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齊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熱愛兒童,對勞動民眾非常同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他的代表作有《林哈德與葛篤德》《葛篤德是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天鵝之歌》等。
一、生平教育活動
1774年裴斯泰洛齊在新莊開辦「貧兒之家」,他力圖把它辦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機構,他希望通過文化知識教育和農業、手工業技術教育,把兒童培養成為有知識、有能力以及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人。他不僅親自教授基礎知識,而且教授和實踐生產技藝。在教育史上首次進行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嘗試。最後由於經濟困難,孤兒院於1780年被迫停辦。
1798年,裴斯泰洛齊被資產階級新政府派去擔任斯坦茲孤兒院的管理和領導工作。他把多年孕育的教育理想在孤兒院進行實驗,他的學校教育家庭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心理化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則,都在斯坦茲孤兒院的教育實驗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由於戰爭的原因,1799年,斯坦茲孤兒院被迫關閉。
1800年,裴斯泰洛齊應朋友的請求到布格多夫城創辦一所小學,在此他把全部精力放到初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上,確立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這所小學被視作歐洲近代初等學校的開端。1801年,建立了著名的布格多夫學院,在這裡他的「教育心理化」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實施並逐步完善。1805年,遷到伊佛東城,建立了伊佛東城學院,1825年停辦。
二、論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齊深受法國啟蒙派特別是盧梭的影響,希望改善貧苦人民的生活處境。他認為,窮苦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貧困,是愚昧無知的結果。因此,他主張教育應成為全民的財富,應讓每個人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齊對大多數人根本無權受教育的現象極為不滿,對於那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等級教育表示憤慨。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目的應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個人本位論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本性包括智力、精神和身體三個方面,而且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繫的,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過教育使人成為有道德、有智慧、有勞動能力與身體健康的人。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的「完人」或「真正的人性」。根據上述思想,他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使教育心理學化。
三、論教育心理學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教育心理學化」,並在教育實踐中探索以心理學為基礎來發展人的能力的方法。從歷史的繼承性來看,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顯然是從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引申發展出來的。裴斯泰洛齊在新的歷史條件,更加全面發展了「自然適應性」原則,使其更為豐富。
四、愛的教育
裴斯泰洛齊認為愛是一種原始的能力,一種基本的感情,它只需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適當的指導、進行適當的訓練,就可以發揮其效力。無論哪種形式的教育,只要是以愛的思想感情為前提,並把這種愛的情感貫穿始終,那麼這種教育一定能夠順利地進行
五、教育必須適應自然
裴斯泰洛齊是盧梭的忠實信徒,他也極力主張教育必須適應自然,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措施必須適應兒童天性的實際,促進兒童天性的不斷發展。他說:「只有自然領導吾人不會墮落,不會損失,而達到真理與智慧。」「只有這樣,才可能發現通過自然法則本身決定人類教養的形式。」
備考指導:裴斯泰洛齊觀點考察頻率不是很高,大家在備考的時候能夠將其觀點進行再認即可。主要備考單選、判斷等客觀題。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