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
教育目的:教育是促進人的發展。
第一個提出「教育心理化」口號的教育家,其具體要求有:
①教育目的心理化,②教育內容心理化,③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的心理化,④教育者要適應兒童的心理。
核心教育思想是:論要素教育,主要有三點:
①智育——要素的核心,對應的是智力,最終目的是發展智慧,
②體育,對應的是體力,最終目的是發展健康、勞動能力,
③道德,也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就是愛,最後成大愛,愛全人類。
教學法有三種:
①語言教學法:聲——詞——語言,
②測量教學法:直觀印象——測量——繪畫,
③算術教學法:感覺印象——加減乘除。
裴斯泰洛齊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驗成果有以下特點:
1、明確把學習與勞動、學校與工廠相聯繫;
2、學習為主,參加勞動為輔;
3、重視學習基礎性文化知識,掌握基本手工勞動技能;
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培養人的重大意義。
赫爾巴特
五種道德觀: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
是第一位把心理學作為獨立學科研究的教育家,主要研究統覺、興趣、注意力,認為統覺的基礎是興趣。
教育目的:道德教育——「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教育性教育原則:
含義——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真正產生實際作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方法——一是養成德行,二是培養多方面興趣。
道德教育,包括訓育和兒童管理:
管理的目的在於創造秩序,使教學更好地進行;
訓育是指有目的地進行培養,其目的在於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訓育方法有:限制、獎勵、責備、懲罰、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課程理論:
(1)經驗、興趣和課程;
(2)統覺與課程;
(3)兒童發展與課程。
教學理論:
(1)教學進程理論:①單純的提示教學,②分析教學,③綜合教學。
(2)教學形式階段理論:
明了——講解新教材時,把教材分解為若干部分,提示給學生,以便掌握;
聯想——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
系統——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
方法——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
最著名的三中心:課堂、書本、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