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中心的老師時常會接到家長的求助,家長們常常緊張、焦慮萬分地對諮詢師說:老師,我的孩子經常說謊,有時候會偷東西,我們該怎麼辦?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特地邀請了從心開始心理的兒童心理專家李慧心、戴駿瑜、李小紅三位老師為我們分析並給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青少年作為國家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青少年接受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但是,青少年正處在一個心理和生理發展都不完全成熟的階段,並且存在著很多矛盾的心態,如強烈的獨立意識常使青少年不願服從父母或者老師的要求,處在一種反抗的狀態中;這個階段青少年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一邊孤獨著,一邊又渴望與他人聯繫;以及在這個階段由於過早地接觸較為成熟的信息或者哲學書籍,會產生一種無意義感,對生活失去信心等。當青少年無法尋找到正確的發洩自身壓力和情緒的途徑,就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偏差行為也叫偏離行為、異常行為或者越軌行為,指的是違反社會期望和規範的行為。青少年偏差行為則主要指在青春期出現的偏離或者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01 家庭因素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著不一樣的規則和行為規範,在不同家庭文化(亦稱家風)成長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發展。青少年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家庭環境深深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
家庭結構的變化是青少年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孩子可能會因為長期缺少關愛而產生自卑的心理,缺乏安全感。上海市寶山區團委針對轄區內行為偏差青少年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為了彌補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空缺,青少年通常會選擇做一些能夠博得關注的行為,並且出現反抗、逆反心理。
家庭氛圍較為和諧的青少年會按照父母以及社會的期望成長,當家庭關係不和諧時,處在這種環境中的父母,通常對孩子的關照就可能會出現極端的教育方式,可能一方較為疏忽,另一方過度地將自己身上的遺憾強加在青少年身上,不論是哪一種都是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起點,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線,是青少年成長的根本環境,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
02 學校因素
學校是青少年從家庭到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學校承擔起了傳道授業的責任,孩子的學業和思想行為,都是學校需要教導到位的地方,因此學校中的不良因素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較差,因此很多情況下是需要學校規章制度約束的,而有些學校的規章制度較為鬆散,青少年獵奇以及逆反的心理促使他們去做一些他們覺得很酷的行為,卻缺少老師和學校的制約。
一些一心只注重孩子學業的學校,缺乏對孩子個性發展以培養。每天繁重的課業壓垮學生,學校不斷灌輸著讀書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對青少年道德素養的關注和成長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有些較有獨立意識的青少年,在長期壓抑下也會開始反抗,又因為沒有人引導他們,漸漸做出一些越軌的行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03 社會因素
受到當今社會中各種不良的風氣、文化環境和地域環境的影響,加上當今社會處在轉型期,在社會經濟信息和傳統觀念的碰撞以及媒體超快的傳輸速度下,青少年的三觀沒有完全建立起,對於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缺乏價值判斷的依據,陷入一個迷茫的狀態,無所適從。在這期間,因為三觀,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的衝突對抗,青少年開始會產生某些行為偏差。
04 個人原因
由於自我意識的增強,青少年不斷追求獨立的人格,他們獵奇心理增強,開始追求行為舉止上的標新立異,對主流的思想行為文化不認可,加上對新事物的接納越來越多,都是青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因素.
01 學校方面
學校教師應與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特別關注一些單親,重組、留守家庭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可能會因為家庭忙碌缺少關愛,因此學校要對其品行、課業以及生涯規劃方面加以引導,以免青少年誤入歧途。
首先學校與青少年溝通時應做到尊重與傾聽,保持平等的態度,真誠以對,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青少年的困擾所在。其次對青少年的說法,價值觀都要保持一種理解和接納,讓其充分表達自己的內心,才能做到真正的了解。最後要懂得換位思考,有理有據,循循漸進,讓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引導他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為。
02 家庭方面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加強溝通,培養良好的家庭關係,可以多帶孩子去做一些親子活動,加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和親近感,當青少年產生依賴感之後,就會在做決定的時候考慮別人的感受與意見,進而控制自己的偏差行為。父母還應該對孩子交友方面有所引導和關注,以防孩子受到不好的團體影響而產生偏差行為。
03 社會方面
可以合理利用大眾媒介,引導青少年獲得健康大眾信息,協助青少年建立堅強的自制力,建立社會共同價值觀和社會規範,形成一套規範的價值體系。
社區可以開展活動,鼓勵青少年共同參與,讓其在群體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價值感。
04 其他方面
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其形成積極、健康的「群體意識」。青少年很大程度上的偏差行為,是因為不健康的「亞群體思想」所導致的,尤其是群體成員的從眾意識,往往在主流的不健康群體思想的薰陶下使群體成員慢慢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逐漸喪失是非觀念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青少年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希望,我們要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讓青少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