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憶景觀看記憶理論之爭

2021-02-19 公眾史學

      近年來,媒體中不斷湧現出一些「記憶熱」現象,如中國民眾對日軍侵華的民間記憶,知青對下鄉生活的記憶等。其中,「記憶是什麼」是一個更具根本意義、有待探究的問題。在不同學科視角中,記憶的概念呈現出不同姿態:心理學角度的記憶概念多偏重記憶的個體維度,社會學角度的記憶概念則發生了一種認識論的轉向,如哈布瓦赫認為記憶是一種受制於社會框架(即社會情境和社會規範)的社會行為,並指出存在「集體記憶」這一社會事實。以哈布瓦赫為基點,此後學界對記憶的不同維度做了各種討論。

  就記憶的社會學研究,一直以來存在的爭鳴熱點包括:記憶與反記憶,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官方記憶與民間記憶,等等。衝突論者往往關注它們之間的對立關係,但從關係論視角去看,或許僅是記憶的分類,或是記憶在不同領域的展演,本質上未必是一種對立。對立觀念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持對立論者往往以二元論作為認識記憶現象的基本理論假設。

  例如,從關係論角度來看,會在記憶的此種所謂「對立」中發現一些有趣的「合謀現象」,譬如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合謀。以往一些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到,集體記憶是作為個體記憶的框架和限定而存在的,就此認為集體「扼殺」甚至淹沒了個體/個性存在。但在紛繁複雜的記憶現實中,進一步的探究則會發現,個體記憶有依仗集體、化解深藏個體內心無法化解的傷痛的一面;甚至個體還可以利用集體之名,表達個體不便說出的私慾。因此,有學者指出,集體與個體在構建自身記憶過程中,秉持的建構邏輯是一致的:都處在不斷製造和重新建構的過程中,目的都是「認同」的建構或重構。

  事實上,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並不總是矛盾衝突的,甚至在很長時間裡,集體記憶成為個體記憶的「眺望點」,對某一事件的特定記憶因每個個體在集體記憶中所佔的位置不同而發生變化。同時,集體記憶為個體記憶的講述提供了確定的框架。如保羅·利科所說,集體記憶讓每個家庭成員的自我回憶都擁有一個文化歷史的框架。揚·阿斯曼同意哈布瓦赫的判斷:每個個體的回憶都是在社會群體的框架內通過溝通產生的;進行記憶和回憶的主體固然總是個人,但個人組織記憶的框架則來自集體的規則。

  有關記憶研究的爭論還表現在如下討論中。如蕭阿勤認為,記憶研究者中分為記憶的「解剖者」觀點和記憶的「拯救者」觀點。前者認為,人們記憶中的過去,受其當前的關懷、利益和期望左右,而且人們對過去的意向也易受掌權者操縱。後者認為,過去仍然可以相對「完好地」存在於現在,並對當今社會有重要影響,而不總是受制於利益的理性計算,因為人們也會在追尋過去中找尋意義。

  另外,記憶的概念之爭在揚·阿斯曼、哈布瓦赫等學者之間也有體現。揚·阿斯曼認為,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研究限於對短時(一般至多持續80—100年)的交流記憶,而對長時段的文化記憶則缺乏關注。揚·阿斯曼認為,哈布瓦赫理論中那些以日常交往溝通為基礎的集體記憶類型及理論,一旦過渡到長時段的客體文化領域,幾乎都要改變。因為溝通記憶貼近日常生活,文化記憶則遠離日常生活。但安格拉·克卜勒認為,溝通記憶與文化記憶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即溝通記憶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規則中展開的。回憶實踐與媒體聯繫日益緊密,而文化記憶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大眾認可,便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

  除此,學者們還從不同角度,對比、分析了在不同的歷史事件研究中產生的記憶概念,而這些概念基本上是成對出現的:它們或者是一種有張力的對比關係,或者是一種區別/補充關係。如馬克·弗裡曼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社會記憶現象體現了一種雙重治療目的:一方面,回憶可以作為某種治療功能的話語形式;另一方面,回憶的過程總是存在著鮮明的反抗和阻力,但是恰如弗洛伊德提出的辯證法,阻力越大,人們從回憶中獲得的也就越多。

  揚·阿斯曼提出了記憶的「歷史發生器」觀點,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相互衝突/不同的歷史發生器(歷史發生機制)。如古埃及人持輪迴的時間觀念,他們堅信必須通過文化方面的努力,把時間「輪迴化」,即把時間變成環形軌道,從而讓世界不致陷入一片混亂。他們須通過遵循禮儀儀式和節日慶典規定來保持這種形式。持此觀念的人,對宏大的直線歷史進程少有理解。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以及以《聖經》為基礎的基督教文明則相反,它們以線性時間為根基,認為歷史是一串前後關聯的事件鏈條,從創世開始一直延伸到世界的終結。從揚·阿斯曼對記憶的差異/衝突的解釋,可以發現,一些所謂記憶的衝突/差異現象,事實上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所致。因此,對於所謂的衝突/差異,需要從不同立場去觀察。

  學者們提出的記憶的衝突/差異概念,展現了記憶複雜的面相。如阿萊達·阿斯曼提出了正確記憶與錯誤記憶之分。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某類記憶不是忠於現實的(即是不真實的記憶),但卻是公眾認為的「正確」的記憶。而當確證幾乎所有的記憶都有一定的立場後,誰又能保證「記憶的無辜」(即記憶完全真實準確)呢?

  那麼,回憶是否如一些人通常認為的是殘缺不全、扭曲的,而且充滿盲點甚至在記憶中難以鑑定真實。很多史學家認為,集體記憶和撰寫歷史的過程是對立的,要保持歷史報告的科學性,就務必遠離回憶的偶然性和建構性。但史學家萊因哈特·科澤勒克以自己在二戰戰俘營的親身經歷,印證了一種「永遠都是真實的」烙印式記憶的存在:「有這樣一些經歷,它們就像熾熱的巖漿一樣灌進你的身體並在裡面凝結。自此,它們一動不動地呆在裡面,隨時而且毫無改變地聽候你的調遣。」被廣泛引用的普魯斯特的「小瑪德萊娜點心」記憶,就是憑藉著氣味、味道常駐記憶之中,並成為「無意記憶」的理想類型。普魯斯特認為,這才是衡量真實的標準。科澤勒克和普魯斯特互相印證,以身體記憶的形式,說明記憶的真實性是存在的,顯然這一「真實」並不是以物件的物質真實性作為基礎,而是以情感作為真實性的基礎。有學者甚至指出,史學家尤其是有親歷經驗的史學家,應該撰寫一類不同於傳統客觀史的歷史:將自身經驗加入,反而會使得歷史更加可信,事實邏輯強於形式邏輯。

  值得指出的是,在記憶理論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過去」與「現在」之爭。在記憶建構中,到底「過去」和「現在」各自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學者一直存有爭論。

  社會記憶研究的開山者哈布瓦赫認為,在記憶的建構過程中,「現在」的利益關係和社會框架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即人們今天如何回憶和敘述,取決於其目前的境況;「過去」的社會框架則發揮了次要作用。這樣一種「現在」和「過去」的序列關係,凸顯了「現在」的中心作用。因此,有學者將哈布瓦赫的理論概括為「現在中心論」。薩姆·溫伯格甚至極端地理解為:集體記憶跟「過去」無關,它只是反映了當今的社會需要和社會狀況。蕭阿勤等人對此持質疑觀點,提出記憶的「拯救者」觀點,他認為人們的回憶並不總是受制於「現在」的利益,也在從過去的找尋中確立生命的意義。此外,斯維特蘭娜·博伊姆區分了反思型懷舊和修復型懷舊。他指出,「過去」是一個相對獨立且有意義的存在,並不總是建構「現在」的工具。人們通過追憶過往歲月,以期找到生活意義和價值。

  以上關於「記憶是什麼」的不同層面的概念爭論,從不同角度給出了答案。但正如英國學者麥夏蘭在《記憶、物質性與旅遊》中提出,記憶研究已經進入「繁榮」階段,我們身處「記憶井噴」之中,不斷遭遇各種「紀念熱」。但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需要不斷提問:我們談的「記憶」是同一個概念嗎?在跨學科背景下,更需要將記憶研究不斷引向對記憶基本理論的探討,以便澄清問題。

——本文編輯來自《從記憶景觀看記憶理論之爭》,《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05月12日。

——編輯:素咫

相關焦點

  • 刀劍神域:序列之爭,你有沒有不能遺忘的記憶?
    周末小鑑和小夥伴去電影院刷了劇場版動畫《刀劍神域-序列之爭》,相信很多一部分粉絲都看了這部劇場版動畫,雖然前面劇情有些慢熱,但前面一個多小時的鋪墊都隨著最終之戰的精彩而釋懷了,這部劇場版動畫的主旨是關於「記憶」,這次我們就談一談關於「記憶」這件事。
  • 曼德拉效應:民族、星座之爭和午馬事件,被「篡改」的記憶之謎
    (打框的名字說明演員已經過世了)誤導信息效應隨著類似的事件被網友們越扒越多,各種理論的解釋也是層出不窮。有多元平行宇宙理論,認為這是平行宇宙的重合。大眾的記憶沒有錯誤,這些事件因為平行宇宙的重合而發生了兩次。有時空穿越理論,認為我們身邊存在眾多的穿越者,而我們的記憶或者現實,被未來的人類篡改了。
  • 診脈西方集體記憶理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集體記憶」的討論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的熱點,其運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展,大有涵蓋一切歷史和社會領域之勢,現對其理論、概念和源流予以梳理。      「集體記憶」理論的提出      從學術脈絡上看,西方學術界對記憶的討論可謂源遠流長。
  • 劉亞秋 記憶二重性和社會本體論——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上)
    在這一取向下,甚至有學者將哈布瓦赫的理論簡單理解為利益論,即不同社會群體為了現實的各自利益而採取了對過去的不同訴說,從而將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簡化為一種記憶政治學視角下的利益之爭學說(參見蕭阿勤,1997)。
  • 工作記憶的理論模型
    同時,也給人們研究工作記憶能力和智力(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啟發。PS. Baddeley於2011年對他的模型進行了再次升級[13],這裡就不介紹了。其他理論模型除了Baddeley的多成分模型,學術界還流行著很多其他的工作記憶理論模型。
  • 淺析集體記憶理論的發展
    也就是說,群體記憶是通過個體記憶來實現的,並且在個體記憶之中體現自身。哈布瓦赫論述的集體記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溝通中形成的,他對集體記憶的定義是「一個特定群體共同回憶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對這種集體記憶進行的回憶必須是個人親身經歷的,它們寄存於活著的人的記憶之中,時間上往前追溯不超過80-100年,三四代人左右。
  • 劉亞秋 記憶二重性和社會本體論——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的社會理論傳統(下)
    其中,記憶的神聖性是理解社會變遷中世俗性記憶雖「流變不羈」卻又處處被轄制的理論基礎。 其次,哈布瓦赫有關記憶的神聖性高於世俗性的討論,以及集體記憶之社會框架論的提出,呼應和發展了涂爾幹的社會神聖性概念,表達了哈布瓦赫的社會本體論關懷。
  • 筆記|C6 記憶 之二、感覺記憶 & 三、短時記憶
    二、感覺記憶(一)感覺記憶的含義感覺記憶當客觀刺激停止作用後,感覺信息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被保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感覺登記)。它是記憶系統開始的階段。存儲時間大約為0.25—4秒。(二)感覺記憶的信息加工(感覺記憶的編碼)1.
  • 爭爭吵吵,記得最好~爭論對記憶的好處
    這種就叫作「爭論記憶方法」,即通過與他人就記憶內容進行爭論、探討,以達到強化記憶的目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著名評論家蕭伯納對爭論有著精闢地見解:「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可擁有兩種思想。」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爭論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 「文化記憶」理論的形成和建構
    研究小組建立之初,便召開兩次學術會議討論口傳和書寫。人們當時對「書寫文化」與「記憶文化」加以區分,認為前一種文化藉助文字和文本運作,而後一種則靠記憶和口傳運作。經過兩次學術討論,我們得出結論,文字與記憶不僅不是相對的,而且密切相關。文字不是記憶的對立物,而是記憶的媒介。因此,我們試圖尋找一個能夠涵蓋口傳和書面傳統的概念,最後決定使用「文化記憶」這一概念。
  • 吳迪記憶法 解鎖記憶密鑰,傳授記憶之道
    用記憶法教孩子們記憶《中國十大著作》技巧 在北京記憶親子公開課上,吳迪老師帶領孩子們進行課堂測試,拿出《中國十大著作》,詳細介紹了讓學生們短時間內記憶這十大著作的技巧,並讓學生們現場練習後進行現場測試。家長們對此存在疑慮,畢竟這麼短的時間內記憶這麼多的內容,在在以往對孩子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記憶的主要類型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記憶的主要類型 http://www.hteacher.net 2017-02-06 10: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一、記憶理論與AI發展爭論目前關於AI發展過程中最為有名的爭議是強AI與弱AI之爭,在此基礎上衍生了人工智慧三階段發展理論: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但是在這一觀點中,將記憶放置到弱人工智慧的階段。在這種理解中,記憶被看做是信息的存儲,與理智能力是並列形式之一。
  • 如何快速記憶誇美紐斯的理論觀點
    一、考情關於誇美紐斯的理論觀點,不論是在教師資格考試中還是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出題形式以客觀題呈現居多,所以如何快速記憶並記牢該知識點,有好的理解很重要。二、地位誇美紐斯的著作《大教學論》第一次把教育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所以他的地位有:1.教育學之父2.近代的"教育巨匠"3."
  • 斯捷潘諾娃對猶太災難記憶之場的建構,以及記憶是為了更好的遺忘
    記憶處理的並不是一手資料,而是二手資料,從無數的形形色色的個體中提取出來的回憶,形成個體的記憶,進而演變成群體的記憶。從這個來說,記憶並不是可靠的。但是按照早期柏拉圖的理論來說,回憶是將人出生就具備的知識通過感覺再度記憶起來,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回憶的過程。
  •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解析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關於記憶的分類中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這兩種記憶的分類相對來說比較好區分,但是有問題的就是對內隱記憶的理解有時候會出現問題,或者會和前邊學過的一直知識點混淆。外顯記憶指的是在長時記憶中能夠在意識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識。
  • 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考情分析】工作記憶這一名稱在心理學中不常出現,但是有時會在題目當中出現,而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的含義也是常常令人混淆的,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有不一樣的說法,故對於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需要有所了解。【知識梳理】根據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劃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 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瞬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中間階段,保持時間一般不超過1分鐘,也被稱為操作記憶或者工作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存下來的記憶,也稱為永久性記憶。【考題再現】名詞解釋題目:短時記憶該題考查概念的識記,不同的心理學教材中三種記憶定義會有略有差別,但是時間特徵都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要抓住關鍵時間進行闡述。
  • 記憶會騙人麼(二)?|錯誤記憶
    在之前的推文裡,我們介紹了錯誤記憶是什麼以及錯誤記憶有哪些表現。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我們的記憶系統不能像錄像機一樣準確地記錄和存儲我們所經歷的事件?錯誤記憶究竟為何產生?    在相關研究領域中,針對不同的記憶種類(來源記憶或是項目記憶),不同的記憶內容(學習記憶某些單詞、某些物體的樣子或是對整個場景的記憶)以及不同的錯誤記憶表現有很多著眼點不同,彼此互為補充的理論觀點,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個: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理論是在發展心理學的教材裡,書裡有一面半是在講這個理論,當時就覺得很有意思。
  • 袁愛清:建構學科新維度,引領學術新方向 ——《媒介記憶理論—人類...
    邵鵬副教授是最先進入媒介記憶研究領域的國內學者,他的《媒介記憶理論—人類一切記憶研究的核心與紐帶》一書,就是在他發表第一篇媒介記憶研究論文之後,歷經八年持之以恆的辛勤耕耘出版的首部具有「升華」性、創新性的學術成果。 邵鵬在媒介記憶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媒介記憶」的概念,清晰地闡述和界定了媒介記憶的內含、外延和核心元素同外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