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銀河系地圖顯示地球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近2000光年

2020-12-19 cnBeta

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最近繪製了一張新的銀河系地圖,地圖顯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研究人員還發現,地球圍繞黑洞運行的速度比之前的估計要快。1985年,國際天文學聯盟宣布,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名為人馬座A*)有27700光年。然而,日本研究人員利用射電天文學項目 "VERA "進行了長達15年的分析,發現地球距離其25800光年。

研究還發現,地球的繞行速度比之前認為的快了7公裡/秒。研究人員明確表示,額外的速度並不意味著地球突然一頭扎向黑洞,新發現只是給出了一個更好的銀河系模型。

儘管如此,25800光年的距離還是遠得難以想像,要知道這個距離光需要走25800年才能到達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研究人員利用VERA天體測量目錄創建了一張位置和速度圖,將銀河系的中心和銀河系內部的天體布局出來,今年他們公布了第一份天體測量目錄,其中有99個天體的數據。

定位顯示,地球以227公裡/秒的速度繞著黑洞所在的銀河系中心運行。科學家最初認為該軌道的速度為220公裡/秒。VERA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Exploration of Radio Astronomy的縮寫,該項目始於2000年,利用幹涉測量法匯總日本其他射電望遠鏡的數據。

相關焦點

  • 新的銀河系地圖表明,地球更靠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看來地球已經放錯了地方。根據銀河系的新地圖,太陽系的位置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位置。它不僅更接近銀河系中心,還更接近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Sgr A *, 它的軌道處在一個更快旋轉速度的軌道上。沒什麼可擔心的。
  • NAOJ發布銀河系新地圖:地球跟人馬座A的距離比想像中更近
    據外媒報導,由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繪製的一幅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螺旋運動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其距離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距離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1985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宣布,地球距離這個名為人馬座A*的黑洞有27700光年。
  • 地球速度比想像中更快,更靠近銀河系的黑洞
    根據日本的天文學家VERA對星系的一項新調查顯示,地球移動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更近。但是不用擔心,我們的星球是安全的!
  • 黑洞吞噬範圍小 地球離它更近一步也無妨
    銀河系新地圖顯示,地球與銀心黑洞距離比1985年數據要小12月7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阿貝爾2261(Abell 2261)星系團中,發現了因2個星系併合,而產生的2個超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的線索。研究人員推測,阿貝爾2261星系團中心的星系包含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堪比宇宙中已知的一些最大質量的黑洞。
  • 銀河系盤面存在上下沿伸5萬光年的巨大對稱氣泡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幾十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議銀河系的神秘氣泡是近而小,還是遠而大,目前最新X射線全天觀測數據表明,銀河系中心存在兩個高溫氣泡,其上下延伸大約5萬光年,比之前發現的費米氣泡更大。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劍橋大學的專家領導了20億顆恆星的宇宙地圖集的創建,他們相信這些地圖集可以揭示我們的星系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在遙遠的將來會發生什麼。 詳細的地圖是根據歐空局蓋亞飛行任務的最新數據繪製的,該任務有兩顆衛星距離地球93萬英裡,測量整個銀河系恆星物體之間的距離。
  • 3D地圖揭曉銀河系真正形狀,星盤並非扁平而是扭曲的
    天文學家透過追蹤數千個遍布銀河的大脈衝星,製作出銀河系目前為止最準確的地圖,發現星盤並非如普遍所認為是扁平的,而是外形扭曲的。銀河系的3D地圖刊於期刊《科學》(Science),指出銀河系的恆星盤是由四個主要螺旋臂和一個棒狀核心區域組成。
  • 1.7萬光年之外……銀河系的地外文明有多少?
    銀河繫到底有多「重」?一個國際團隊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對銀河系進行了迄今最精確的「稱重」,認為銀河系質量大約相當於1.5萬億個太陽質量。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歐洲南方天文臺等機構研究人員在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說,在銀河系總質量中,約2000億顆恆星以及銀河系中心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僅佔很小的比例,其餘大部分質量來自暗物質,後者是一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它就像宇宙的「腳手架」,把恆星固定在星系的某個位置。
  • 歐洲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3D地圖,發現:我們的地球正朝黑洞前進
    不僅如此,我們整個恆星系在大家長太陽帶領下,也在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旋轉,速度大約為220公裡/秒,如此神速也要2.5億年才能繞行一周,上次處在同一位置時,地球上還是恐龍橫行的中生代。最近,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探測器的數據,創建了銀河系3D地圖。該探測器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掃描恆星,發現銀河系不是一張切面,而是有厚度,地球也正在朝黑洞前進,日近一日。
  • 科學家:銀河系直徑變為10年前2倍,其質量卻沒多大變化
    天文學家亞當·埃文斯雖然我們住在銀河系裡面, 但是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銀河系有多大。新的研究發現, 我們的星系比之前想像的要大。天文學家利用對恆星的大規模調查而不僅僅是模型 (就像以前的研究人員所做的那樣), 現在已經確定我們星系的圓盤有20萬光年寬,是十年前人們所認為的兩倍。
  • 盤點科學家認為最奇特的7個星系,有比銀河系大數千倍的星系!
    人類發明望遠鏡以後發現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星辰存在,甚至連我們的銀河系也只是億萬個星系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星系而已,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了許多非常奇特的星系,讓人類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下面來看看科學家認為的那些比較另類的星系吧!
  • 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星星?
    即使在距離地球23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中,它明亮,大且離地球相對較近,只有最大的恆星和少數幾顆恆星(尤其是造父變星)才足夠明亮,可以從該距離的望遠鏡中發光。太陽大小的恆星對我們來說太難了。因此,天文學家使用以下一些技術進行估算。
  • 有人認為銀河系10億光年直徑根本容不下幾千億顆恆星,你怎麼看?
    銀河系10萬光年直徑是上世紀的估計,現在認為被遠遠低估了。原先估計銀河系直徑在10~16萬光年之間。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在銀河系邊緣,距離我們與銀心中心三倍的地方,還有很多恆星存在。而我們太陽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距離這個三倍就是7.8萬光年,再加上銀心距離,也就是說,銀河系半徑超過了10萬光年。
  • 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質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這些結構包括星系團,超星系團和暗條,還有一些銀河的特徵如球狀星團,銀河核球和超大質量的黑洞。但是,星系,就如同生命體一樣,也一直在進化中。事實上,縱觀它們的生命周期,星系總是在合成和向外噴射物質。一項的研究表明,有一支著力於計算銀河吸收物質和放出物質速率的國際天文學家隊伍。
  • 探索銀河系:我們在銀河系的哪裡?它究竟是什麼?
    如你回答地球,他們也許甚至對地球毫無概念。這樣一來,你可能要告訴他們你住在哪個星系。你可曾把自己當成一個星系的居民嗎?不用懷疑,你就是銀河系的一位居民。星系是由重力束縛在一起的一組無比巨大的恆星組。那麼有多大呢? 可以這樣理解它的大小:我們的恆星--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大約2000億恆星中的其中一個!我們在天空中所能看到的所有物質都是銀河系的一部分。
  • 銀河系最中心的亮點是什麼?
    銀河系最中心的亮點不是一顆大太陽,要知道,銀河系照片的跨度代表一二十萬光年(1光年將近10萬億公裡),而太陽的直徑也只有140萬公裡,如果銀河系照片能夠顯示出某顆恆星,那這恆星的尺寸將會是光年尺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 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揭開銀河系中心最黑暗的秘密
    在之前,大眾通過彭羅斯親筆撰寫的文章,了解了他在黑洞理論領域的工作。如果說彭羅斯的工作為我們認識黑洞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另外兩位獲獎者根策爾和蓋茲則是直接觀測到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這很可能是一顆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但通過其巨大的引力,我們可以間接感知這種神秘天體的存在。根策爾和蓋茲就領導獨立的研究團隊,分別對銀河系中心進行了探索。
  • 銀河系中心為什麼會那麼明亮?通過科學家探索,現已找到答案
    就拿銀河系來說,其中就有無數個和太陽系一樣大的恆星系,經過天文學家觀測發現,這些恆星系就像八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行一樣,也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運行。而根據最新觀測數據顯示,銀河系的直徑範圍大約達到190萬光年,是太陽系直徑的190萬倍。銀河系的中心是什麼?
  • 銀河系有四條旋臂,沒有疑問了
    銀河系圖片銀河系最新照片出爐,也是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這張圖清晰的向我們展示了銀河系是一個具有四條旋臂的棒旋星系。這是美國科學院和德國馬普天文研究所歷時15年,對銀河系的研究成果。他們繪製了一張十萬光年乘十萬光年的銀河系地圖。銀河系的直徑是十萬到十八萬光年左右,我們所處的太陽系距銀河系中心很遠,位置接近於銀道面(銀道面:銀河系的主要質量形成的盤狀平面),我們所觀測到的銀河系旋臂都是重疊的。這張圖結束了長期以來對銀河系有幾條旋臂的問題。
  • 雙語閱讀:銀河系是彎的!天文學家繪製三維地圖
    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遍布銀河系的數千顆大的脈動變星,繪製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銀河系地圖。從地圖上看,由無數恆星組成的星系盤並非扁平,而很明顯是彎曲的、扭曲的。研究人員於上周四公布了一張銀河系的三維地圖,其中包括太陽在內共有1000多億顆恆星。這張地圖全面展示了銀河繫結構:由四個大的螺旋型枝節和一個條狀的核心區域組成的星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