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騎
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的交際與使用這一工具性層面,更需要深刻融合專業知識與學科體系相關的文化、科技、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多個層面。
近日,復旦大學教授蔡基剛在《中國科學報》2019年7月17日第四版論及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他提出應該將英語作為工具來學習,主張語言的工具性。須知,英語學習的動機和目的很多,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往往會出於不同目的或是動機,直接或是間接規劃自己和家庭的英語學習,除了工具性動機之外,內在融合性或是自我實現型動機並不罕見。因此,筆者以為,英語學習不能用語言工具性一概而論。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錯配」
筆者注意到蔡老師論述的重心放在了高校英語教育這個問題上,也注意到近十年來,在大學英語教學定位問題上,工具性與人文性總是被對立起來討論。事實上,關於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混淆了教學的教育性與教育的教學性,兩者並不具可比性。
一方面,外語教學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這是一個教育學問題。語言教學的人文性體現是具有整體意義的,這與其他課程或是專業教學的教育性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外語教學的工具性是一個教學論的問題,任何否定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價值的提法,都是錯誤的。
所以從教育邏輯上看,外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但是上述爭論的產生,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不明、價值取向不清晰。現有的學術討論,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視了大學英語教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基本屬性與價值定位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與工具性價值取向對立的不是人文性,而是資源性價值取向。在全球多元化語境下,語言作為資源的重要性在於其在多語社會中的交際和身份價值。語言資源觀包括語言工具性取向,但並不僅限於此。語言資源性還體現在智識、文化、政治、社會和權利等多個層面。語言的資源性具有外在性價值與內在性價值,其外在性價值包括語言在國家安全、外交、軍事、情報、商務、媒體、公共關係等領域的價值,內在性價值為文化傳承、社區關係維繫、身份構建、建立自信、智識體系構建、民主參與等價值。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必須走出單一工具性教學範式,逐步融合文化範式,建構並拓展英語學習的資源價值範式。大學英語教學的資源性價值不僅體現在語言的交際與使用這一工具性層面,更需要深刻融合專業知識與學科體系相關的文化、科技、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多個層面。
資源性教學範式的四個方面
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戰略發展新形勢下,對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資源性價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中國高校發展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國際合作五大任務,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緊密服務於不同類型高校發展、各類學科專業建設的現實需求,制定具體可行、差別化的外語教學規劃的功能與目標。具體而言,大學英語的資源性教學範式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首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是實現教書育人這一根本目標的基石,也是大學英語教學工具性價值所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做法,從課程教材建設到教學模式改進,從教學評價到考試測試,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學習者差異較大、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學資源不足等現實原因,大學英語教學距離學以致用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從外語教育規划過程角度,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與規律,尋找並發現社會與高校對於學生外語能力的現實要求,分析制約和影響學生外語能力提高的因素,打造「金課」、杜絕「水課」已成當務之急。
二、提高國際文化素養。國際文化素養是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是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現實基礎。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承擔的文化使命與對外交流任務頻繁,教育與文化外交也日益成為大國外交的必要組成部分。
在世界多元化與跨國流動加劇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在原有偏重於歐美的跨文化教學基礎上,整合構建「超文化」教學模式,即把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身份流變作為重要問題來對待,融合世界不同文化要素於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對於異文化甚至是日新月異創生的混合文化(hybrid culture)的鑑賞和比較能力,為形成國際文化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深度融合學習科學。在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發展衝擊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要加強與技術的融合與創新,探索深入融合學習科學的教學模式。
儘管目前的AI技術還處於一種弱人工智慧階段,僅能對英語教學提供一種輔助手段,尚無法徹底替代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從語言技術發展趨勢看,對傳統外語教學產生顛覆性作用的學習科學勢不可擋,人與機器深度融合的學習科學系統是大勢所趨,大學外語教學必須提前應對並開展相關研究。
與技術深度融合的學習科學意味著外語教師將從傳統語言知識講解與簡單的聽說教學中解脫出來,但同時也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含金量」提出高要求。傳統的外語課堂可能將要面臨一場技術革命,未來的外語課堂將是外語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自主學習與探索、充滿課堂互動與對話、集教學指導與研究分析於一體的教學資源空間。這將對現有教學模式、課程體系乃至師資水平帶來巨大的挑戰。
四、科學知識雙向互動。科學知識的國際傳播事關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國際學術話語權大局。無論是基礎科學研究,還是應用科技創新,都離不開國際學術交流與對話。此外,高校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雙重使命,都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服務於科學研究國際傳播與交流的需求。
在「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國際化戰略中,如何促進本土科學知識體系國際傳播,需要強大的外語服務能力作為支撐,大學英語教學責無旁貸。
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加大與各類專業學科的融合,打造出服務於本校學科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促進大學英語課程與專業的銜接與整合,大學英語教學應為學生架設獲取和學習國際最新知識的「橋梁」;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還需要強化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培養,建立涵蓋論文寫作、文獻閱讀、資料檢索等與學術交流密切聯繫的實踐性課程教學體系,或是建立類似國外高校那樣的寫作中心,為提升中國本土知識的國際傳播能力創造語言條件。
從我們對國內部分一流高校的調研情況看,目前這兩方面的工作都已經有了起色,但效果並不顯著。除了客觀上高校管理部門重視與投入不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大高校較為缺乏勝任這類教學的師資,這是大學英語教學規劃必須重視的問題。(作者系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9-07-31 第4版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