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掌控感在哪裡?

2020-08-29 慢靜安慧

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和孩子就因為控制權,開始了一場爭奪戰。

幼兒的掌控感

這場控制權的戰爭最早出現在孩子的兩歲。我們平時會說terrible two ,兩歲孩子開始自我意識的萌發,想要什麼事都自己做主。這個時候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34;,孩子不想按照家長的意識去做。

可是家長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呀?你不能做這個,不能摸那個。家長的這種限制,激發了孩子的掌控感,孩子越是得不到滿足就越想去做,孩子terrible two的反抗期就會越發的變長。

我們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會各種不放心,不喝水會生病,穿薄了會感冒,不吃飯營養跟不上,不睡覺怎麼長個,隨便摸東西會生病,登臺上高有危險……在孩子的身後是各種包辦、保護,阻止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於是,這terrible two就會越來越長,他們可能會吃手吃到四五歲,餵飯餵到五六歲,上了小學仍然不會自己穿衣服……

其實無關生命安全,可以讓孩子去做。冬天想穿著薄的衣服出去玩可以去,不想吃飯可以不吃,想自己拿玻璃杯喝水可以(保證摔了杯子別扎到孩子就行)……孩子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只要不威脅生命安全。

孩子只是想要一個體驗,一個掌控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滿足了他,滿足幾次以後,他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直沒有滿足他,他就一直想做。這個地方不滿足他,他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找回來。


學生的掌控感

上學啦!孩子需要好好學習,需要成績優異,需要懂禮貌,需要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去做,需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需要按照社會的規則去做……

孩子沒有機會給自己做主,也沒有能力給自己做主。很多的小學生在做作業上都存在著親子矛盾。俗話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問題的根本在於,寫作業的掌控權在家長手裡。

這個作業究竟是給誰做的,「給家長」「給老師」,反正不是給自己。家長時時刻刻盯著,什麼地方寫的不好,什麼地方寫的不對,要馬上改正;什麼時候寫,什麼時候玩;什麼時間寫什麼科目……孩子的作業全部由家長說了算,學生沒有自主權,沒有掌控感,他為什麼要為一個他不做主的事情來負責。最後學習的好壞自然是家長買單。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了學習動力。小時候家長還能壓著學,孩子大了以後可能會不好好學,甚至不學,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這麼多因為輟學而做心理諮詢的一個原因。

低年級的孩子,家長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其他的可以適當放手;至於高年級的學生,家長還是儘可能的放手,尤其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你的掌控,只能換來他的反叛。


成人的掌控感

即使成人,有時依然沒有掌控感。或者父母已經習慣了掌控孩子,或者孩子已經習慣了被父母掌控。很多家庭矛盾,除了生活習慣、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公婆對小家的掌控,讓小家的夫妻失去掌控感。

如果父輩對這個小家庭過多的侵入和掌控,那麼自然會帶來比較多的矛盾。父輩的掌控能力強,子輩越有掌控能力,那麼父輩的侵入就會帶來越多的矛盾,這樣的家庭往往雞飛狗跳,爭吵不斷。反之,子輩的掌控能力越弱,他需要父輩給予一定的掌控,這樣的家庭反而會比較平和,但是這樣的家庭往往不利於培養子輩自身的獨立性。看上去這樣的家庭很和諧,但是卻埋下了隱患。子輩一直沒有掌控能力,等到父輩不能再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

能力去面對社會。

如果子輩想培養自己的掌控能力,那麼就需要就需要從某一個領域上慢慢的增加自己的掌控感、責任感, 在這一個領域上勇於忽略父輩的掌控、挑戰父輩的掌控。當父輩覺得自己的掌控越來越無力的時候,會慢慢的放棄對這一個領域的掌控。


人都需要掌控感,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才會有生活的目標,才會有信心應對艱難險阻,因為他需要為自己負責。

相關焦點

  • 「敢考狀元」想讓孩子成為學霸,先讓孩子找到掌控感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想讓孩子成為學霸,先讓孩子在學習上找到掌控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主要是由於有很強的控制感,坐車的人因為他一定程度上是失去了控制感,他也不知道司機什麼時候會加速,什麼時候會剎車,什麼時候會拐彎?所以他總是喚起他潛在的焦慮,然後讓人產生這種暈車的反應。而開車的人就有一種主動和掌控的感覺。這種掌控感可以讓人能夠提前預見到哪些不舒服,從而帶來開車的這種愉悅。
  • 請不要在孩子身上尋求過多的掌控感
    有時他們會因為特別想要看到父母開心或不開心的反應而去做或不做什麼,以此來滿足自己想要得到的那種小小的掌控感當孩子意識到父母的管教方式只是在掌控他們時,他們就會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實現一部分自己能奪回掌控權的事情,比如不寫作業、不聽講、說謊等等,只不過這些看似惡劣的行為背後只是他們的本能反應而已,他們被塑造行為習慣的過程中,父母也是在靠著本能去教育他們,因此他們就只能養成這樣的習慣。
  • 這3個工具,助你提高工作掌控感
    在職場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對工作擁有一個掌控感,因為那樣自己的自由度就會變高,也不會被動的被任務追著跑。但是我們去仔細觀察那些職場中對工作掌控感比較強的人,大部分都是經驗豐富,久戰沙場的職場老員工。其實我們也可以運用一些工具迅速提高我們對工作的掌控感。
  • 療愈抑鬱症的人生劇本,從區分掌控感和快感開始
    確定目標制定計劃並執行計劃,這是使用掌控感的過程也是收穫更多掌控感的過程。掌控感和自控力一樣,越鍛鍊越強大。抑鬱症患者容易被現實的困境和實現目標的壓力打倒,失去掌控感。這個時候,掌握一些調節感受、想法的心理技巧將會非常有用。
  • 孩子難管不知如何是好?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你成功掌控孩子
    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你成功掌控孩子1、遇到事情了,先學會冷靜下來父母的情緒是會很容易就帶動孩子,既然要掌控可控的事情,那麼情緒就是屬於其中一樣可控的事物。遇到事情了,父母要先控制情緒,不讓負面的情緒影響到孩子,學著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 兒童成長的關鍵:擁有掌控權
    當孩子們經歷過高水平的壓力和疲勞時,以後不管他們在哪裡,做什麼,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感到焦慮、抑鬱。如果反覆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依賴毒品、網際網路或電子遊戲來暫時逃避壓力。電子遊戲使人上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玩家覺得,輸贏是可以靠自己努力爭取來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電子遊戲能夠及時反饋,一局下來,半個小時就能定輸贏。
  • 羨慕德國孩子的界限感?學會這3招,你的孩子也可以
    比如孩子會爬開始,他們就會明確告訴孩子,哪裡可以爬,哪裡不可以爬,什麼可以摸,什麼不可以摸。他們認為,無論在當下,孩子有沒有聽,能不能聽得懂,父母對孩子輸入的每句話都是有用處的,並不會浪費,認為每一個言行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揮神奇的作用。
  • 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那是家長沒有找到辦法
    專注帶來的享受感 目標清晰的方向感 及時反饋的快樂感 自己做主的掌控感 下面,我們看看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呢?家長特別要注意,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上,不是每天都批評指責孩子還有哪裡沒有做好,而是鼓勵!只有家長換上一副積極的眼鏡,孩子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你家孩子的自主感有嗎?
    如果孩子的自主意識強烈,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渴望能夠有一點點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利,不尊重他個性化的感受,那麼,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衝突必然不斷。02家庭養育專家小巫曾說過: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即做我們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
  • 斯坦福心理學家:誇獎可能會害了孩子,鼓勵帶來的「掌控感」才是關鍵
    在老一輩的教育理念裡,可能還會信奉 「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材「,覺得懲罰才能樹立孩子的良好行為,他們也不太輕易表揚和誇獎孩子,怕誇多了孩子會驕傲。而今天年輕的父母,已經越來越認同賞識教育的理念,認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 孩子迷戀手機、不上學,講道理和打罵都沒用,很可能是現實感太弱
    文/霓裳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前提是,讓他們擁有現實感與掌控感孩子不愛學習,很多家長常常採取的兩種方式是打罵和講道理
  •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捨棄自己的控制感,成就孩子的控制感
    相反,假如我們失去了控制感,不能夠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或者事物的運行規律 ,就會產生「失控感」,從而引發一系列情緒問題或者心理健康問題,比如焦慮、抑鬱、恐懼等。因為我們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控制感。我們不知道疫情會怎麼樣,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感染者。 後來,隨著國家對疫情的掌控越來越好,我們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來了,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 當代人的生活總是被焦慮掌控,如何自我管理反向掌控焦慮?
    我們經常會發現呆在城市裡的人普遍比生活在農村裡更焦慮,這也是因為在城市中我們需要面對的不確定更多,而在農村相對簡單的生活,我們能更有掌控感。所以焦慮也就少了許多。綜上,我們可以總結焦慮會因為內心自然的恐懼和不確定性、信息環境、欲望越多等問題產生。找到了這些焦慮產生的原因,就找到了我們的病症,雖然我們無法徹底的解決焦慮。
  • 作為自我掌控者是怎樣一種感受?
    他們比那些感知力更弱的孩子更容易記住受到的情感傷害,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深受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影響。 因為自我掌控者對自己與所愛之人的關係很敏感,所以當他們有一個情感上不負責任的父母時,他們更能體會到父母引起的痛苦的孤獨感。 今天,我們將仔細了解一下自我掌控者的特點。
  • 壓力無處不在,不是保護孩子免受壓力,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掌控壓力
    對於孩子來說,壓力可能來自於學業,交友或是當眾回答問題,甚至是在體育課上爬過雙槓的挑戰,不一而足。並且每個人面對壓力的敏感程度和開啟方式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如何掌控壓力。①.孩子身邊需要一個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②.孩子需要時間從壓力中恢復過來。③.孩子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控制感。聽起來大家好像感同身受。但是有一個問題。當孩子從上小學開始,所有問題都聚焦在學習上。我們也開始「為孩子的學業而戰」。來自當下應試教育,學校排名和未來出人頭地的競爭壓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上了什麼補習班,培訓班。一定要迎頭趕上。
  • 培養孩子的自律,讓孩子過由自己掌控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自律,其實是培養他的勝任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主要來自於未知的、令他害怕的或者討厭的東西,而控制感是應對這些壓力的解藥。 有了勝任力,孩子就可以通過控制感獲得對生活、學習的掌控力,從而能夠管理好自己。
  • 孩子有「強迫症」?不,其實是「熟悉感」不願被打破
    孩子大哭在孩子的意識裡,熟悉感、認同感、安全感是不允許被打破的。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都是如此,一旦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絕不讓其他人「代勞」。就比如:馬桶蓋必須要自己蓋,媽媽幫忙蓋了就要重新蓋;電梯一定要自己按,否則就會不願意;被子一定要自己疊,否則絕不下床。諸如此類很多。這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孩子所熟悉的、能夠掌控的事件被打破了,一時不適應、不安的一種表現。
  • 人生需要愛而非掌控
    第一句話就是掌控。我們從來不會說:「你今天晚下班,是不是很累,要不要先休息一下?」這叫愛,請問我們要掌控還是要愛?不只妻子這樣,先生也是如此,父母對孩子更是這樣,所以我們的很多習慣都是在掌控,而不是在愛,所以我們自己辛苦,也讓別人活得很辛苦。如果父母親對孩子保護過度,孩子這一生的潛能,包括身體的潛能、心理的潛能就發揮不出來。
  •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
    所以要摒棄「受害者」心智模式,學習「掌控者」心智模式,凡事積極尋找新的可能性,經常反思和反省,主動承擔責任,通過後知後覺、當知當覺、先知先覺和不知不覺這四個步驟,逐漸學會和習慣「掌控者」的心智模式,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