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應還原語言的工具性—新聞—科學網

2020-12-17 科學網

 

如果在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給學生以足夠的批判性閱讀訓練,他們的適應能力會更強。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對文本的閱讀總體上還是停留在接受性閱讀的層面,掌握單詞理解句義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整個教學沒有還原英語的工具性。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積累詞彙、掌握基本句法知識,教師通過有限的課文講解讓學生對英語有所感知,這是必要的,也是學生迅速達到一定英語水平的最佳捷徑。在大學英語階段,應該更新教學理念,訓練學生將英語作為工具,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以批判性閱讀方式獲取信息掌握知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探索以內容為依託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通過提高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使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有機地銜接起來。

以內容為依託的大學英語教學

繼加拿大以及歐洲許多國家試行的浸入式語言教學方法之後,誕生了以內容為依託的語言教學方法。就像語言教學中的多元智能模式、語言意識模式、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一樣,該方法是全球範圍所有教學機構探索知識學習方法的產物,它強調學習過程中不同因素的集合,克服了傳統語言教學中語言學習和內容學習兩分現象。從大的社會背景來講,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跨學科性普遍存在,該方法順應這一潮流,其根本動機在於讓學習者更廣泛地接觸語言的各個方面,更好地發揮語言的工具性。從其本質來講,該方法將意義建構、認知介入、問題求解、高層次的思維以及語言的工具性融為一體。很多研究者從多個視角來理解這一範式,認為該範式是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外語教學法,它既是哲學基礎,又是方法論體系,同時也是單個課程的大綱設置的理論支撐。

以內容為依託的語言教學法並非是固定不變的一種方法,它靈活多變,操作性強,應不同的教學情境和教學需求可以呈現各種不同的典型模式,如完全沉浸模式、部分沉浸模式、專業內容依託模式或主題依託模式等。鑑於目前大學英語教材的編排都是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教學中運用主題依託模式比較合適。

幫助學生提高批判性閱讀技能

筆者教學的對象為南京師範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兩個班級的學生共110人,其中參加主題依託教學模式的實驗班56人,對照班54人接受常規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他們的教育背景外語水平大致相當,都是普通高中的畢業生,沒有接受過大學英語的學習。所使用的材料是常規的大學英語教材,《新標準大學英語》第3冊。

本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批判性閱讀技能,以便適應雙語課程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深層次的閱讀理解。為了讓學生能養成批判性閱讀習慣,實驗過程中始終堅持讓學生分析、推斷和評價所學內容,訓練批判性閱讀中需要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為了確保學生分析和評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教學中藉助於系統功能語言學所提出的語言三大元功能對所學內容展開討論。例如,讓學生識別主題範圍、論點、論據,分析文本的概念知識、人際意義、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訓練他們的分析能力;鼓勵學生推斷作者的意圖和態度、讀者的介入和態度,訓練他們的推理能力;讓他們評價材料中的概念知識、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內容的組織方式,鍛鍊他們的評價能力。為了增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挖掘新的信息、提出新的問題;為了培養他們的開放性,鼓勵他們認真聽取老師以及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為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觀點,敢於挑戰文中的、老師的以及同學的觀點。

為了充分發揮語言的工具性,鼓勵學生按照課文的主題同時結合自己的專業創建學材,在課堂中進行交流、鑑賞和評價,使他們體會到外語的提高不僅僅靠記憶訓練,語言的提高更要藉助於語言的運用,讓他們明白語言是工具。

新教學模式拓寬學生視角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期末考試,從量上確定主題依託教學模式對大學生英語閱讀的影響。測試中閱讀部分主要檢查學生在不同層面的閱讀理解能力,包括理解篇章的主旨大意和重要細節、綜合分析、推測判斷以及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等能力,與大學英語四級同等要求。實驗過後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一致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幫助他們: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學會了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閱讀文章更加有重點;學會了多種寫作的模式,對語篇的銜接與連貫有了感性認識;增強了英語閱讀乃至整個英語學習興趣。

從學生們平時的表現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拓寬了他們看問題的視角。例如,第8單元的課文 「Chinese or Western,it’s a timeto relax」為一篇議論文體,闡釋如何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學完之後,讓學生們自擬題目寫一篇與課文主題有關的作文,其結果實驗班的同學選題很有深度,很多同學從全球化、文化的本質屬性、文化的融合以及高科技的發展等方面分析為什麼中西方文化必然相互影響。相比之下,對照班同學的選題比較單一,多數以介紹為主,如中西方的節日、中西方的婚禮、中西方的飲食等。此外,實驗班同學的作文邏輯嚴密、條理清楚,可以預測大學英語課上的思維訓練有助於他們對其他科目的學習。

在實驗過程中始終堅持內容知識的討論,但這並不妨礙學生們語言知識的掌握。實驗班學生能嫻熟地運用篇章銜接詞,最突出的是他們學會了運用情態動詞或虛擬語氣來表達立場和觀點。通常情況下,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現在他們能運用語法知識來表現作者的身份、態度或聲音,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增強了很多,這將極大地有助於他們對專業文獻的深度理解。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原標題:大學英語教學應還原語言的工具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從工具走向資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範式
    因此,筆者以為,英語學習不能用語言工具性一概而論。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錯配」 筆者注意到蔡老師論述的重心放在了高校英語教育這個問題上,也注意到近十年來,在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問題上,工具性與人文性總是被對立起來討論。事實上,關於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混淆了教學的教育性與教育的教學性,兩者並不具可比性。
  • 大學英語教學應重視堅定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是我國高校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它在幫助大學生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大學英語教學要以堅定文化自信為價值導向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
  • 中國能源英語研究會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全國41所高校的120名中外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中國能源英語研究會首批會員來自上海電力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40餘家能源相關高校及能源企事業單位。
  • 大學英語最令人失望:教學目標與實際相去甚遠—新聞—科學網
    有人曾對全國10餘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主題為「對大學英語現狀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教材陳舊,與實際脫節」、「應試色彩重,能力培養少」、「教學模式過於傳統」是大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 「我覺得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性不是很強。」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2019年07月04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力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新聞—科學網
    TESOL是「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的縮寫,即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成立53年來,TESOL已發展成一個全球性英語教學協會。這個即將舉辦的千人大會必須回答一個被社會不斷拷問的問題:中國人學習英語是為什麼? 「英語為其他語言的英語教學」可分為兩類:英語為外語教學和英語為二語教學。
  •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批判性思維與語言教學相融合 ——解讀美國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及州共同核心標準 2020年06月29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鄭翠 馬茂祥 字號
  •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融入育人元素,用英語講述好中國故事
    大學英語是大學生在一、二年級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併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它是將英語基礎知識、應用技能與學生專業相結合的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教育與知識技能傳授是相輔相成的,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 遊戲化測評、即時性協作、視覺化創作……英語教師不容錯過的教學工具 | 工具推薦
    用好技術工具,有效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文 | 包曉明 (浙江杭州外國語學校教師)中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閱讀課是一種常態課堂模式,也是公開課中的常見課型。但很多時候,閱讀課是最困擾教師的一種課型。教師難以達成課前設計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活動也總是難以落到實處。
  • 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林忠欽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讓「學在交大」實至名歸、不負期許。 「今天我很高興以一名公共衛生戰線醫務工作者的身份站在這個講臺上,為大家帶來開學第一課。目前我們正經歷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次戰爭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戰士!為生命而戰!」王慧以「防控疫情,從我做起」為題作報告。
  • 疫情下的歐洲大學在線教育—新聞—科學網
    一些英國高校,如拉夫堡大學,還針對近期疫情的影響,免除了對「2+2」「3+1」等合作教學模式的留學生雅思成績的要求。 在課程安排上,英國大學的本科英語語言先修課程推遲到了6月至9月,研究生則推遲到了5月至9月,而備受申請者關注的英國大學CAS電子錄取通知書也推遲到了課程開始的前三周發布。 隨著疫情在英國的蔓延和醫療資源的緊張,英國高校的老師和學生開始了居家生活。
  • 教育部公布大學英語教學要求 保證足夠學時學分
    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的要求,並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和建設各種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  教學要求提出,高校應對英語教學開展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
  • 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為什麼費時低效?
    為什麼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始終不與專業學習需求和社會用人需求掛鈎?   為什麼在大學英語界開展實用英語教學,或者準確地說,開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有如此大的阻力?   費時低效的表面原因是沒有滿足市場和國家需求、堅持單純語言學習的通用英語教學,但深層次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 教學與科研,分得了手嗎?—新聞—科學網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評出了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於是,「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也能評教授」的新聞火了。
  • 理文編輯入駐科學網 為網友提供語言幫助
    2009年8月,科學網與業內知名的英文論文潤色公司理文編輯達成良好合作關係。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英語專業 英語語言...
    日前,在同濟大學召開的首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座談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再次為大學英語專業「把脈」。但是,討論中「火藥味」濃厚,大學的英語專業究竟應該培養「掌握工具的人」,還是培養「直通人心的人」,學者們就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 教學研究| 「英語國際語」視角下大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再認識
    從大學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培養的實際現狀來看,「交際能力」已經逐漸被抽象化、理想化和片面化,幾乎演變成受過良好教育的本族語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言語行為能力。這與已有「交際能力」探討忽視書面交際能力、忽視理解能力(吉哲民,李冬梅 2001)有關,也與交際能力研究和學科前沿理念脫節有關。我們認為,交際能力培養不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面臨危機的「替罪羊」,培養交際能力的目標定位並沒有問題。
  •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及其對中國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影響...
    歐洲理事會格拉茨歐洲現代語言中心學術顧問弗蘭克•赫伍斯在主題演講中介紹了一些已開發與CEFR相關的資源和工具,這些資源和工具會使語言教育在方法上更加協調。他在發言中還提到了運用CEFR進行課程和教學大綱設計的不同方式,並解釋了該框架的各組成部分如何適用於不同的教育環境,以及如何為語言學習中的各個利益相關方提供一種通用的語言和實踐的透明度。
  •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道義:中小學啟智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在發言中,劉道義著重介紹了啟智性英語教學模式及其對課堂教學的積極效果,給參加本次論壇的各位來賓帶來了極大的啟發和思考。  劉道義首先指出,英語是一門開啟學生心智的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是交流工具也是思維工具。在全球化的時代,英語有助於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形成跨文化意識和創新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提高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