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7-10-25 13:5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教師招聘教育學人物匯總表
1、教育起源:①利託爾諾、沛西能——生物起源
②孟祿——心理起源
2、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
3、孔子 ——①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②強調教育社會作用
③教育內容仁禮為核心
④教學原則方法:啟發誘導、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思結合
4、孟子 ——①性善論
②教育目的明人倫
③教育活動體現理性,遵循和發展人的內在能力
5、荀子 ——①性惡論
②教育作用化性起偽
③教育目標基本層次是培養」賢能之士」、理想層次是培養聖人
④人才分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⑤學習過程聞-見-知-行
6、墨翟——①以兼愛非攻為教
②教育的作用建立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
③強力而行
④教育內容強調科學技術
⑤依靠類推和明故方法獲得知識即「說之」
7、蘇格拉底——問答式教學法產婆術,分為諷刺、助產術、歸納和定義
8、柏拉圖——教育的最高目標培養哲學王
9、亞里斯多德 ——百科全書式哲學家《政治學》①教育是國家的,所有人應受同樣的教育;②首創「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③按照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分階段教育
10、昆體良——古羅馬教學法大師
①第一個論述教育問題
②《雄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學法著作
11、誇美紐斯 ——《大教學論》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標誌
①教育的最終目的為永生做準備,現世目的創造一個美滿的生活
②泛智教育
③班級授課制
④教育適應自然
⑤學制系統
⑥教學原理:直觀性、量力性、系統性、鞏固性、自覺性
12、盧梭 ——《愛彌兒》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自然教育 培養忠誠的愛國者
13、康德 ——《康德論教育》
①人性論:教育的根本就是對人的本性控制
②認識論:感性理性認識結合
③道德論: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14、裴斯泰諾齊 ——「教育心理學化」 要素教育論 「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
15、洛克 ——「白板說」《教育漫話》紳士教育
16、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現代教育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①教育理論體系的兩個理論基礎是心理學、倫理學
②教育性教學
③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④教學四階段論
17、杜威 ——新三中心論
①教育即生活、生長、學校及社會
②教育無目的論
③從做中學
18、楊賢江——《新教育大綱》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19、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布厄迪爾——批判教育學
20、贊科夫——《教學與發展》五條教學原則: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
21、布魯納 ——結構教學論
22、瓦根舍因——範例教學
23、蘇霍姆林斯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使學校額牆壁也說話」
24、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
25、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
26、威爾遜——基因複製
27、格塞爾——成熟機制「雙生子爬梯實驗」
28、高爾頓——遺傳決定論鼻祖
29、霍爾——個體心理發展由種系發展決定
51、凱諾夫——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
52、洛克、裴斯泰洛齊——形勢教育論
53、赫爾巴特、斯賓塞——實質教育論
54、上海特級教師倪谷音——愉快教學法
55、江蘇特級教師李吉林——情景教學法
56、常州特級教師邱學華——嘗試教學法
57、上海閘北八中劉京海——成功教學法
58、布魯納——發現法
①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解決的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②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資料和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假設
③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④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引出結論
59、斯金納——程序教學法
①確定在特定實踐裡計劃教學的內容
②考慮可利用的強化物
③如何有效安排強化編寫遵循積極反應原則、小步子原則、及時反饋原則、自定步調原則
60、沙塔洛夫——「綱要信號圖標教學法」——實施階段:按教材講解、綱要信號講解、消化綱要信號、複習、再現、回答
61、凱諾夫——提出課的類型和結構,使班級授課制形成完整體系62、貝爾、蘭喀斯特——導生制
63、帕克赫斯特——道爾頓制(自學)
64、杜威——設計教學法
65、勞伊德·川普——川普制 大班教學、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
66、皮亞傑——認知模式
67、彼得麥克菲爾——體諒模式
68、班杜拉——社會模仿模式
69、拉斯、哈明、西蒙——價值澄清模式
70、馬卡連柯——「平行影響」班級平行管理
30、荀子、洛克 、華生、康德 、歐文——外鑠論
31、皮亞傑 、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論證明個體心理發展的順序性
32、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學生即將到達的發展水平與現有發展水平的差異
33、孟子 、盧梭 、裴斯泰洛齊 、福祿貝爾、馬利坦、赫欽斯 、奈勒、馬斯洛、薩特——個人本位教育目的
34、荀子 、赫爾巴特 、涂爾幹、納託普、凱興斯泰納、孔德、巴格萊——社會本位教育目的
35、斯賓塞——生活本位論
36、斯賓塞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課程一詞最早出現
37、博比特——1918《課程》標誌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
38、布魯納 ——結構主義課程論①螺旋式上升方式編制課程②課程實施倡導發現學習法
39、巴格萊 ——要素主義課程理論
①課程內容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
②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
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
40、赫欽斯 ——「永恆主義課程理論」 課程的核心是永恆學科
41、杜威 ——學生中心課程論
①經驗論
②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論
③主動作業論
④課程組織的心理順序論
42、布拉梅爾德——社會中心課程理論:課程不應該幫助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是建立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文化
43、車裡霍爾姆斯、多爾——後現代主義課程理論
①課程目標靈活性
②課程內容綜合化
③課程是師生進行結構和建構的文本
44、泰勒 ——課程設計目標模式
①學校應達到那些教育目標
②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③怎樣為有效教學而組織學習經驗
④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45、斯騰豪斯——過程模式 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研究過程,並貫穿著對整個過程的評價和糾正
46、泰勒 ——課程目標評價模式
47、斯克裡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結果」
48、斯塔弗爾比姆——CIPP 評價模式 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
49、古巴、林肯——CSE 評價模式 需要評定、方案計劃、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50、赫爾巴特——「統覺理論」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繫和系統化的過程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