)和光照強度(d開闊地,e遮蔭)的差異。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地點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

 

 

圖5.生長季早期(5-6月)和晚期(9-10月)的凍害事件頻率與年平均氣溫之間的關係(a冷杉林線,b冷杉林線以上,c方枝柏林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下高山林線位置未變化的原因—新聞—科學網
    低溫是高海拔地區樹木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理論上高山林線應隨氣候變暖而上升。
  •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
    成都生物所揭示氣候變暖和氮沉降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山林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機理 2016-03-1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在參與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穩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直接影響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關係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維持。高山林線作為高山和亞高山的生態交錯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受到低溫和土壤氮缺乏的限制。因此,高山林線被認為是觀察氣候變暖、氮沉降等全球變化因子對高山生態系統影響的絕佳場所。
  • 氣候變化使各地多災多難,美國高山湖泊卻綠藻成蔭,這是為什麼?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熊骨瘦如柴,食物匱乏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越來越大。地球也不斷在變暖,有研究表明,現在的地球是6000萬年以來最暖的。瀕臨滅絕的白犀牛是什麼造成了氣候變化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引起,工業廢氣廢水的不合理排放,大量汽車尾氣,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等,都造成了空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
  • 【中國新聞網】最新研究揭示,生物因子調控喜馬拉雅高山樹線變化速率
    這一高山樹線變化驅動機制研究的重要理論進展,揭示出局域尺度上氣候和非氣候因子如何驅動大空間尺度樹線格局,從種內關係視角解釋樹線變化的空間差異,量化生物因子對樹線變化的影響,並解釋了樹線變化對氣候變暖的滯後效應。  梁爾源研究員團隊介紹,喜馬拉雅山區植被垂直帶和樹線變化速率一直備受生態學領域關注。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大氣冰凍圈災害方面,歐亞大陸的霜凍和冰雹災害關注較多,而北美冬季寒潮關注更多。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而且目前植物的物候變化情況還不清楚。同時,已有氣候模式還無法預測冰雹概率、冰雹直徑大小和總量。
  • 研究揭示全球氣候模式美國中部乾暖偏差原因—新聞—科學網
    清華大學地學系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植物所等在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針對新仙女木事件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有助於回答「氣候變暖是福是禍」這一當前公眾關注熱點。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於中、高緯度地區,對低緯度地區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對該事件的氣候變暖引發的生物學效應關注不多。
  • 一隻雲豹跑到海拔3498米的高山上,為人類敲響警鐘
    而豹子、老虎(東北虎除外)、雲豹等貓科動物的皮毛不如雪豹那樣厚而緻密,一般生活在高山林線以下。然而,近些年來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更高海拔地區,則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氣候正在變暖,很多原本的高寒地區已經變得「只高不寒」,才讓包括貓科動物在內的動物有了向上擴展的空間。
  • 【地理探究】雪崩和氣候變暖的關係,關於氣候變暖,你所要知道的...
    但是雪崩一定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不是。 雪崩是瞬間發生的事件,而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過程。雪崩和全球變暖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雪崩需要有物質來源,即高山區的降雪。實際上,高山區的降雪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差異很大,目前並不能夠用「氣候變暖」來詮釋。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幸運兒,中國英國均上榜
    into the Next Wine Hotspots 摘要: 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
  • 氣候變暖,30年後香蕉將消失?全球溫度變化,這是人類的鍋嗎?
    最近,有消息稱,氣候變暖,香蕉或將消失,這些年來,氣候變暖一直是一個熱議話題,那麼氣候變暖真的是人類的鍋嗎?所以,說氣候變暖香蕉會消失有標題黨的嫌疑。經過查證,原來是俄羅斯衛星網的報導內容問題,論文本身並沒有說2050年,香蕉或將消失。論文中的觀點是:氣候變化是香蕉的增產要素,而在此之後到2050年,這個增產要素將會消失。而俄羅斯衛星網直接報導成了:2050年,氣候變化香蕉或將會消失。
  •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
    考點22 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及原因分析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乾濕變化。
  • 氣候變暖,為何寒流席捲全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主要成員之一、德國著名氣候學家莫吉卜·拉蒂夫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變暖理論。  拉蒂夫帶領著研究隊伍對海面下914米左右、海水開始冷熱周期性循環的地方進行了測量和研究,最終更進一步證實了上述有關全球將進入「微型冰河世紀」的理論。
  • ...全球氣候變暖|degree|俄新社|planet|carbon|攝氏度|歐洲|印度|...
    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刻不容緩,越來越多的數據新聞編輯室也將這一議題納入報導的重心。本期,我們精選了與全球氣候變暖話題有關的數據新聞案例,看媒體如何為讀者直觀呈現全球氣候變暖。作品通過交互式地圖首次將海平面上升估計值與現代人口密度圖相結合,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氣溫上升前後日本大阪、埃及亞歷山大、巴西裡約熱內盧、中國上海、美國邁阿密等幾個重點城市的水域覆蓋區域對比及受影響人數,細緻描繪出上升的水面將驅使人們離開家園的圖景,揭示了全球變暖的真實風險,帶給讀者對於氣候變化對生活影響的直觀感知。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西部變暖變溼」現象再引關注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要搞清楚這一切,還要從氣候變暖說起。 氣溫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降水集中度指數是用來衡量年(季、月或候)內逐日降水的時間變化程度,可以正確反映一定時期降水集中的屬性。隨著全球變暖,極端事件頻繁發生,持續性極端降水和極端乾旱是中國乃至全球致災最為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一。近50年來,我國總降水量雖然沒有明顯的極端化傾向,但平均降水強度呈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