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8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
穀粒發芽早晚不是最重要的事,孩子要有自己的特質才更為可貴。
開學了,家長們歡天喜地把孩子送進學校,還沒開心幾天,就有人被自家熊孩子「氣掉頭」。媽媽氣得腦袋疼,不得不把頭伸進冰箱冷靜一下…… 爸爸氣到崩潰叫兒子「大哥」的,都亂了輩分啦。
如果能有一所學校,孩子不用拼成績,不以考名校為唯一KPI,家長不用為孩子考試、玩遊戲而焦慮,該有多好啊。
在中國,還真的有這樣一所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15年制的學校,那就是阿里合伙人投資創建,以馬云為谷主的雲谷學校。
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的馬雲,在創立阿里集團以前,就有著豐富的一線教育經驗。有學生表示:聽馬老師的課可以「讓人感到著火了一樣激動」。去年,功成名就的馬老師卸任阿里董事長,重拾他熱愛的教育事業。
這所坐落於杭州西溪溼地附近,環境優美的雲谷學校,其實成立於3年前,是一所一度被認為「阿里員工子女學校」「貴族學校」「精英學校」。
但馬雲否定了這一說法。一直對教育有熱情的他表示:「我們辦這個學校,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為了賺錢;主要是希望解決教育的焦慮,要探索一條不同的教學之路。」
不挑孩子,不追名校,小火慢燉做教育
在雲谷學校裡,每一個孩子都被稱為「穀粒」,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穀粒成長計劃」,這份計劃是獨一無二的。穀粒發芽早晚不是最重要的事,孩子要有自己的特質才更為可貴。與眾不同的特質,發自內心的熱愛,才是一個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而成就孩子的特質,離不開老師們的用心培育,更離不開父母的教育理念。作為家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自帶學霸體質?然而,現實決定了父母不可以「挑孩子」。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享有被教育的權利。不管自家的娃是學力超強的學神,還是一般的學生,亦或者是很「菜」的學渣,家長都只有接受。
而目前,一味以考試成績和考名校為目的的教育,無疑會讓一部分孩子極不適應,更不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不斷爆發出來的未成年人的各種心理問題,比如抑鬱、自殺等等問題,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質疑這種教育背後的價值導向。
而實際上,踏入社會以後,各行各業卓越的領導者和優秀人才,卻並不一定是讀書考試很厲害的人。因此,適合孩子自身發展的教育,才是家長們更為關心的和願意嘗試的。
不同於很多高門檻的「精英學校」,雲谷學校在招生上,沒有識字量、單詞量、成績表現等硬性指標,並不掐尖「學霸、牛娃」。在這裡,不挑學生,沒有升學率考核和高考指揮棒,許多學生估計也很難考上國內的初高中名校。
相對於「看得見」的高分和名校升學率,家長們更關注的是孩子自身呈現出來的狀態——他們由內而外自發的學習動力、可遷移的動手能力、個人綜合素養,還有感受幸福快樂的能力等等「看不見」的東西。
比如像「設計思維」這類很重要的課程,並不能很快「見成效、出分數」,而是希望引領孩子能像設計師一樣思考問題,從用戶角度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有意「放慢」培養的節奏,讓目前看起來很普通的孩子,在合適的土壤中,他們拔節成長的速度,往往比想像中的更快。孩子的審美能力、感知幸福快樂的能力等無形的東西,卻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而這些,正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發展形成的。所以,治大國如烹小鮮,做教育不能心急,需用小火慢燉,方能製得美味。
先培養老師,才能最終成就教育
百花齊放的老師,才能滋養出豐富多彩的學生。老師同樣需要被看見、被引領,而培養老師所花的時間、成本和心血,最終都會回饋滋潤每一顆「穀粒」。
在雲谷,獨創的「練習生」制度,讓每一位教育實戰經驗不足的年輕老師作為「練習生」,在一位學科導師、一位育人導師兩位「師父」的帶領下,年輕老師將接受為期一年的鍛鍊。在這一年時間裡,練習生要在師父的引導下,探索教學和育人道理,打磨自己的教育心法和招式。
待轉正的練習生們,要面對校長、學科首席、課程院、學生院、教育科學研究院及HR等多個部門的代表,在臺上進行自我陳述,接受代表們的提問和考核。
有一位來自小學科學部的練習生,在分享心得時說:「我以前認為,只要教好自己的學科就夠了。經過一年的鍛鍊, 我才知道:想要真正影響學生,萬萬不能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臺下,他的師父頻頻點頭:「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經過這樣「鍛造」的老師,才能敏銳地發現孩子的問題,走進孩子的內心。一位平時不愛發言、不主動參與班級活動,經常獨自悶坐的學生,看上去似乎是一個不夠自信、甚至有點自卑的孩子。但事實上,恰恰相反,這個孩子的自尊心很強,需要老師進行恰當的引導。
在雲谷,有一批生動而有創造力的老師。他們之中,有腦洞大開的被稱為「王炸」的設計老師;有獨特鑑賞力的文學老師;有走過萬裡路的歷史老師;也有醉心於手工製造的能手達人;或是在藝術領域獨具匠心的美術老師……
比起一節節按部就班的課程,這些氣質各不相同的老師的身邊,能夠聚集起一群感興趣的孩子,更能引導著他們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雲谷學校所有這些培養和探索,都是為了更好地讓老師深刻地理解雲谷精神,具備洞悉孩子、尊重和關懷他們的本領,真正成為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領路人。只有會教的老師,才能更好地看得到孩子的特質,走得進孩子的內心。靠著興趣引導而不是強迫壓制,讓學習變成一種孩子熱愛生活的方式,從而激發出他們內在的強大學習動力。
擁抱科技,讓大數據為教育「賦能」
和當下很多學校視手機、網絡為洪水猛獸的做法不同,雲谷學校卻敞開胸懷,擁抱現代科技,讓網際網路大數據為教育服務賦能。
在雲谷,整個學校似乎都可以濃縮在一部手機上。師生們利用網絡,就能看到排課表;還可以在線布置、批改作業。「雲谷課堂」則會記錄師生教學互動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能夠獲知自己在不同學科上的潛能,以及老師的評價等等。
而在線下的課堂上,幾乎有一半學生桌上都放著一臺ipad。整節課下來,孩子們會不會開小差?如何保證電子產品能在低齡孩子學習中,起到正向效果?而不會讓孩子沉迷網絡、遊戲成癮呢?
其實,所有中小學階段一味採取強制「圍堵」「禁止」的行為,不異於給孩子的成長「埋雷」;到了大學成人階段,這些「埋下」的「地雷」,總歸還是要爆炸的。而那時,殺傷力遠比現在「引爆」解決,要巨大的多。
而雲谷的老師認為:「人」是第一位的,所有的科技、數據,都是為「看見人」而服務。與其禁止孩子用手機、玩遊戲,不如加以正確引導。藉助網絡大數據分析,老師能夠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思考如何在教學上給予支持,還可以幫助學生利用好碎片時間。
也許有人會說,對於絕大多數像我們這樣普通的家長來說,我們既沒有送孩子進雲谷學校的機會,也沒有足夠給孩子成長「託底」的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和學習雲谷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做法。身為家長,我們能夠做的,首先是放下內心的焦慮,能夠全方位的「看見」孩子,接納孩子的天性,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走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相對於老師,父母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幫助他們解決各個發展階段的心理、情感問題。然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家長做到了呢?所以,我們不僅要像雲谷的老師學習他們洞悉孩子的世界的本領,還應具備關懷和引領孩子的本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放手,讓孩子獨立探索成長,成為「真正的自己」。
在科技賦能教育的引領下,不僅讓孩子被更好地「看見」,更重要的是,是讓每個孩子最終都能「看見自己」,啟動自我驅動的「馬達」,從而擁有幸福快樂的成長能力。
-END-
文 | 北野吳
責編 | 杜普
編輯 | 墨語
實習編輯 | 哥舒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視頻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繫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