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創傷:被拒絕的傷與痛丨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2020-12-23 壹心理

文:壹心理主筆團 | 心理公開課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我是一個特別怕拒絕的人。所以長這麼大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敢做。

比如主動跟一個人表白,爭取一份可能性不大的工作,邀請一個朋友去我想去的地方參加活動,甚至是上學時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導致很多想做的事情不去完成,這是很痛苦的體驗,也確實讓我失去了人生很多機會和豐富的可能性。

01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向漢堡包店店員提出「漢堡包續杯」

請求甜甜圈店幫他做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

或者捧著一束鮮花敲開陌生人家的門,問是否種到主人家的後院裡去

又或者對一位不認識的大學教授提出,想幫對方去上一堂課……

這樣的事情,你敢做嗎?港真,我死都做不出來。但是一位年輕人卻主動的去做了這些事情。

他叫蔣甲。

蔣甲6歲時,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學會表揚他人組織了一次活動。每位同學都要找一位對象進行表揚,得到表揚的同學,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蔣甲,是最後一個被剩下的。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對蔣甲來說,拒絕曾是他的惡夢。6歲之後,他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選擇不去做,這個問題困擾了他一生。直到…..他決定主動尋找「被拒絕」的體驗。

100次被拒絕後,他終於不再懼怕「被拒絕」了。現在,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幾十家主流媒體報導他的故事,他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網站,他週遊美國做演講,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出版了自己的書。

我想,我們沒有人不想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02

「你是不是對我不爽?——

被拒創傷與「拒絕敏感度」

在工作裡,我們一定會需要他人的幫忙的時刻,但很多人是懼怕這件事的。為什麼?

比如第一次找一位同事幫忙,他沒有很熱情的回應,而是語氣「冷淡」,身體沒有面向我們,有點「迴避」,我們會覺得有種「被拒絕」的感覺。

「他是不想幫我吧」「我是不是煩到他了」「他是對我不爽吧」「我是哪點沒做好吧」「他是不是……」內心的擔心奔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然後我們會形成一個傾向:「好,下次再也不想找人幫忙了。」

或許只是他真的只是當時很忙或者沒有聽清楚你所講的話,並不是想拒絕你。

每個人特別懼怕拒絕的人,或許都有「被拒創傷」。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和麻痺感。被拒創傷可以理解為「遭到拒絕後形成的對拒絕行為的巨大無力感和恐懼感。被拒創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成為高拒絕敏感個體。

拒絕敏感者(高拒絕敏感個體)對信息非常敏感。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他是在拒絕自己。

對於親密的人,他們則很容易從蛛絲馬跡推斷或憑空想像判斷對方對自己的態度是冷漠的,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

03

「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被拒創傷的傷與痛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絕」有關。

因為我們內心的拒絕敏感性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憤怒、受傷害、自責或責備他人等負性情緒。引發沮喪、攻擊性情緒、消沉等心理應激反應。這些情緒和反應使我們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破壞我們對他人的信任,阻礙我們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和自尊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跟別人交往時也低人一等」。

「當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反應就是TA可能不會喜歡我,哦不,他根本就不會關注到我。」

這些感覺和認知跟創傷有關。創傷會直接打破我們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讓人從根本上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被愛的可能。被拒創傷會讓人特別害怕被拒絕,一旦遭受拒絕,就更加懷疑自己的價值感。

■恐懼親密關係

Lauren Howe在對拒絕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那些傾向於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己的自我身份/自我形象聯繫起來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出現以下3種後果:

1.痛苦的持續時間會格外長

被拒絕的痛苦持續時間最長的人,正是那些會把親密關係中的拒絕和自我身份聯繫在一起的那些人。

越經常質疑「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就越可能在想到拒絕自己的人時仍然悲傷沮喪。在一小部分報告者身上,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持續10年以上的時間。

2.對新的關係產生恐懼,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很多人被拒絕後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背後想說的話是:「我其實是害怕被拒絕。」

有一部分人單身的原因,是還沒有從「被拒絕」的創傷中走出來。以至於我們遇到下一段感情時,還會戒備和恐懼:會不會又會「被拒絕」?

當你因為被拒絕的經歷開始對自我的一部分產生懷疑,你可能會產生對愛的恐懼,你會給自己砌一堵牆,對於進入新的關係感到更加戒備。如果我們認為過去被拒絕的經歷揭示了自己的某些缺點,就會害怕在和新的人相處的過程中認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關係都會再一次失敗。

被拒絕還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愛的看法,從而對愛情、親密關係本身充滿悲觀失望的情緒。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影響軀體感受

「被拒創傷」是如何影響軀體感受的呢?

有一個人只要遇到難題就會莫名其妙地頭疼。通過自由聯想,他回憶起在他很小的時候,只要做不出題媽媽就在後腦勺「啪」地打他一下,然後這記憶一直封存在那裡。從此,只要他碰到難題或其它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抑或他沒有自信時,相同部位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在那一刻,幼時被懲罰的感受重現了,變成了一種軀體的記憶。

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絕和害怕被拒絕時,身體會有相應的不適反應,這就是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

04

我們這一代的「被拒創傷」

我們這一代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拒絕」,除了不可控的個人經歷外,「拒絕敏感者」是怎麼形成的呢?

Romero Canyas 等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

■控制型,高壓型教養方式——:「不準說不」

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這跟「獨斷專權」高壓型的教養方式有關。

如果父母或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許你自由思考,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著,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之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裡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從權威。

但他又厭惡和敵視權威的「不許你」,他心裡體驗著「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種種焦慮。

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

■ 不安全依戀水平越高,拒絕敏感性越高。

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即親子依戀的質量越高,拒絕敏感性越低。不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則人們拒絕敏感性越高(Erozkan2009) 。

尚秀華,崔爽(2013)的研究發現如果兒童處在不安全的依戀環境中,父母對兒童的正常的、必須的心理需求的淡漠、忽視或不恰當的拒絕會轉化為對將來兒童對他人拒絕的焦慮性預期。

久而久之,這種焦慮性預期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工作模式,在兒童後續的與社會交往中逐漸得到強化,所以拒絕敏感性會居高不下。

■ 文化影響——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中國傳統的恥感文化——「愛面子」形成了束縛人們內心的枷鎖。

原本就自卑的人,在一個講究面子的文化環境裡會備受人際焦慮折磨。他們習慣於是活在別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

如果他在意了別人和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評價,會感覺被重視。如果遭遇拒絕的行為,就會覺得非常「傷自尊」,從而害怕被拒絕。

05

如何療愈被拒創傷——

培養「心理彈性」,用行為改變一切

■梳理自己的「創傷事件」

蔣甲感受到自己「害怕拒絕」時就意識到,童年經歷大部分造成的他的「被拒創傷」。之後他開始在網絡上尋找解決辦法他搜索「怎麼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查閱了大量心理文章,了解到關於恐懼和痛苦的來源,還看了不少勵志文章。這些都幫助他之後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絕的痛苦體驗,我們要試圖去仔細梳理這些製造創傷的體驗,找到創傷的根源,這是療愈的開始。

■學會向外歸因

人們理解和處理拒絕的方式是不同的。史丹福大學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反應分為了兩類:一類人會傾向於向內歸因,他們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認同聯繫起來,會認為「拒絕」事件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們。另一種人則認為,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並不大,傾向於從外部歸因。

面對拒絕,向內歸因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Lauren Howe讓891名參與者反思自己被親密的人拒絕的經歷。結果發現,拒絕的經歷使一部分人覺得,是對方發現了自己身上某種非常不受歡迎的 「缺點」而拒絕了他們。然後他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自己的基本價值。

比如: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給嚇跑了。」

「是我過分敏感,所以在他推開我之前,我已經推開了他。」

「自私、貪婪、佔有欲太強——是我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

「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幸福。」

我們要學會按照客觀事實向外歸因,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因為,某些情況下,被拒絕的確是一件不可預測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並非是由一個人決定和改變的。

■行為改變——多嘗試被「拒絕」

就如賈甲做的一樣,他發現那些認知療法或心理暗示對自己克服拒絕沒有太大用處時,他開始用行動去「習慣」被拒絕。

在過程中對「拒絕」的抗拒和恐懼反應會越來越小,最後完美的克服「被拒絕」,治癒了「被拒創傷」。

以前,他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就會撒腿就跑。後來他發現,在遭到拒絕之後,只要不逃之夭夭,他就可以把「不行」變成「行」,秘訣就是問對方「為什麼」。

■培養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彈回的意思。Block將心理彈性定義為「一種個體改變自身以適應多變環境的行為傾向和從壓力情境中恢復的能力」。

APA Help Center(2002)提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

心理彈性會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適應和成長最大化。

最後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也在人生經歷裡積累了一些「被拒創傷」,也有人深受其擾。但這個問題並不可怕,就像蔣甲一樣,我每天都在尋求機會去「被拒絕」。

例如,上周我主動的請一個人幫我修改稿件,我主動的邀請一個朋友來家裡聊天,我也主動的報名了一個藝術項目的志願者……..

直到有一天,我相信我們都會療愈這種創傷,大膽自由的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李媛媛 楊曉 慧張林《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係:拒絕敏感性、成人依戀的中介效應《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ISTIC -2013年3期

段莉 王豔娜 劉亞莉 辛小林 郭奕嬙《拒絕敏感性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承德醫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李霞 《拒絕敏感性的相關性研究》基礎心理學 江西師範大學 2007(學位年度)

劉燊 趙豔林 張林《拒絕敏感:研究與展望》《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ISTIC -2016年1期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596-612.

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相關焦點

  • 「我害怕被拒絕,所以選擇什麼都不做」
    他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網站,週遊美國做演講,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出版了自己的書。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被拒創傷與「拒絕敏感度」 我們一定會需要他人的幫忙的時刻,但很多人會懼怕這件事。
  • 孩子拒絕打針?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最關鍵
    每次打預防針,當孩子拒絕時,常聽到有家長說,「不痛不痛的,一下子就好了,真的不痛,就像蚊子咬了一下」。還有家長見小孩痛,安慰說,「不要哭了,你要勇敢,你是男子漢,你長大了,這點痛算什麼呀,」。甚至有些家長還會上升高度,批評道,「這點痛都承受不了,將來還能幹什麼啊!?」上面這些做法都不可取。大概率上,孩子不但沒有克服恐懼,反而反抗得更猛烈。
  • 被追求者拒絕,被老闆拒絕,被朋友拒絕……4招教你滿血復活
    拒絕也像心靈的摩擦傷、切割傷,輕則表皮撕裂,重則血流不止。拒絕能引發我們哪些痛苦體現,又該如何去規避和自我療愈呢?拒絕導致的創傷分為幾個維度:1、情緒上的痛苦。強烈的失望、沮喪或恐懼。激活曾經的被拒創傷。被拒之後,我們通常是自我批判,將受到拒絕的原因個人化,比如我們是不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不夠有吸引力、不夠有錢、不夠聰明……甚至想起曾經被拒絕的經歷,而這個行為會進一步拉低我們的自尊水平,形成某種程度的「激活」。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真正的破壞性的影響。
  • 逆襲始於「創造100個被拒絕的機會」
    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他還是6歲時的自己,被拒絕、被否定。在蔣甲情緒低落時,他又想到了比爾·蓋茨。「難道蓋茨在創業路上沒有被拒絕過嗎?被拒絕一次就放棄太沒骨氣了,那個寫信的14歲男孩哪兒去了?」他問自己。    重新出發,蔣甲決定先克服內心的恐懼。
  • 被拒絕到崩潰?3種療法4大效應教你巧妙擺脫「被拒敏感」切割傷
    01 什麼是「被拒敏感」切割傷?心理學角度定義:怕被他人拒絕又不懂拒絕他人,亦不能自如提出要求的心理狀態,被稱為「被拒敏感」。每種創傷需要特定形式的情感急救,如同任何一種傷口一樣,情緒創傷最好儘早治療,以避免「感染」和心理併發症的風險。我們應該先用心理治療方案進行有效心理急救,再結合實際場景進行科學實操訓練,即能完整擺脫「被拒敏感」切割傷困擾。
  • 這8個TED演講告訴你如何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和其他事情一樣,學會如何克服自己對失敗的恐懼也是一項技能。這需要練習。你需要學會如何去接納它,因為一旦你接納了它,你便能在它的幫助下達到成功。在這個鼓舞人心的TED演講中,他與聽眾們分享了他如何克服這種恐懼,以及這段經歷如何幫助他重新觀察恐懼在學習中(以及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這次經歷使他開啟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旅程。他意識到:「恐懼是你的朋友。恐懼是指示器。有時候,這體現了你不應該去做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時候,它體現了你應該去做的事情。」(演講視頻連結)2.
  • 什麼叫社交恐懼?該如何克服?
    當下也有不少年輕人感慨,口罩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交,可以把表情藏在口罩裡,好像多了一份安心什麼叫社交恐懼?高新君理解為「逃避、害怕、自卑」,他們逃避寡淡無光的焦慮,害怕被拒的羞恥,更多的還有不被接納不被認可的自卑。
  • 當人生中遭遇拒絕應該怎麼做?這裡有最好的答案!
    他叫蔣甲,出生於北京,今年30歲,從小性格內向,一直都很害怕被人拒絕。30歲時,他成立了一家公司,不久後,雖然遇到了第一個得到投資的機會,但最終還是被拒絕了,他深受打擊。但他並不打算放棄,為了消除對「被拒絕」的恐懼心理,他開始在網上查閱資料,意外發現了一種叫做「被拒絕治療法」,於是決定嘗試。
  • 如何高逼格地拒絕你收到的拒信? 要怎麼寫?
    ­  看看下面這位放蕩不羈的學長是如何做的­  同學你這麼霸氣,你家長知道麼?­  無獨有偶,牛人無無處不在,去年一位被Duke拒了的小哥就正式給Duke的招生辦寫了一封信,這事兒還被CBSNews報導了。
  • 如何克服你對海洋的恐懼
    我們還將討論治療方案和積極的前景,以克服你對海洋的恐懼。症狀是什麼?恐懼症會對你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以讓人產生對海洋的恐懼。暴露在引起恐懼反應的刺激下可能導致恐懼症的發展。這種刺激可能是一種創傷性事件,比如差點淹死。恐懼症也可以在沒有任何經歷或創傷的情況下發展。
  • 心裡測試:選擇一張圖紙,找出您尚未克服的童年創傷
    當我們想到創傷時,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我們過去經歷過的一個特別不利的事件上,它在身體和心理上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還有一些更細微的創傷,我們通常在兒童時期的早期就沒有意識到,並且經歷過,這些創傷可能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找出這些仍未解決的傷口是什麼,對我們以更大的認識來面對我們隱藏的恐懼,以改善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仔細查看圖紙並選擇最適合的圖紙,它可以幫助您了解哪些童年傷口尚未癒合。
  • 如何消除負面情緒:拒絕
    拒絕是我們日常所有情感創傷裡,最為常見但最易被低估,而且傷害性比預想更大的心理傷害。拒絕會造成情緒上的痛苦,而且比其他情感創傷更為劇烈,造成揮之不去的內心傷痛。拒絕會讓被拒絕的人變得憤怒,甚至具有攻擊性拒絕會讓我們自尊受損,在傷口上撒鹽拒絕會我們對我們的歸屬感構成威脅,自我懷疑,不知道如何存在。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對待拒絕呢?
  • TED演講:我從被拒絕的100天裡學到了什麼
    你看我記得如此清楚,因為這是我心裡永遠的痛。但我不知道當天誰的感覺更糟糕,我還是我的老師?她一定意識到自己把一個團隊建設活動變成了3個6歲孩子的尷尬時刻。而且這種尷尬一點都不好笑。電視上演的那些尷尬時刻,非常好笑。但那天一點都不好笑。所以那是一個版本的我,我死也不要再次經歷這種事情——在眾目睽睽下被拒絕。這是一個版本。時間快進8年。
  • 掌握這5點,幫你輕鬆克服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會讓人不斷逃避社交,不能發展正常、健康的人際關係,讓人深感孤獨和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職場發展、愛情婚姻質量和心理健康。那究竟要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呢?澳大利亞暢銷書託比亞斯·艾特金斯在《我並不孤獨》這本書裡,分享了他與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作戰並最終勝出的故事。
  • 被拒絕、丟臉面、沒勇氣、怕風險,被各種恐懼嚇破膽,2招化解
    未知、迷茫、擔憂,早已被各式各樣的「恐懼」嚇破了膽。我們害怕未來,害怕風險,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被批評,害怕著一切未知的世界。如何打破心魔,無所畏懼的生活,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恐懼」。《恐懼心理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克裡斯滕·烏爾默。烏爾默的身份極為特殊,她不僅是一位心理引導師,幫助個人或團體解決有關恐懼的相關問題。
  • 被拒絕、丟臉面、沒勇氣、怕風險,被各種恐懼嚇破膽,2招化解
    未知、迷茫、擔憂,早已被各式各樣的「恐懼」嚇破了膽。我們害怕未來,害怕風險,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被批評,害怕著一切未知的世界。如何打破心魔,無所畏懼的生活,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恐懼」。《恐懼心理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克裡斯滕·烏爾默。
  • 一招制敵,教你如何克服恐懼心理
    這個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根源又在哪裡?中國人一出生就開始與考試打交道,就拿考試來舉例子。往往考試前,那些擔心自己考不好的學生,成績一般都是中等偏下,很少能得到自己的理想成績。我們來分析下原因!雖然看似認真的在複習,但是,由於擔心,恐懼考試,無法集中精神,複習的效果事倍功半。同時,恐懼會在心理上加深所害怕事物的印象,從而造成學習效果的進一步下降。所以,時常會有學生說自己考試前的記憶力很糟糕,一遍一遍的看書,就是什麼也記不住。擔驚受怕好幾天,終於來到了考試。擔心發展到了巔峰,做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填空的時候瞻前顧後。四個選項,看哪個都眼熟。
  • 你,害怕被拒絕嗎
    這件事成為蔣甲心中抹不去的痛,他甚至發誓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14歲的時候,比爾蓋茨在北京演講,聽罷演講,他心潮澎湃,當晚就給家人寫信,立下豪言壯志:25歲之前,創辦世界最大的公司,然後買下微軟。
  • 肯德基創始人被拒1009次:生活不辜負會拒絕的人
    文/情感日報|肯德基創始人被拒1009次:生活不欺負會拒絕的人01種種因素所導致,拒絕他人請求時,也是有著天壤之別。家庭氛圍嚴肅,被拒絕的人會感到壓力山大。而平淡如水的家庭,被拒絕的人會感到舒暢些。肯德基的創始人桑德斯的成功,是他用1009次的被拒換來的。
  • 被拒絕了,我好想哭︱聊聊你曾被拒絕的原因
    本文來自青年文摘旗下「青年文摘閱讀與寫作訓練營」公眾號守護成長心理,為你答疑解惑撰文丨好課青年文摘丨原創出品有時候,我們很害怕被別人拒絕。人類對於微小的社會拒絕都十分敏感。而且,心理研究表明,「被拒絕」是一種很痛苦的體驗,甚至可以產生生理疼痛。哪怕對方雖然同意了,但是表情或語氣有點心不甘情不願,我們也會覺得難受。這是很正常的感受,不是你太敏感了。大家每個人都被拒絕過,理由甚至很奇葩,沒關係,人生不就是拒絕拒絕別人,再被別人拒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