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礎理論中,介紹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的創立階段時,提到了一個人——裴斯泰洛齊,他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也是一位「慈愛的兒童之父」。他在教育學上提出的主要觀點有:主張教育遵循自然,使兒童自然發展、「教育心理學化」(最早提出者)、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著有代表作《林哈德與葛篤德》。
在教育理論的內容中,裴斯泰洛齊出現的頻率蠻高,如在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這一部分內容中也提到了形式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他。相對而言,他在教資的筆試之中的考頻並不高,但他的生平經歷,對從事教育相關工作的人而言具有相當大的啟發和學習意義,尤其是他的其中一個頭銜: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就值得我們好奇—他做了什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踐?在了解了這一點後,也可作為教資、教招和公考面試結構化答題的素材積累。所以接下來重點談談他的實踐工作。
裴斯泰洛齊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他的課程論效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的計劃,強調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背誦,課程以學生喜歡的活動為主,如繪畫、寫作、唱歌、體操、模型製作、採集標本、繪製地圖和郊遊等等。他主張教學要為學生的個別差異留有餘地,學生分組要根據能力,而不要根據年齡,還倡導將正規的教師培訓作為實現科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1799年7月,裴斯泰洛齊不顧身體虛弱,堅持在布格多夫小學任教。在這期間,他認真研究,勇於探索,進行直觀教學實驗。最初,他事先繪出實物的圖片,然後以此為媒介教學生觀察與記述。
有一天,當裴斯泰洛齊拿著「窗」的圖片講課時,一個學生詢問他道:「從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學到窗的屬性嗎?」這一問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語地說;「正是如此,你說得很對……。」從此,他就直接讓學生觀察實物。如在算術教學中,他製作了著名的「算術箱」,箱內是各種形體的實物。教學時,他讓學生觀察實物,等他們獲得了初步印象後才進行講解,學生既有興趣,也便於理解和掌握。
裴斯泰洛齊的實驗獲得了初步的成功。1800年3月,在布格多夫的統一考試中,他的學生的考試成績非常優異,該地學務委員會頒給他獎狀書,書裡寫道:「……,可見,如果教師知道如何發現兒童的才能,並按照心理學的方法使其發展的話,很明顯,所有的兒童都會有進步。你的教學法是教育所依據的根本法則更加明顯……。兒童的進步不但影響初期的學業,而且會影響他的一生……。」
裴斯泰洛齊既是貧兒的老師,也是他們的父親。兒童一入校,他先給他們洗澡,換上新衣服,再安排他們的食宿。兒童們煥然一新,可他卻衣衫襤褸;兒童們喝肉汁,可他卻啃麵包。為了小乞丐,他卻成了十足的老乞丐。他曾敘述道:「我在這幾年裡,與這些小乞丐生活在一起,衣食與共,想讓他們過上人的生活,自己反而過著乞丐的生活。」裴斯泰洛齊認為,兒童勞動是發展體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實驗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多方面的勞動訓練,來提高兒童的智力。他的實驗固然具有歷史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雛形,可以看到他那閃光的思想火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第一位實踐家。
從裴斯泰洛齊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太多太多的他的大愛和無私,同時他在教育上對兒童的引導和啟發的思想也值得我們學習。教育從來沒有脫離出我們的生活,它也離不開實踐的檢驗,我們需要好好思考,在當今的年代,我們的教育要如何落實得到實處。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學科知識」即可查看13大學科知識點解讀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