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創傷,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

2021-01-19 騰訊網

早年的心理矛盾,要麼化解,有所成長;要麼毀滅,導致心理固著。遭受童年創傷的個體,在成年後多半會成為愛無能者。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創傷不是說比誰更傷誰更慘的比賽。對某個人來說,關係的破裂或結束可能會給他帶來一種解脫,而對另一個人則可能是世界末日般的打擊。顯然,性侵、車禍、家暴、校園霸凌、親人好友去世等等,對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會是痛苦的重大事件。

然而,生活中許多更常見的事件也可能是創傷性的:例如,被人冤枉、被炒魷魚、被同學同事孤立等等。精神分析學家Otto Rank甚至認為出生本身就是一種創傷。創傷也會有不同程度,部分取決於環境,部分取決於個體的性情。

創傷的特點

首先,創傷對不同人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會被擊潰,但可能另一個人則不受影響。然而,大多數經歷過創傷體驗的人很可能都會有這幾種症狀:失眠、噩夢、焦慮、抑鬱和食欲不振等等。

更具體地說,創傷後的倖存者很可能會經歷:

閃回(指的是身處安全的環境,但會突然重新體驗創傷時的體驗);

會感覺不安全或處於危險之中,驚恐發作、發抖或木僵;

不真實感。感覺周圍環境沒有什麼是真實的;

消極被動,夾雜著突然的、不成比例的狂暴憤怒;

不顧自己的安危,甚至到了故意傷害自己的程度;

對常規和重複的熱愛;

與周圍保持距離,甚至是離群索居;

等等……

在最初的情緒衝擊之後,通常接下來會持續產生一種麻木感。這種麻木感可能需要幾天、幾周甚至幾年的時間來才可能慢慢退去。許多經歷過創傷的人會認為這種麻木感是好的,並向周圍的人保證他們一切正常。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對的,一切似乎都很好。朋友和家人會點點頭,稱讚這個人勇敢、應對得好。不幸的是,當麻木逐漸消失時,那些同樣深愛他們的人可能會被他們的眼淚、魯莽的行為和突然爆發的憤怒震驚得掉下巴。

關注身體狀況

如果你經歷過某種創傷事件,體驗到創傷後的症狀,那麼請你不要忽視自己的健康。所以,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的習慣,可以從一些比較輕鬆的運動開始,飲食均衡。最重要的是,不要在酒精、藥物和毒品中尋求安慰。

然而不幸的是,某些類型的創傷會使個體受挫,讓他們疏於照顧自己。搶劫、勒索、家暴、被出軌和性侵通常會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是糟糕的,毫無價值的,而那些覺得自己只是一條鹹魚的人也很容易感覺照顧自己沒有什麼意義。

首先,看看你的飲食。避免太多咖啡因、糖分和油脂,減少垃圾食品。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多吃深海魚。保持溫和而有規律的運動。如果可以的話,到戶外,在自然光下進行鍛鍊。和朋友一起散散步,在沙灘上或公園裡做一些瑜伽和深呼吸,這些都是非常棒的。

拿回主動權

創傷包括失去權力和對環境的控制。如果受害者能夠阻止汽車撞毀或阻止搶劫者襲擊自己並且不受傷害,他們一定不會想讓事情發生,但是他們不能。這給了他們兩個痛苦而又令人不安的發現:

首先,他們幾乎無法控制這個世界和周圍的環境;

其次,可怕、痛苦、令人心碎的事情可能發生,通常是在他們最不希望發生的時候。

如果你經歷過某種創傷,你需要重新體驗到力量和控制。僅僅因為你不能控制一切,這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控制任何事情。例如,有些強姦的受害者會回到他們被襲擊的地方,就好像是在蔑視他們的攻擊者一樣。

但重新獲得控制和主動權並不意味著你要做任何極端的事情。

簡單地整理你的小窩,扔掉舊的垃圾就能夠有所幫助。或者列一張清單,上面寫著你最近擱置沒做的小雜務,然後你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把它們一件件完成。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關鍵是能夠幫助你重新獲得一些對周圍環境的掌控感,以反擊那種無助和被動的感覺。

寫作尤其有用。如果你感覺自己足夠堅強能夠去面對,可以試試寫下創傷的細節,記錄下你當時的感受,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你的。寫日記可能會特別有用。

例如,你可以記錄你的夢,或者你憤怒爆發的場景和感受。用這種方式寫東西是很有力量的:你可以從中掌握這些事件,並通過你的語言能力重新塑造它們。文字記錄還能讓你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中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確切性質仍未被完全理解,其影響可能持續數年,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導致個體神經衰弱甚至是一些恐怖症。

因為創傷帶來的影響中其中一個比較麻煩的是其延遲的一系列後果和症狀。許多人在發生車禍、性侵或者其他創傷性事件,也許經過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他們的失眠、夢魘、情緒化、突然狂暴或抑鬱才會變得明顯和令人擔憂,但對此卻有很多人都沒能把兩件事情聯繫起來。

所以,如果在一段時間後你發現自己失眠、夢魘、抑鬱、焦慮、狂躁的情緒仍然無法排解,甚至已經影響了自己的社交和工作,那麼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如何走出心理創傷帶來的負面影響?
    心理創傷,顧名思義,是指精神上受到的傷害。施琪嘉告訴我們,有的人一直停滯在創傷裡,是因為他們沒有完成這個過程,重新體驗創傷事件的過程太痛苦,他們會被卡在某個階段。理解這些創傷背後對大腦的影響,會給心理幹預和治療打開一扇新大門,讓我們專注於將負責自我調節、自我感知和自我意識的大腦部分重新激活,獲得修復和成長。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的作者是金尚。金尚,本名李紅豔,壹點靈平臺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創傷五階段療法」的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的提出者和倡導者。金尚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裡提到:創傷事件,不一定就會導致創傷性結果,因為人類有一種心靈自愈的本能。然而卻有10%-15%的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會變成真正的創傷性結果,也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就是心理創傷。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個體長時間處在心理陰影中,哪怕事件已經結束很多年,仍然會心有餘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一個總是抱著過去不放的人,他的心理年齡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
  • 心理健康丨走出心理創傷的6種方法
    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重大的事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尤其是現代人浮躁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的發生。心理創傷發生以後我們要怎麼辦呢?如何療愈與清理自己?如何在創傷中蛻變?活出真正幸福的人生?
  • 心理科普:走出心理創傷的6種方法,建議收藏
    下面6種方法幫你認識並走出心理創傷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驗到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尤其是現代人浮躁的心理,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的發生。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教你如何停止原生家庭代際創傷輪迴
    因為,成年的我們正一邊努力治癒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創傷,一邊正掙脫原生家庭對於所經營的小家庭的無形控制。 很多小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哪怕你已經搬離了原生家庭,可是原生家庭還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你的生活,你會發現你正無意識地用最討厭的父母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知道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好,可你卻無法阻止,也不知道如何去阻止,這就叫原生家庭代際創傷的輪迴。
  • 用五步療愈法,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在《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經歷一些讓人感到無能為力、無助、麻木的創傷事件。這些事情的發生,對於抗挫力強的人來說,可能經過時間的洗禮,慢慢的,難過一會兒就過去了。
  • 尋找生命意義,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事實上,不論是軀體上,還是心理方面,抑或是情感方面,大多數人的早年經歷中,多多少少總會有一點創傷留下來,如果不及時處理,將會伴隨一生。輕者,影響情緒,重者,影響人生。據統計,有67%的家長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而這種情感虐待,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更為嚴重的是,會一代代遺傳和繼承。
  • 「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作」背後的心理創傷
    「不秒回,不秒接,就是不在意」,「作」背後的心理創傷有多少女生認為,不秒回信息、不秒接電話,就是不在意;還有多少男生因為這句話帶來無端地爭吵,因為這句話被女生「作」。其實這些無理取鬧的背後是心理創傷,是為了獲得關愛。
  • 如何走出心理創傷所帶來的陰影?
    知名心理學家約翰·格羅赫爾在一次訪談中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5個建議:1 下決心擺脫傷痛格羅赫爾教授認為,想要走出過去的陰影,除非我們有意識地做出擺脫傷痛的決定,否則,傷痛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做出走出傷痛的決定,意味著這是我們自主選擇的,不是被動接受的結果。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承諾,就會更加積極地面對傷痛。2 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傷痛我們可以通過唱歌、畫畫、向朋友傾訴等方式來表達傷痛。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作者簡介:金尚,本名李紅豔,壹點靈平臺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公眾服務號「金尚心理」創始人,「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並有多篇論文在《心理月刊》《健康世界》《幸福生活指南》發表。
  • 科普 | 「疫情下的心理創傷」從哈利波特與他的噩夢談起
    03 如何對PTSD治療目前的治療是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進行聯合治療。藥物治療對於改善患者症狀,增強心理治療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心理治療是治療PTSD最有效的方法,通常分為2個部分,一個是早期的危機幹預,另一個是針對PTSD做心理治療。
  • 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走出原生家庭創傷》裡面有句話,我特別贊同: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需要依賴著另一個成年人才能生活。所有的「理由」,其本質都不過是:我還沒有做好獨立面對生活的準備。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由此,心理治療師莫雷•鮑恩首次提出了代際創傷理論。鮑恩認為家庭經歷會形成一個塑造每一代的價值觀、想法和體驗的模板,然後將這個模板傳遞給下一代。而在國內,《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是第一本專門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
  • 《海邊的曼徹斯特》面對心理創傷,「感冒思維」代替「絕症思維」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在豆瓣上評分8.6的片子,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因此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影片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派屈克找到母親,再婚的母親雖然已經戒掉了酒癮,但也不願意接受他一起生活。就連派屈克唯一的親叔叔李也選擇放棄了他的撫養權,把他託付給了父親的朋友喬治。 對於派屈克來說,一夜之間成為孤兒的心理創傷對他影響很大。雖然他已經接近成年,但原生家庭的缺失,也為他今後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副作用。
  • 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創傷(1):認識情感勒索,一種被綁架的愛
    我們之前談到走出原生家庭傷痛的第一步,是認識並接受這個世界上存在「不成熟的父母」,我們說這些父母通常由於從小生活在不利於心智發展的家庭中,他們的心智年齡有的可能停留在了5歲,他們缺乏愛、給予、擔當和滋養的力量。
  • 性侵發聲:關注男性受害者的心理創傷
    這是國內首例走上司法途徑的男生性侵案,以前我們關注的是女生被性侵後的心理創傷,但其實男生被侵害之後心理創傷更加嚴重。言下之意,男孩子被性侵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其實正因為他們是男性,站在一個相對較強的位置,在受到傷害之後,才更難以走出心理陰影。
  • 孩子的掌控感在哪裡?
    孩子只是想要一個體驗,一個掌控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滿足了他,滿足幾次以後,他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直沒有滿足他,他就一直想做。這個地方不滿足他,他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找回來。學生的掌控感上學啦!
  •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
    創傷後應激障礙:走出「直覺」建構的主觀「真實」世界心理學電影《直覺》影評: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主觀建構的內心世界中電影《直覺》講述了一個看似靈異、實則真實的心理故事。影片跟隨女主角凱特琳的心路歷程,在情節的發展中呈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下「真實的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