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投射效應坑孩子,家長的自身意願用不好,對孩子是控制

2020-12-11 黃衣心理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同時也希望孩子未來能夠在事業和生活上更加成功。但是由於孩子年齡較小,很多的道理都不明白,同時也沒有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情,所以父母都願意將自己的道理傳授給孩子,就是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快的成功。

但是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自己認為需要做的,並不會顧及孩子的感受,僅僅嚴格要求,他們努力完成它。我的同事小王在教育孩子上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他經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他認為孩子適合學習舞蹈,就給孩子報了很多舞蹈班。但是其實孩子內心是討厭跳舞的,更喜歡的是繪畫。然而父母認為繪畫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於是便不管孩子的意願,強行要求孩子獨立學習跳舞,而這樣的要求,往往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差。

01為何家長總特別容易把自身意願加給孩子,哪些邏輯在作祟

父母總是特別容易將自己的意願強行教給孩子,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所以在他們培養孩子時便盡力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告訴他們更多人生道理。但是父母在為孩子考慮的時候忽視了孩子是獨立個人這一方面。

很多父母為孩子考慮問題是,站在未來的發展和成長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確實是很關鍵,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好處的事情,所有的父母都會盡力去幫助孩子完成。但是往往由於我們過分地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我們忽視了孩子自身的意願,往往我們認為的好的事物並不一定是好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和天賦,作為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對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我們在發現這些事物只要是好的事情時,我們便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而不應該打消孩子從小萌生的念頭,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02被父母強加意願的孩子,有多難

當代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來源於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同時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而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如今的社會中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往往會給孩子報很多輔導班。這些輔導班不僅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包括許許多多的興趣班為的就是讓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接觸。培養孩子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和興趣。

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優秀是正常現象。但是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不應該強行將自己的意願加到孩子身上。孩子自身有著很多的興趣,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聽取孩子的建議,儘量讓孩子學習感興趣的事物,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孩子被父母強行要求學習一些事物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會使得孩子學習能力大大降低,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浪費孩子的時間和父母的金錢,耗費了很多卻得到的很少,所以強行要求孩子去學習時往往會得不償失。

同時孩子的童年應該是發現興趣和培養興趣的時代。這個年齡應該是天真浪漫快樂玩耍的時代,如果父母僅僅按照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今天很多負擔不僅會使孩子的童年十分枯燥痛苦,還有可能大大影響孩子探索知識的欲望,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03讓孩子做回他自己,需要爸媽如何努力,又該如何正確地做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出自己的個性,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那麼父母在培養孩子時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引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呢?

第一、多與孩子交流,聽取孩子建議

對於很多經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家長來說,最需要的便是與孩子多交流,只有多與孩子交流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想要學習什麼,對哪方面感興趣。許多家長之所以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就是因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興趣,認為自己的判斷一定比孩子更成熟且正確。

但是往往這樣武斷的想法,會導致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陰影當中。甚至影響未來很多事情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也無法培養出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所以父母應該多與孩子交流明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自己特點。

第二、發現孩子的興趣,盡力培養

父母費力思考應該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還不如細心觀察孩子擁有怎樣的天賦和興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有一些人擅長數學,而有一些人卻擅長記憶。不同的孩子有著自己不同的天賦,父母更應該發現和挖掘孩子的潛力。

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效率會很高,同時也更容易堅持的做下去。同時父母培養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能力都是建立在自己對未來的判斷和把握上,有一定的猜測在裡面。而自己的判斷也並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我們更應該勇敢一點,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路。

第三、培養孩子發現和探索的欲望,培養孩子學習知識的興趣。

任何能力的獲取都需要通過學習的手段,所以父母應該首先培養孩子學習的欲望和興趣。無論我們要獲得怎樣的能力,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努力。所以從小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和正確學習的方法才是最關鍵的。

很多孩子在學習一些知識時都有著懶惰的習慣,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懶惰是人的天性每一個孩子的天性愛玩,而家長就是應該更早的去培養孩子熱愛努力和勤奮這樣的好品質。學習的過程必定要付出很多的辛苦,所以讓孩子更早地適應學習的過程,會幫助孩子在未來學習任何知識時,都有著更好的心理準備和耐心。

大家其他觀點可以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控制欲太強,謹防投射效應對孩子造成傷害
    文丨熊娃控(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控制欲強的父母,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強加給孩子,硬生生的改變了孩子的思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回想起來,其實朋友是一個控制欲非常強的家長,在家中孩子做什麼事情,他都要去管,曾經有勸過朋友好好地和孩子解釋一下,尊重孩子,可朋友根本就沒聽,他總說孩子太小,聽不懂那麼多的道理,只要按照他做得就行,他是父親不可能害孩子。
  • 「投射效應」正在傷害孩子,可許多家長都掉入「坑」中,卻不自知
    家長將自己的觀念強制性的壓在孩子的身上,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投射效應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說投射效應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家長的強制安排只會毀了孩子,這就表示家長應該避免在教育的過程中出現投射效應。
  • 孩子愛挑別人毛病被「孤立」?「投射效應」教其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記"投射效應"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投射效應"?父母該如何認識到"投射效益"的重要性?一、"投射效應"是什麼?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投射效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幫助父母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後果。二、為什麼"投射效應"在教育中很重要?
  • 教師招聘考試心理學投射效應
    生活中在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既然自己這麼想,別人肯定也這麼想。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這就是投射效應,也是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心理學知識點。
  • 投射效應:孩子是一面鏡子,一眼看過去其實都是家長的樣子
    這其實現實生活,在心理學研究中也有這樣的說法,被稱為「投射效應」,它指的是總是將心裡的一些想法加在別人的身上。比如你覺得一個東西好吃的時候,就會一直去跟別人安利覺得對方也應該喜歡吃,但是其實對方可能對這個食物並沒有任何的好感。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是《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的一種概念,他首先將孩子的常見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信、高興等正面的情緒,另一種則是自卑、難過等負面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個鐘擺一樣在兩種情緒之間來回擺動。
  • 投射效應:教育孩子,切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家長在不了解真實情況的時候,單方面的把自己的猜測強加給孩子,並因此進行自以為明智的教育。不但不會取得進展,反而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那麼,投射效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什麼是「投射效應」?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把自己身上的特點歸結到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施加給別人,引發的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也就是說,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去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和需求,一廂情願的把自己的喜好和意願灌輸給孩子,強迫孩子理解並接受。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需小心「投射效應」,掩蓋了他身上的閃光點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投射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擁有這種心理現象的人們通常對自我認知的感覺非常良好,不僅自己非常肯定自身的想法,而且會認為別人也會認可自己的想法。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人們常常以己度人(1) 投射效應:人們常常以己度人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吟詩作賦。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人們在對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通常主觀地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認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同樣也很優秀,等等。
  • 家長根本沒意識到,「投射效應」在漸漸影響孩子,晚了就難改了
    這種就是生活中的「投射效應」了!聽起來是不是很強人所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如此的!當家長把自己的主觀意念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的他們的想法和願望,我們也是利用了「投射效應」的效果。但是「投射效應」也會有不同分類。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後來小喬發現,孩子不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在性格或者素質參差不齊而變得不被人接受,而是因為太自我。觀察中小喬了解到,孩子經常說別人太矮了,以後長大了沒有什麼用,而且不容易被人喜歡,瘦瘦小小的像營養不良一樣,是家裡人不給吃飯的嘛。類似的話在小喬聽起來都非常刺耳,更別說其他的孩子。小喬也曾提醒過孩子,凡事要將心比心,不能用那些惡言惡語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禮貌。
  • 「爸爸媽媽是為你好」,父母需當心「投射效應」,並不是為孩子好
    其實父母已經踏入「投射效應」陷阱了:為什麼孩子的理想,就必須要和父母一樣呢?這只不過父母踏入「投射效應」陷阱。「投射效應」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以己度人,認為自己身上有某些特徵,別人也一定有類似的特徵,然後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意志等,投射在別人身上。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丈夫在外事業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總覺得丈夫在外面會沾花惹草.佛心自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投射。我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更是顯露出我們自身的特質。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
  • 別將自己的意識,強加在孩子身上,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產生距離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費盡心思,想讓他們按照自己設定好的路來走,並且會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行加到他們身上,認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但是孩子需要尊重,打著為孩子好的投射效應,只會讓親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回去的路上,小雯媽擔心更甚,只有會與人打交道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三歲看大,孩子這樣下去可咋辦?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
  •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 | 知識
    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
  • 生活中的心理學(11)——投射效應
    小到你看不慣孩子喜歡動漫,大到你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的。在心理學上,關於投射的定義也有不同的說法。投射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何發生的?投射是怎麼影響我們的思想、意識和情緒的?有哪些文章、詩詞,影視作品反映了投射?包括你看大羅老師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都是一種投射。所以,投射真的很奇妙。
  • 面對不聽話孩子有三大誤區,善用教育的智慧——四大心理學效應
    孩子不聽話,嚴加管教可以起到一時的效果,但根源還是要發掘孩子自主的力量,父母不可能一直看著孩子,因此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1:不好的行為要嚴加管教普遍的思想是孩子出現不好行為的時候要用嚴厲的管教將這些苗頭扼殺在搖籃中,這樣孩子才能懂規矩、守規矩。
  • 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
  • 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先了解「投射效應」,再去引導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恰恰是這種人,在斥責這些孩子的不當行為之前,我們更應該去反思一下家長在其中又起到哪些推波助瀾的影響。不知你了解過「投射效應」沒有?鄰居小莫前年和丈夫離婚了,離婚原因很簡單——感情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