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第 26 題 生物化學 A 型題
蛋白質變性後的主要表現是
A. 相對分子質量變小
B. 粘度降低
C. 溶解度降低
D. 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題目解析
蛋白質變性是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喪失的現象。因此蛋白質的變性就是空間結構被破壞,即蛋白質的二、三、四級結構被破壞,其一級結構並沒有發生破壞。
A. 相對分子質量變小。蛋白質變性後,只是空間結構改變,其胺基酸組成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相對分子質量不變。A 錯。
B. 粘度降低。蛋白質變性後,空間結構被破壞,有些原本在蛋白質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就暴露了出來,就容易通過疏水鍵相互聚集,所以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還可能發生沉澱現象。B 錯。
註:蛋白質變性後黏度增加,但是 DNA 變性後黏度降低。關於蛋白質變性後黏度增加,可以想像煮雞蛋,雞蛋煮熟變性,都已經形成固體沉澱,可見其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
C. 溶解度降低。鑑於 B 選項,蛋白質變性後溶解度降低。C 正確。
D. 不易被蛋白酶水解。蛋白質變性後,更易被酶水解,同樣想像正在吃雞蛋的你,煮熟以後怕是要好消化一點吧。D 錯。
本題可參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人衛 8 版教材 P28。
本題答案
C
考點講解
【2016年大綱 生物化學(一)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6.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兩性解離、沉澱、變性、凝固及呈色反應等)】
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
一、概述
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會跟胺基酸有相似之處。比如:兩性電離及等電點、紫外吸收性質、呈色反應等;但蛋白質又是生物大分子,具有一些胺基酸沒有的理化性質,比如膠體的性質、與雙縮脲反應的性質等。
二、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性質
1. 因為蛋白質有 N-端的氨基、C-端的羧基和某些側鏈基團(羧基、氨基、胍基和咪唑基),這些基團在一定 pH 條件下可以解離成帶負電荷或正電荷。
2. 蛋白質的等電點:當溶液處於某一 pH 時,蛋白質解離成正、負離子的趨勢相等,即成為兼性離子,淨電荷為零,此時溶液 pH 值成為蛋白質的等電點(pI)。
可以參照對比胺基酸的等電點:
(1)pH > pI 時,蛋白質帶負電;pH < pI 時,蛋白質帶正電;pH = pI 時,蛋白質所帶正、負電荷相等。
(2)體內大多數蛋白質的 pI 接近於 5.0,所以在人體體液 pH = 7.4 的環境下,大多數蛋白質為陰離子。
(3)鹼性蛋白質:有些蛋白質含鹼性胺基酸較多,其等電點偏於鹼性,被稱為鹼性蛋白質。比如:魚精蛋白、組蛋白。
(4)酸性蛋白質:有些蛋白質含酸性胺基酸較多,其等電點偏於酸性,被稱為酸性蛋白質。比如:胃蛋白酶、絲蛋白。
三、蛋白質具有膠體性質
蛋白質分子的顆粒直徑已達 1~100 nm,處於膠體顆粒的範圍。因此,蛋白質具有親水溶膠的性質。
1. 水化膜
由於蛋白質表面的親水基團可吸引水分子,使表面形成一層水化膜,從而阻斷蛋白質顆粒的相互聚集,防止膠體溶液中蛋白質沉澱析出。
2. 表面電荷
當 pH > pI 時,蛋白質帶負電;pH < pI 時,蛋白質帶正電;同種電荷相互排斥,阻止蛋白質顆粒相互聚集,防止膠體溶液中蛋白質沉澱析出。所以當溶液 pH = pI 時,蛋白質所帶正、負電荷相等,此時蛋白質的溶解度最小,膠體溶液不太穩定。
四、蛋白質的變性
1. 定義
蛋白質變性,是指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
2. 本質
蛋白質的變性只破壞了空間結構,因此有非共價鍵、二硫鍵(-S-S-)的破壞。
注意:二硫鍵不僅維繫三級結構,還維繫一級結構,而蛋白質的變性只能破壞空間結構,因此只會破壞維繫三級結構的那些二硫鍵,不會破壞維繫一級結構的那些二硫鍵。
3. 變性因素
加熱、有機溶劑、強酸、強鹼、重金屬鹽、生物鹼。
4. 結果
溶解度降低,結晶能力降低,生物活性喪失,溶液黏度增加,易被蛋白酶水解。
(1)溶解度降低,溶液黏度增加
蛋白質變性後,空間結構被破壞,有些原本在蛋白質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就暴露了出來,就容易通過疏水鍵相互聚集,所以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還可能發生沉澱現象。
(2)結晶能力降低
結晶是指在其溶液中由於溶劑溶解度的改變或其他原因,從原溶液中析出,通過分子間的作用力相互聚集形成的具有特定規格排列的析出物。也就是說蛋白質結晶是需要蛋白質有規則的結構。
天然蛋白質往往都是具有特定的空間結構,當蛋白質發生變性後,原有的空間結構被破壞,破壞程度也有差異,所以無法形成規則晶體。
(3)生物活性喪失
蛋白質具有生物活性功能,這些功能需要蛋白質有正確的空間結構。蛋白質變性後,空間結構破壞,所以生物活性喪失。
(4)易被蛋白酶水解
一般的蛋白酶,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識別相應的切割位點來水解胺基酸。例如胰蛋白酶識別並切割多肽鏈中賴氨酸和精氨酸殘基中的羧基。而蛋白質變性後,空間結構破壞,使胺基酸充分暴露,即更多的作用位點暴露,就更易被酶解。煮熟的食物易消化就是這個原因。
五、蛋白質的凝固
蛋白質變性後的絮狀物在加熱後可變成比較堅固的凝塊,此凝塊不易再溶於強酸和強鹼中,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的凝固。
註:一般的蛋白質經強酸、強鹼作用發生變性後,是仍能溶於強酸、強鹼溶液中的,如果這時 pH = pI,變性的蛋白質會結成絮狀不溶物,該絮狀物可以溶解於強酸、強鹼。
但如果再加熱,此絮狀物就可以發生凝固現象,形成不溶於強酸、強鹼的凝塊。所以實際上凝固現象是蛋白質變性後進一步發展的不可逆的結果。
六、應用蛋白質呈色反應可測定溶液中蛋白質含量
1. 茚三酮反應
蛋白質水解後產生的胺基酸可發生茚三酮反應。是指茚三酮水合物在弱鹼性溶液中與胺基酸共加熱,生成藍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 570 nm,可用作胺基酸定量分析。
2. 雙縮脲反應
蛋白質和多肽分子中的肽鍵在稀鹼溶液中與硫酸銅共熱,呈現紫色或紅色。
參加反應的蛋白質或多肽要求至少有 2 個肽鍵才會形成紫紅色絡合物,而蛋白質的水解會破壞一級結構,即破壞肽鍵,因此雙縮脲反應可用於監測蛋白質的水解程度。
總結:
思考題
關於蛋白質變性後其紫外吸收性質是增加還是不變,你怎麼看?
可直接在本篇文章最下方的「寫留言」處回答哦。有任何試題的疑惑均可以在此處留言。
題圖來自:58pic.com
點擊「 閱讀原文」下載複習利器「西綜題庫」,隨時隨地練習真題和查看文章。
醫學生「醫學考研路上,你不孤單」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app@d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