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樂老師的科普視頻,我看了不少,前年有一陣子,我是一集不落地追著看。面對一塊黑板,手捏一支粉筆,如同在中學課堂,他就能把高深的科學道理講明白。
李永樂做科普視頻,估計比他教學還要耗神費力不少。其實說他做科普視頻,意在強調他的視頻主要特色是科普,實際上,除開科普,還有經濟、歷史、軍事,甚至還有樂理知識。事前要圍繞各個講題廣泛搜集材料,找切入點。為增強視頻的趣味性,還要填塞些無傷大雅的花絮進去,理清邏輯順序,反覆加工提煉,最後再把十幾分鐘的內容,全都記進腦子裡,他才能對著鏡頭,用淺顯易懂的教學語言,從容地呈現給觀眾。
不同門類的知識,跨度如此之大,不知李永樂的背後,有沒有製作團隊給予支撐,很難想像這都靠他一個人來完成。
我一直在義務地給李永樂的科普視頻做宣傳員,向身邊年輕的朋友,或是家有適齡兒童的同事推薦。限於我理工科的基礎知識嚴重欠缺,有些視頻我是聽得如在五裡霧中,但興趣絲毫不減。
凡事總有膩味的時候,時序轉到今年,李永樂的視頻我差不多一集都沒看。成年人的腦子裡,已經裝不下太多生活以外的東西了,強摁進去,也會像沙漏一樣,看似很滿,轉眼間就流得一粒不剩。錯過青年時代的黃金學習時間,就再也補不回來啦。半路上培養起來的興趣,也一定在半路上丟失掉。
而批評李永樂的視頻,我倒是隨意看了幾段。國內一所著名高校的博士,也用同樣的方式,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批評的火力,全都集中在李永樂的知識漏洞和錯誤上。這就像一二十年前,眾多學者批評大散文開創者餘秋雨文章裡的「硬傷」。以我的水平,肯定做不了這場「科學官司」的仲裁,給出誰是誰非的判斷。但揆情度理,那位博士一定是再三掂量過自己抓在手上的李永樂的知識「軟肋」,十分可靠,才敢出視頻批評指正,不然,他也擔心有其他理工科大神跳出來反擊。
看熱鬧不嫌事大,我一直關注李永樂自身對這件事的態度,結果至今未見到他有出手,我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不回應,也可能說明李永樂認可那位博士對自己的批評。但又不能否認博士有蹭熱度的嫌疑。你才多少粉絲,我多少粉絲,我接受你的批評,但沒必要抬高你的社會聲望;
二、不值得一駁。在那些還沒有定論的科學領域,本來就存在盲人摸象的可能,不同的說法都不算錯。懂得的人,不用辯解。不懂的人,辯解也沒用。就讓時間去解決吧;
三、感受到火藥味,你不就衝著要滅我來的麼。我是在傳授知識,又不是搞娛樂節目,沒必要接茬,你一個人唱獨角戲好了;
四、不能開這個頭,惹不起躲得起,否則會招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消耗大量的精力體力,影響到繼續做視頻,得不償失。
從實際效果看,李永樂不予回應是正確的,至少他的視頻熱度,在網絡上一直是只增不減,口碑也相當好。製作科普視頻,是李永樂的事,如何接受視頻,是世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