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從工具走向資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範式

2020-12-13 科學網

 

沈騎

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的交際與使用這一工具性層面,更需要深刻融合專業知識與學科體系相關的文化、科技、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多個層面。

近日,復旦大學教授蔡基剛在《中國科學報》2019年7月17日第四版論及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他提出應該將英語作為工具來學習,主張語言的工具性。須知,英語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很多,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往往會出於不同目的或是動機,直接或是間接規劃自己和家庭的英語學習,除了工具性動機之外,內在融合性或是自我實現型動機並不罕見。因此,筆者以為,英語學習不能用語言工具性一概而論。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錯配」

筆者注意到蔡老師論述的重心放在了高校英語教育這個問題上,也注意到近十年來,在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問題上,工具性與人文性總是被對立起來討論。事實上,關於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混淆了教學的教育性與教育的教學性,兩者並不具可比性。

一方面,外語教學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一個教育學問題。語言教學的人文性體現是具有整體意義的,這與其他課程或是專業教學的教育性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外語教學的工具性是一個教學論的問題,任何否定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價值的提法,都是錯誤的。

所以從教育邏輯上看,外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但是上述爭論的產生,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不明、價值取向不清晰。現有的學術討論,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了大學英語教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基本屬性與價值定位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與工具性價值取向對立的不是人文性,而是資源性價值取向。在全球多元化語境下,語言作為資源的重要性在於其在多語社會中的交際和身份價值。語言資源觀包括語言工具性取向,但並不僅限於此。語言資源性還體現在智識、文化、政治、社會和權利等多個層面。語言的資源性具有外在性價值與內在性價值,其外在性價值包括語言在國家安全、外交、軍事、情報、商務、媒體、公共關係等領域的價值,內在性價值為文化傳承、社區關係維繫、身份構建、建立自信、智識體系構建、民主參與等價值。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必須走出單一工具性教學範式,逐步融合文化範式,建構並拓展英語學習的資源價值範式。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的交際與使用這一工具性層面,更需要深刻融合專業知識與學科體系相關的文化、科技、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多個層面。

資源性教學範式的四個方面

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戰略發展新形勢下,對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資源性價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中國高校發展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國際合作五大任務,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緊密服務於不同類型高校發展、各類學科專業建設的現實需求,制定具體可行、差別化的外語教學規劃的功能與目標。具體而言,大學英語的資源性教學範式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首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是實現教書育人這一根本目標的基石,也是大學英語教學工具性價值所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做法,從課程教材建設到教學模式改進,從教學評價到考試測試,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學習者差異較大、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學資源不足等現實原因,大學英語教學距離學以致用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從外語教育規划過程角度,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與規律,尋找並發現社會與高校對於學生外語能力的現實要求,分析制約和影響學生外語能力提高的因素,打造「金課」、杜絕「水課」已成當務之急。

二、提高國際文化素養。國際文化素養是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現實基礎。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承擔的文化使命與對外交流任務頻繁,教育與文化外交也日益成為大國外交的必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多元化與跨國流動加劇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在原有偏重於歐美的跨文化教學基礎上,整合構建「超文化」教學模式,即把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身份流變作為重要問題來對待,融合世界不同文化要素於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對於異文化甚至是日新月異創生的混合文化(hybrid culture)的鑑賞和比較能力,為形成國際文化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深度融合學習科學。在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發展衝擊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要加強與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探索深入融合學習科學的教學模式。

儘管目前的AI技術還處於一種弱人工智慧階段,僅能對英語教學提供一種輔助手段,尚無法徹底替代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從語言技術發展趨勢看,對傳統外語教學產生顛覆性作用的學習科學勢不可擋,人與機器深度融合的學習科學系統是大勢所趨,大學外語教學必須提前應對並開展相關研究。

與技術深度融合的學習科學意味著外語教師將從傳統語言知識講解與簡單的聽說教學中解脫出來,但同時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含金量」提出高要求。傳統的外語課堂可能將要面臨一場技術革命,未來的外語課堂將是外語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自主學習與探索、充滿課堂互動與對話、集教學指導與研究分析於一體的教學資源空間。這將對現有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乃至師資水平帶來巨大的挑戰。

四、科學知識雙向互動。科學知識的國際傳播事關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國際學術話語權大局。無論是基礎科學研究,還是應用科技創新,都離不開國際學術交流與對話。此外,高校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雙重使命,都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服務於科學研究國際傳播與交流的需求。

在「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國際化戰略中,如何促進本土科學知識體系國際傳播,需要強大的外語服務能力作為支撐,大學英語教學責無旁貸。

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加大與各類專業學科的融合,打造出服務於本校學科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促進大學英語課程與專業的銜接與整合,大學英語教學應為學生架設獲取和學習國際最新知識的「橋梁」;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還需要強化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培養,建立涵蓋論文寫作、文獻閱讀、資料檢索等與學術交流密切聯繫的實踐性課程教學體系,或是建立類似國外高校那樣的寫作中心,為提升中國本土知識的國際傳播能力創造語言條件。

從我們對國內部分一流高校的調研情況看,目前這兩方面的工作都已經有了起色,但效果並不顯著。除了客觀上高校管理部門重視與投入不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大高校較為缺乏勝任這類教學的師資,這是大學英語教學規劃必須重視的問題。(作者系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9-07-31 第4版 觀點)

相關焦點

  • 數據驅動教學:大數據時代教學範式的新走向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教學範式正在從經驗模仿和計算輔助教學走向數據驅動的教學。數據驅動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全球範圍開始興起,國際動態主要體現在數據驅動教學相關計劃的啟動與實施、數據驅動教學相關會議的召開、數據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以及教師數據素養教育的開展等四個方面。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外研社和外研在線在新形勢下,將秉持「懷抱理想、勇於作為、敢於擔當」信念,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高校需求,始終與高校攜手戰鬥在外語教學改革第一線,共同推進新實踐發生,助力新範式建成。徐教授剖析了高等教育新常態發展新思路,指出「智能+在線+教育」是智能時代的在線教育新內涵,人工智慧與在線教育相融合將成為在線教育未來發展新的核心驅動力之一,高校應「以高質量慕課促進高校一流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創新」,助推高等教育變革、促進高校教育質量提升。他號召全國高校合力共建精品外語慕課資源,形成中國特色智能化外語教育模式與生態,希望中國高校外語慕課聯盟能夠為推動中國教育走向世界發揮橋梁作用。
  • 大學英語教學應還原語言的工具性—新聞—科學網
    在大學英語階段,應該更新教學理念,訓練學生將英語作為工具,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以批判性閱讀方式獲取信息掌握知識。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探索以內容為依託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通過提高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使大學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有機地銜接起來。
  • 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改面臨三大轉型任務
    2019年是教育部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之年,在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與新文科理念引領下,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改革也將全面深化。從世界語言格局和中國外語教育布局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是主力軍。大學英語教學正處在改革「十字路口」,未來十年,大學英語教學何去何從,議論紛紛。
  • 燕山大學兩「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通過驗收 —新聞—科學網
    其中,燕山大學教授趙永生主持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及其全過程的方法與案例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評優秀項目, 燕山大學教授姚建濤主持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機器人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通過驗收。
  • 重慶工商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丨教務處處長靳俊喜 :本科教學改革...
    近年來,重慶工商大學圍繞著「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在重慶工商大學教務處處長靳俊喜教授看來,要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就必須觸動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課程教學範式改革這些本科教學工作的「筋骨」,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具有重慶工商大學特色的優秀人才。
  • 經濟學範式的革命
    經濟學範式的革命 2016年11月16日 09: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孟捷 字號 內容摘要:正在世界範圍發生的經濟學大爭論方興未艾,這種與日俱進的變化,
  • 楊暢:樹立危機意識,繼續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我們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學之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使學生們能夠做到「四個自信」,並積極投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之中,實現樹人及育人的目的。大學英語課程立德樹人的宗旨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要靠具體的課程來實現。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的反映。
  • 藝術教育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範式
    21世紀初期,伴隨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的步伐,學校藝術課程(特指美術課程、音樂課程,下同)與教學改革的研究集中於課程建構、國外經驗借鑑、教學模式創新、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隨著藝術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研究者們的視角從宏觀到微觀,轉向探究藝術課程核心價值的研究,將藝術課程與教學改革放置在時代發展與未來人才需求的背景下,探明符合我國藝術課程深度改革的方向。
  • 課堂改革新範式丨未來課堂來了!龍華區學校這樣上課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精神,深圳市教育局與清華控股旗下企業愛學堂達成合作,為當地多所中學引入愛學堂「未來課堂」項目,藉助清華基礎優質教育資源,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工作,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 2021:走向基於學習科學的微創教學改革
    基礎教育課改將會有哪些新聚焦?從大破大立、建構四梁八柱的、洗腦式的、中觀理念改革,逐步、逐層進入到精裝修的微觀操作層面的落地改革;從運動式、發燒友推動的課改,演變為常態式、大眾化參與的課改;從單一維度改革邁進到課程、課堂、文化、技術等相互融通、融合的綜合改革;從魚龍混雜的、左衝右突過激式改革走向糾偏、精準、高效改革。
  • 2021課堂改革趨勢預判:走向基於學習科學的微創教學改革
    因此我大膽預判,2021年基於學習科學的微創教學改革,將引起基礎教育領域教學改革的高度關注。如何理解微創教學改革微創教學改革是從醫學領域微創手術遷移過來的一個概念。微創教學改革中的「微」指的是細微(小)、稍微(少)、精微的意思;「創」指的是創新、創意、創變的意思。所謂微創教學改革,特指小切口、無陣痛、低成本、高效果、可持續、有溫度的教學改革。
  • 第三屆新東方在線高校外語教學高峰論壇召開,聚焦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他通過自身教學經歷,就當下高校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①語言的靈活性、變化性、現代性、時代性與現在英語教材、教學方法之間的矛盾還未解決;  ②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強烈需求和高校對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之間存在矛盾;  ③學生與教師常常將外語學習僅作為一門學分課程的角度來對待,然而外語教學並非是一門考試或是一個知識點,應該將其視為可以終身利用的強有力的工具來對待
  • 李爽 林君芬:教學範式的結構化變革
    作者期望本文為「網際網路+教學」新範式理論的系統探索與實踐創新提供依據。 關鍵詞:「網際網路+教學」;教學範式;結構化變革;範式理論;生態後現代主義 作者簡介:   上述認知與學習理論為新範式教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更全面的心理學基礎,湧現出建構主義教學、人本主義教學、情境教學、對話教學、協商式教學、合作教學、探究教學、多元智能教學、遊戲化教學、生態主義教學、聯通主義教學、
  • 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本期推出深入推進大學英語改革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 為增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擴大國際視野,打造我校「商科、應用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學科發展的專業化需求和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我校從本學年起,全面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 英語的新高考改革,一副已走向正常的「藥」!家長怎麼應對?
    英語的新高考改革,一副已走向正常的「藥」!家長怎麼應對?最需要底層改革的科目就是英語。多年來,考試不以交流為目的,好像照顧邊遠地區學生,看起來公平,實則傷了所有人!英語新高考劃出50分,給聽力,北京更進一步,這50分包括聽和說,當然是機考。如果聽和說的出題者是英語母語人士,北京的更進一步,就十分有價值了。告訴學生和家長一個方向:這在考交流的英語,而非紙面上英語。
  • 探索定量社會學的新範式
    探索定量社會學的新範式 2017年11月15日 10: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雲松 賀光燁 吳賽爾 字號 內容摘要:要走出雙重危機,在研究範式上,定量學人也應該有發展和突破
  •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2019年07月04日 08:3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力之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明師說 夏谷鳴:從英語教學走向英文教育
    從2001年起,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始一場大規模的課程改革,俗稱「新課改」。新課改反對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課程內容方面,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繫的「活」的知識。夏谷鳴的英語教學改革,遠早於國家主導的這場教改。
  • 劉芳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交往範式的「複雜」轉向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意在使優質資源擴大的同時促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重塑了新的教學環境,引發了教育的全面變革,教學對象由「數字移民」變為「數字原住民」,教學設計也轉為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