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家長和孩子就因為控制權,開始了一場爭奪戰。
這場控制權的戰爭最早出現在孩子的兩歲。我們平時會說terrible two ,兩歲孩子開始自我意識的萌發,想要什麼事都自己做主。這個時候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34;,孩子不想按照家長的意識去做。
可是家長覺得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呀?你不能做這個,不能摸那個。家長的這種限制,激發了孩子的掌控感,孩子越是得不到滿足就越想去做,孩子terrible two的反抗期就會越發的變長。
我們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會各種不放心,不喝水會生病,穿薄了會感冒,不吃飯營養跟不上,不睡覺怎麼長個,隨便摸東西會生病,登臺上高有危險……在孩子的身後是各種包辦、保護,阻止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於是,這terrible two就會越來越長,他們可能會吃手吃到四五歲,餵飯餵到五六歲,上了小學仍然不會自己穿衣服……
其實無關生命安全,可以讓孩子去做。冬天想穿著薄的衣服出去玩可以去,不想吃飯可以不吃,想自己拿玻璃杯喝水可以(保證摔了杯子別扎到孩子就行)……孩子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只要不威脅生命安全。
孩子只是想要一個體驗,一個掌控感。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滿足了他,滿足幾次以後,他就不會再去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直沒有滿足他,他就一直想做。這個地方不滿足他,他就會從另外一個地方找回來。
上學啦!孩子需要好好學習,需要成績優異,需要懂禮貌,需要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去做,需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需要按照社會的規則去做……
孩子沒有機會給自己做主,也沒有能力給自己做主。很多的小學生在做作業上都存在著親子矛盾。俗話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問題的根本在於,寫作業的掌控權在家長手裡。
這個作業究竟是給誰做的,「給家長」「給老師」,反正不是給自己。家長時時刻刻盯著,什麼地方寫的不好,什麼地方寫的不對,要馬上改正;什麼時候寫,什麼時候玩;什麼時間寫什麼科目……孩子的作業全部由家長說了算,學生沒有自主權,沒有掌控感,他為什麼要為一個他不做主的事情來負責。最後學習的好壞自然是家長買單。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了學習動力。小時候家長還能壓著學,孩子大了以後可能會不好好學,甚至不學,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這麼多因為輟學而做心理諮詢的一個原因。
低年級的孩子,家長主要是培養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其他的可以適當放手;至於高年級的學生,家長還是儘可能的放手,尤其是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你的掌控,只能換來他的反叛。
即使成人,有時依然沒有掌控感。或者父母已經習慣了掌控孩子,或者孩子已經習慣了被父母掌控。很多家庭矛盾,除了生活習慣、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公婆對小家的掌控,讓小家的夫妻失去掌控感。
如果父輩對這個小家庭過多的侵入和掌控,那麼自然會帶來比較多的矛盾。父輩的掌控能力強,子輩越有掌控能力,那麼父輩的侵入就會帶來越多的矛盾,這樣的家庭往往雞飛狗跳,爭吵不斷。反之,子輩的掌控能力越弱,他需要父輩給予一定的掌控,這樣的家庭反而會比較平和,但是這樣的家庭往往不利於培養子輩自身的獨立性。看上去這樣的家庭很和諧,但是卻埋下了隱患。子輩一直沒有掌控能力,等到父輩不能再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
能力去面對社會。
如果子輩想培養自己的掌控能力,那麼就需要就需要從某一個領域上慢慢的增加自己的掌控感、責任感, 在這一個領域上勇於忽略父輩的掌控、挑戰父輩的掌控。當父輩覺得自己的掌控越來越無力的時候,會慢慢的放棄對這一個領域的掌控。
人都需要掌控感,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才會有生活的目標,才會有信心應對艱難險阻,因為他需要為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