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巴特是19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傳統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一書被視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他本人被譽為「科學教育學之父」。其思想在教招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形式考查,為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1.歷史地位:
(1)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科學,並試圖在心理學和倫理學基礎上建立系統的教育學理論;
(2)是近代試圖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的開山祖,被稱為「科學教育學之父」,其《普通教育學》被視為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3)關於教學過程的理論分析如教學方法、教學階段、興趣的多方面性、教育性教學原則等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開拓性貢獻;
(4)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對兒童嚴加管理以及主知主義的系統課堂教學,被後來杜威稱為「傳統教育」的主要代表,其心理學也被杜威稱為「教師心理學」。
2.主張
(1)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將心理學中的統覺觀念用於教學,強調教育學科科學性;
倫理學:其基本內容包括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五種道德觀念,它們構成教育目的論的基礎;教育目的在於藉助知識的傳授使受教育者明辨善惡、陶冶意志,養成去惡從善的品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五種道德觀念。
心理學:受到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沃爾夫、康德和英國哲學家洛克的影響。心理學指出途徑、手段和障礙,則為實現教育目的確定方法、手段。
①觀念:認為心理學是研究觀念的科學,觀念是心理活動的基本要素,各種觀念的形成及運動構成人的意識的全部內容。
②統覺:統覺(apperception)一詞最早由萊布尼茲提出,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活動,它主要依賴於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得以完成。是指由當前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動同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繫、相融合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融合的過程。
③興趣:是指心理的積極活動,實際上是觀念的大規模的、廣泛的活動,即意識閾上的觀念處於高度活躍狀態。興趣分為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同情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六類。興趣活動可分為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動。
(2)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也被杜威及後人稱為「傳統/舊三中心」,因此赫爾巴特還是傳統教育的代表人物。其對兒童進行管理的目的是為了「造成一種守秩序的精神」,因為兒童生來便表現出不服從的烈性;管理方法包括威脅、監督、命令、懲罰、權威和愛等。
(3)根據興趣概念的分析,赫爾巴特區分了相互區別的階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動。正是根據興趣的四個階段,赫爾巴特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後由他的學生齊勒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
a.明了(或清晰/清楚):教師演示直觀教具和講解,使學生獲得清晰表象;
b.聯合(或聯想):新舊知識產生聯繫;
c.系統:新舊知識形成系統化;
d.方法: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通過應用和練習。
(4)教學方法:依據統覺過程經歷的三個環節,即感官刺激、新舊觀念聯合、統覺團的形成,提出了與之對應的三種教學方法:單純提示教學(敘述教學)、分析教學和綜合教學。
(5)課程設置:根據對興趣的分類,擬訂了包括文理科目在內廣泛的學科門類,根據經驗興趣應設置自然、物理、化學和地理等課程;根據思辨興趣應設置數學、邏輯和文法等課程;根據審美興趣應設置文學、繪畫等課程;根據社會興趣應設置歷史、政治和法律等課程;根據宗教興趣應設置神學等。
(5)教育性教學原則:「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認為只有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同樣如果教學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它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
(5)教育目的:完善道德,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教育目的在於藉助知識的傳授使受教育者明辨善惡、陶冶意志,養成去惡從善的品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
【練習】
1.傳統教育派代表人物赫爾巴特主張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
B.兒童中心、經驗中心和活動中心
C.管理中心、活動中心和教學中心
D.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教學中心
【答案】A。解析: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三中心」即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2.( )被公認為第一部現代教育著作。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 C.《民主主義與教育》 D.《康德論教育》
【答案】B。解析:《大教學論》被看作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作者是誇美紐斯;《普通教育學》被公認為第一部現代教育著作,其作者是赫爾巴特。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