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成長|如何在逆境中獲得最大的益處?痛苦的人請看過來

2021-01-07 聽見藍說

關注「聽見藍說」,陪你更好地成長為自己。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家餘華

最近我的文章評論區下面,充斥著好多小夥伴痛苦靈魂的吶喊(ε=(ο`*)))),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是欠債纍纍,把自己關在一個狹小的出租屋裡,不敢出門見親朋好友;有的,是面對雞毛散落一地的婚姻,錯綜複雜的婆媳關係,正在想著怎麼離婚;有的,是自卑了十幾年,賺著剛養活自己的工資,活得意興闌珊,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

看著他們的故事,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我想到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人生的逆境。

逆境這種東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句話說:「沒有故事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可不是嗎?如果我們能浪漫天真到老,誰又願意懂得太多道理呢?要知道,每一條人生智慧的問世,都是當事人經歷過風腥血雨領悟出來的。

很多讀者覺得讀了我的文章很受益,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到開心的同時我也明白,這些看似智慧見地的背後,承載著我在數十年來經歷的種種不容易。

所以,如果你足夠堅韌不拔,你就能在曾經受過傷的地方,開出迷人的花朵來。它散發出來的芬香,足以幫助很多人療傷。

好了,開頭寒暄到這裡。今天想和你們聊一聊的,面對不可避免的「逆境」,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到底要如何跨越過去,才能有新的明天?

1. 你怎麼看待「逆境」,「逆境」就怎麼回報你

一般而言,面對逆境,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逃避、一蹶不振,懷疑一切,從此活在消極的世界裡;一種是勇敢面對,堅強隱忍,在品嘗痛苦中殺出一條活路來。

其實,每個人必然會遭遇人生的逆境,只是分大與小罷了。可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偏偏有些人不明的(比如曾經的我)。

他們喜歡怨天尤人,總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最不幸的那一個。這種態度,不僅不易於我們改變現狀,反而會讓我們沉溺在創傷裡,影響到了後面的全部人生。

《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作者喬納森·海特曾作出一個假設:「人只有遭遇逆境、碰到挫折、甚至身心受創,才能把個人的力量、潛力整個發揮出來。」眾多事實證明,這個假設是有道理和依據的。

寫《深度影響》一書的新加坡女作者凱倫·倫,曾經是一個非常內向敏感的女生,一度存在社交障礙,因此她深感苦惱。

後來,為了讓自己能夠變得受歡迎、有影響力,她在成長的道路上一直研究影響力和表達方面的知識。

長大後,出乎意料的,她成了一名專門教別人學習「影響力」的出色的培訓師。從一個活在邊緣不起眼的小女孩,到現在的名利創收、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的知識傳播者。

她的故事,就是因為逆境所逼出來的潛能,用逆境來成就了自己。

所以,面對逆境,我們最好有一個向上的基本心理基礎建設,要明白,是禍躲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慢慢與逆境死磕到底。

那些欠了債、終日躲債覺得人生無望的人,希望你們能鼓起勇氣重新再來!畢竟活著的一天,我們就要對生命負責!

2.如何在「逆境」中獲益,讓我們的人生翻盤?

《象與騎象人》裡面有做出總結,我們從逆境中獲益的方式,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種好處,一旦你能挺身面對人生的挑戰,便可激發自己原本隱藏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會改變原本對自我秉持的觀念。比如,欠債的人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還不起這麼多債務了,可是當他開始勤勤懇懇、想破腦袋去賺錢以後,不僅把債務全部還清了,還剩餘大一筆錢,而且找到穩定的賺錢途徑,讓自己以後的人生越來越好。

有個女孩,她的家境很差,高考不幸落榜之後,自尊心極強的她,硬是哀求父母送她出國留學。父母無奈,把家裡全部的積蓄幾萬塊給她之後就沒錢了。這個女孩到了國外半年,以為下學期的學費肯定交不上了,於是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賺錢。

結果,她的父母提前給她把學費和生活費打了過來,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父母為了讓她繼續讀書,不再只想著拿微博的固定工資,而是四處打聽賺錢的途徑。

正巧,單位有一個領導要找人合夥買機器投資項目,因為是自家單位,自然有把握。她父母馬上東湊西湊幾萬塊交給領導,現在光拿分紅就能支付女孩的學費支出了。

而女孩呢,因為也想盡辦法賺錢,在學校做起來出租屋的項目,結果自己也把學費給賺回來了。

還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自己的婚姻一旦破裂失敗,自己肯定會活不過來的。

結果,當自己慢慢熬過去以後,發現自己也在失敗的感情中學習思考到很多東西,把恢復單身後的日子過得井井有條,最後還遇到了一段良緣,擁有了第二次婚姻。

這些故事,均驗證了尼採所說的那句話:「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第二個好處體現在人際關係上面。「逆境不僅讓我們知道誰是酒肉朋友,誰是可以患難與共的好友,還會強化人際關係,讓人們打開心扉。」

一旦落魄,我們很容易知道身邊哪些是人,哪些是鬼。逆境就像過濾器,當醫生宣布你得了重病,或遭遇了某些不測和意外、破產時,有些親朋好友會趕過來安慰你,幫助你,而有些人則會避之不及。

還有,逆境能讓我們明白什麼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什麼是無關痛癢的,

有一個婦女,她的伴侶死於癌症,她說,痛失伴侶後,我跟周圍人的關係反而更好了。因為我終於體會到時間有多重要,我們真的是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拘泥於毫無意義的小事或感覺上。

第三個好處是,創傷會改變人生的有限順序及對當下對他人的看法(充實地過著每天的生活)。高分經典電影《遺願清單》裡面的男主角之一愛德華·科爾,是一個億萬富翁,雖然有錢,可是他的親密關係卻一團糟。他前後有過三任妻子,最後因為都受不了他對伴侶冷漠和缺乏尊重的行為紛紛離開了他。他唯一的女兒,也不認他這個爸爸,拒絕和他往來。

當他知道自己身患絕症、時日不多的時候,他才逐漸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虛無縹緲的財富和自尊,而是對他人的尊重與愛,對家人的責任。

在他離去的半年時間內,他拋開了以前所有的生意事務,去追求一直被他忽視的人生遺願清單,也完成了和女人的相認,道歉認錯,收穫了女兒的原諒和擁抱。

以上,是我們在逆境中獲益的三種方式。而如何在逆境中獲得最大的益處,在於我們在面對逆境時,能否發現悲劇事件的意義。

如果你能找到一套方法來詮釋逆境對你的個人意義,並從中吸取積極的體驗,你就能從中獲益。

美國心理學家傑米·彭尼貝克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他發了很多空白紙給遭遇逆境的被試者,讓他們每次把自己的人生故事連寫4天,每次連續寫15分鐘。

結果,在4天寫作的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漸找到事件意義的被試者,其身體健康在第二年都有所改善。

為什麼會這樣神奇呢?尼採曾說過:「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而這個方法,就是幫助了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知道為何而活。

我在頭條堅持寫作,除了喜歡寫本身以外,我還發現,文字真的可以起到療愈作用。不信,你也可以試試。

具體方法:一旦生活出現了問題,在事件發生幾個月後,一定要記得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的感受。每天持續寫十幾分鐘,連續寫上幾天。不要去改寫內容,也不要自我檢查,更不用管法語或句式不對。儘管放手去寫,把事件的經過、自己的感受、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一五一十寫下來。連續寫幾天,你的內容自然 就會亂中有序。在做結論之前,一定要好好回答這兩個問題: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我能從中吸取到什麼好的教訓?

結語:

歸結到底,逆境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是讓我們收穫人生的智慧,好讓這智慧,能支撐我們接下來更好地應對人生。《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曾說過這樣的話:

「智慧不是別人給的,一定得靠自己去發現,走過無人的荒野,無人可依靠,無人能卸除我們身上的責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後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唯一觀點。」

希望你能明白,逆境的存在,也是老天給你一個提醒,讓你疲於奔命的旅途中暫時停歇下來,好好問問自己的內心,自己到底要過怎樣的一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等你想清楚了,再重新出發。眼前的路,必定越來越光明!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聽見藍說,心靈成長導師、情感諮詢師,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為同路人。】如果喜歡,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人能獲得創傷後的成長?當一個人的意義感比較強
    創傷後成長是指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生命境遇抗爭之後,所經歷的積極的心理變化:在創傷後,個體發展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適應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識。 不是每一個經歷過創傷的人,都會發生「創傷後成長」,那麼,是什麼讓一些人發生了這樣的創傷後成長呢?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 書評《逆境成長》‖:「暈輪效應」來教你如何果斷行動?
    你看,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一群人身上,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其實只要靜下來好好想想,司馬光的做法,估計大多數人都能夠想到,但是能實際做出來的人,卻很少。假如在某次事件中,你能夠比別人率先做出果斷的行動,而這種行為就有可能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力。
  • 這些童年逆境創傷往往被忽視了
    但是,怎樣保護避免傷害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傷害卻可能是我們的知識盲點,而這些對孩子以及長成大人後的他們傷害更大。還有一個案例是一位女孩減肥成功後,過一段時候後就又胖了,她覺得自控力也可以,但就是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晚上爬起來夢遊吃東西。後來發現她小時候遭遇過侵害,那時候人們誇她漂亮,於是她便不由自主地暴飲暴食,身材也走了樣。最近一次減肥後反彈是因為又有人追她了,她在潛意識中覺得身材好了不安全,所以又把自己吃胖了。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應對心理創傷
    創傷危害之巨,非因其罕見,而是因為它超越了普通人對生活的承受力。「在經歷不同類型的創傷後,大約1/4的倖存者會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生活在痛苦、虛弱之中。其他人會表現得鬱鬱寡歡、焦慮不安。創傷常使人消沉、悲觀,陷入不可自拔的絕望,因此容易忽略人性中自有的強大的心理彈性。
  • 如何從童年創傷經歷(ACEs)中痊癒?——8個科學方法
    在本系列的第1部分中,我們探討了童年逆境經歷和成年後身體疾病之間的科學聯繫。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那些殺不死你的,不一定會讓你更強大;更多時候,情況恰恰相反。在我的新書《童年被打亂:你的經歷如何塑造你的身體,以及如何治癒》(Childhood: How Your Biography Becomes into Your Biology, and How You Can Heal)中,有一位受訪者這樣說:「當我第一次了解到童年逆境經歷理論時,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自己像一直在拼命跳舞卻總是找不到節拍。
  • 人生真正的境界:在風雨中前行,在逆境中成長
    一個人的成長取決於他的經驗,而不是他的年齡。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成功的,有些是成功的。它們都是喜怒哀樂。任何經歷,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在你的生活中留下一些痕跡。關鍵是你能得到什麼?人生真正的境界:在風雨中前行,在逆境中成長1、學會接受逆境對任何人來說,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壞事件
    針對地震倖存者的研究表明,絕大部分人都有很強的心理韌性,發展成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不到10%。在我們的實地採訪中發現,很多親歷者臉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悲傷,反而展現出無窮的韌性。「9·11」事件之後的6個月裡,美國心理學教授喬治·博南諾和同事以電話採訪的形式訪問了2700多名紐約居民。當時很多大眾媒體評論者都在大談特談,認為關於恐怖襲擊的電視報導可能會引發普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 仁德上人:在逆境中修行,終會苦盡甜來
    苦盡甜來,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苦的不能再苦,難過的不能再難過,傷心的不能再傷心,最後到了不能再苦時即是樂;到了難過的不能再難過,即是好過;到了難受的不能再難受時,即是不受,不受一切受即是好受;到傷心痛苦的不能再傷心痛苦時,自己就不會再傷心痛苦,不再傷心時,即是平常心;不再痛苦時,即是開心快樂
  • 徵文選登|職場小蘑菇如何在逆境中迅速成長
    始終相信有付出就有收穫,向陽而生,快樂生活,努力在人生畫卷中繪出精彩人生!剎那間,不知不覺碩士畢業已經兩年了,求職到入職以來的過往雲煙讓我收穫頗多!剛畢業那年,懷著對未來工作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攜帶著碩士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前往一所高校應聘。
  • 不是所有的成長都從快樂中獲得,如何對他人的痛苦保持尊重?
    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想要受苦,但是,不是所有的成長都是從快樂中獲得的。02PART TWO那些痛苦的體驗背後,其實是成長的動力與源泉。幾年前當我的好友要出嫁時,我非常難過。因為她並不開心,就像是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要把自己拋棄一樣。出於朋友的直覺和本能,我再三地問她,「要不要重新考慮一下?要不要推遲婚禮?
  • 如何從創傷中復原?
    如何從創傷中復原?………………………………………………………………………●我們終其一生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地陪著自己。●我是誰?我們如何真正做自己?●創傷,會依然深深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方面,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其實……想要理解這些問題,需要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解析。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語言和行為只是表象,心理和情緒才是底層。
  • 被拒創傷:被拒絕的傷與痛丨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和麻痺感。被拒創傷可以理解為「遭到拒絕後形成的對拒絕行為的巨大無力感和恐懼感。被拒創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成為高拒絕敏感個體。拒絕敏感者(高拒絕敏感個體)對信息非常敏感。
  • 劉曉慶,任正非,史玉柱,那些能在逆境中重生的人有什麼秘密?
    柳傳志在中國商業世界中被稱為「教父」,誰是敬佩最多的人?答案出乎意料。有一次柳傳志和一個朋友開玩笑,請猜猜誰是敬佩最多的人。沒人猜對了!柳傳志的答案是劉曉慶。柳傳志解釋說,劉曉慶仍然堅持鍛鍊、閱讀、學習英文,在出獄後仍然生活得很好。我很堅強,所以我特別欣賞那些有毅力的人。
  • 走出心理創傷,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早年的心理矛盾,要麼化解,有所成長;要麼毀滅,導致心理固著。遭受童年創傷的個體,在成年後多半會成為愛無能者。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創傷不是說比誰更傷誰更慘的比賽。對某個人來說,關係的破裂或結束可能會給他帶來一種解脫,而對另一個人則可能是世界末日般的打擊。
  • 中考滿分作文:我在逆境中成長
    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慮怎樣克服困難。彼得遜說過:「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鍊機會。只有經得起逆境考驗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古今中外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過來的。
  • 新教師請看過來:如何才能快速成長?
    對於新教師而言,這既是機遇,也是一大挑戰,如何才能在這個崗位上快速成長?新入職的老師們趕緊看過來!在工作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會拍馬屁的人在工作者如魚得水的情況,是不是說我們都要去學習一下呢?小編覺得,如果不喜歡,最好還是不要了!那些昧著良心去阿諛奉承的人,即使工作中會得到領導的提拔,晉升非常快,但是,他們活得特別累,最後弄得都沒有人說真心話,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真的不值得!那麼,應該怎樣與領導相處呢?不卑不亢。
  • 防微杜漸,告訴孩子挫折和逆境,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相反,我很是想通過這樣的事情,利用他現在的想法,告訴孩子:挫折與逆境,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而無助與悲傷,本也是情緒中的一種。平靜的接受它,勇敢的面對它,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上)
    「童年創傷」的概念及其影響重大,讓我們更加重視早期教育,也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兒童教育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另一方面,對「童年創傷」的解讀,似乎也讓一部分人沉溺其中、痛苦不前或許他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和包容了小時候所受到的傷害,因此,對於他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並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即使有也是能夠糾正過來的。
  • 36氪領讀 | 面對壓力、挑戰和痛苦,你需要一種「冒險」的遊戲化心態
    她在博客中分享了一套「創傷後成長」的規則,原本只是給自己設計的激勵練習,沒想到在美國迅速發酵。如今,美國有40多萬人通過這款SuperBetter獲得了個人成長,變得更加快樂和健康。SuperBetter也成為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大型研究項目。在《遊戲改變人生》中,麥戈尼格爾揭示了近10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包括遊戲、運動和心理建設。
  • 人生:實時更新自我,才會在逆境中成長!
    沒有永遠的失敗,只是有被失敗打垮的人。他們只是選擇了一顆失敗的心,選擇了一種充滿牢騷和抱怨的生活,卻放棄了很多很多。別慌,其實大家都是一個人對抗世界的,不管結果如何,這本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人,真正遇事了,才知道誰會對你全力以赴,誰卻對你熟視無睹,誰是焦急的牽掛,誰是轉身的天涯!十年前,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父母的收入對待你。十年後,你周圍的人會根據你的收入對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這就是人性和人生,除了努力別無選擇。記住: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