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改變一個人認知層次的最好方法

2020-12-25 清非

說到讀書,就不得不提愛閱讀的德國人。在德國,讀書是一種國民文化。無論是在車站,路邊的咖啡館,還是公園的草坪上,隨處都能見到正在讀書的人。

作為一種文化地標,德國的書店、報亭或者借書亭也是隨處可見。數據顯示,德國還是書店全世界人均密度最高的國家。

關於德國人愛讀書,我有深切的體會。幾年前,我與一位在本地工作的德國友人聊天。這位友人的見識之豐富,讓人嘆為觀止。他不僅涉獵廣泛,甚至還專門研究過老子的《道德經》。

我問他一年讀多少本書,他很平淡地說,大概是五百本左右。說實話,在聽到他說出這個數字之後,我十分赧然。

借書亭

我原本以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外,每年保持百餘本左右的閱讀量已經算是難得。然而,在同樣忙碌的情況下,有人卻輕鬆地讀了更多的書。這一番對比,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淺薄。正是因為自己站在低處,才容易自我滿足,看不到更高處的廣闊深遠。

一個人讀書的多少,決定了他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認知程度,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只讀了一百本書的人,與讀了成千上萬本書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對人生和幸福感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那麼,如何讀書才能提升見識,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呢?茂木健一郎的這本《如何用讀書改造大腦》,恰好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茂木健一郎

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是腦科學應用的第一人。他擅長將嚴肅高深的腦科學知識變成生活化的體驗,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指導人們善用大腦,深受人們的歡迎。

在這本《如何用讀書改造大腦》中,茂木健一郎同樣用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向我們道出了如何用讀書鍛鍊大腦,具體要讀什麼樣的書,以及如何科學讀書的方法。

茂木健一郎本人的閱讀經歷十分豐富,而他最終決定了自己的終身事業,也是因為遇到了他自己的人生之書。作為閱讀的深度受益者,茂木健一郎將自己的讀書經驗毫不保留地分享了出來。

如果你希望通過讀書提升見識,豐富自我,那麼這本書就不容錯過了。

一、讀書要有點負荷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單純的小孩子。當我們做了一件事而感到高興時,大腦就會想要再體驗一次。比如,吃到某種好吃的食物,下一次還想再吃一次。

大腦的成長模式,是以「快樂」為基礎的。我們只要利用好它的這種單純性,讓它覺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自然就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要注意區分兩種不同的「快樂」,一種是偷懶的快樂,一種是挑戰的快樂。

瀏覽網上的資訊文章或輕鬆無需動腦的閱讀,在茂木健一郎看來就像是休閒逛街,是一種偷懶的快樂。人們只是在知識和信息的表面漂流,大腦得不到鍛鍊,精神上也很難成長。

而認真閱讀一本好書,就像進入健身房鍛鍊,雖然很辛苦,但是一旦完成自己原來以為辦不到的挑戰,讀書就會變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比如,原本用一天才能讀完的書在三個小時內集中讀完,就會讓人體驗到挑戰成功的快樂。如此不斷地重複這一過程,讀書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讀書需要有一點負荷,太過輕鬆就會讓大腦鬆懈,從而得不到鍛鍊。我們只有像鍛鍊肌肉一樣鍛鍊大腦,才能把書越讀越薄,越讀越深。

茂木健一郎建議在選擇書籍時,既不要過於淺顯,也不要過於艱深,最好是閱讀時有一定難度,但是讀完能讓自己感到開心的書籍。

二、讀點「有危險」的書

林語堂曾說,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像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只限於和幾個朋友接觸,只看到他生活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無法逃脫這個監獄。

更進一步說,一個人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也是一座認知牢獄,讓人只能停留在狹隘的認知層面上。而要打破這座認知牢獄,茂木健一郎建議,不妨讀一些有「危險性」的書籍。

這類書籍可能會顛覆你的既有認知,衝擊你的三觀,給你帶來精神上的動搖。

例如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這本書籍描述的極權政治,不僅剝奪人的自由,還控制人的思想。無處不在的恐怖監視和身心壓抑,讓人心有戚戚的同時,也難免深刻的反思。

再比如《異類》這本書。當我們被的成功學雞湯灌輸「努力就會成功」時,《異類》告訴我們,即使智商超過愛因斯坦,沒有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機遇加持,你可能只能做一個平凡人。

讀有「危險性」的書籍,可以了解與自己以往完全不同的想法,精神上的衝擊也可以轉變成思考的契機。在平衡與融合新舊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認知也會走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大腦適合「雜食」

日本有一位叫做木村秋則的農民,他耗時八年,在世界上首先培育出了無需農藥、天然有機的蘋果。

這八年時間裡,他最初只關注如何讓樹枝看起來旺盛、避免蟲害等問題,但嘗試了各種方法之後,蘋果樹依然沒有結出果實。

後來,他又從土壤著手,還原野生植被,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土壤質量好起來之後,果樹就健康的結果了。

讀書也是一樣的。大量的讀書可以讓知識像腐葉一般在頭腦中發酵,從而形成優質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結出智慧與見識的果實。

梁啓超曾擔心梁思成所學太專,把生活過得單調乏味,就專門寫信叮囑他,學問範圍要涉獵廣泛一些,尤其要多看文學和文藝科學類的書籍。

雖然術業專攻也非常重要,但是不挑剔的「雜食」,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可以讓我們思維更加開闊,在面對同一問題時有多方面視角的解讀。

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裡,茂木健一郎精心挑選了十部書籍,涉及人性、思維、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非常值得借鑑。

另外,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茂木健一郎也提出了不少有趣的觀點,比如,所謂學習就是閱讀、把書籍當成一件時尚單品來搭配服裝、同時閱讀多本書等等,讓人備受啟發。

更難得的是,讀這一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座認知「叢林」。茂木健一郎在分享讀書經驗時提到的六十多本書籍,就像散落各處的明珠,把它們列入你的閱讀清單,相信會讓你受益無窮。

如茂木健一郎所言,讀書是一件單純的酷事。無論讀書方法有多少,樂趣都是最好的誘餌。想要用讀書提升見識,其實沒有那麼難。找一本能引起自己共鳴的書籍,從頭至尾認真地讀一遍。重複這個過程,如推倒多米諾骨牌,閱讀量不斷累積的同時,思維認知自然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

-END-

相關焦點

  • 認知能力決定一個人的層次與水平
    像這種粗糙的將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思維模式,是一種低層次的認知。 不同層次的人,很難相互理解,更不可能成為朋友或者戀人。 讀書的時候,有個男生對我頗有好感,但我一直毫無所知,因為對方沒做過任何表示。 唯有激情與挑戰才能讓一個人感知生命的鮮活。 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愛情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它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統一模板。
  • 認知的六個層次,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一個人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他所採取的措施,方法不同,結果也會大相逕庭。下面用六級認知加以說明。2-THE SECOND-初級認知者畫像:改變結果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個點思維結構:結果思維初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心態有所改善
  • 認知越高的人,層次越高
    認知水平的差異讓我們沒能友好相處,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一個成熟的人不會以一點否定一個人,因為撇去缺點,小佳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卻以自己認為的缺點否定了她。可小佳並沒有因為我們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觀點,她還是保持著自身的標準,現在看來這大概是多年以後漸漸與我們拉開差距的原因。
  • 認知層次越低,人就越固執
    說到底,還是多數老人家受過的教育、所接觸的資訊有限,造成了他們的認知有限。不光是老年人,身邊還有一些年輕人也很固執,比如叛逆期的青少年,這類年輕人往往也是缺乏見識,經歷太少,認知層次還處於較低水平。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 認知的三個層次
    而進化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認知的能力和層次。簡單來講,幸福感的提升來自兩個方面: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錢多、知識多,大概率是幸福的了。當然,前提條件是健康。   我認為認知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叫做知識與技能。是相對基礎的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認知就像是蓋大樓的時候給大樓澆築的基礎。
  •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著這個人的層次和結局,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格局
    我們評價一個人很成功,喜歡用到一個詞,格局,好多人肯定很疑問,格局到底是個啥東西?百度百科給出的解答: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範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格局,註定了你的層次和結局!
  •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之間,最大的成本是溝通成本
    1、不同認知層次人之間的關係,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溝通成本。2、有些話,只該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認知層次不同的人,連交流都有困難。你終會明白,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少說話,做好自己。10、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事情很簡單,表達很清晰,可這種簡單清晰,都是在自我認知的水平上所做的理解。這種理解和對方期望的,可能就存在著差距。
  •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一生的福氣也越多
    歸根結底,這些毛病都是因為一個人的認知層面偏低而造成的!一個人越是表現地固執自負,越是表明其認知水平越低!認知低的人,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1、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越是固執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說了一番超出大家認知的話,讓人印象深刻:「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
  • 認知的四個層次,對應成就的大小,看看你在哪個層次?
    人他的成就大小與自己認知的層次和維度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認知的維度很低的話,他思考問題只是在狹隘的層面,所以很難在事業上和人生上獲得實質性的突破,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層次和下面4個層次的認知是相匹配的,知道了自己的認知,在哪個層次上你就知道,你未來的事業能夠做到什麼樣子了,所以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你在哪個層次,如果層次過低的話,必須通過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見識
  • 人的認知層次,決定看到的世界
    每個人的認知,源於自身的知識結構層次、生活閱歷和修養,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認知度越高,對世界的把握就越到位,看世界的切入點也就越準確,對自我人生的定位則就會越理性,為人處世則會更磊落,更坦然,更低調,讓人更舒服。
  • 你對世界的認知層次越深,世界給你帶來的痛苦就越少
    帶著這些消極的認知層面,他覺得自己活著沒人愛,不如死了好,於是不配合治療,精神崩潰才是他年少喪命的真正原因。因為,一個人對世界認知的層次,將直接決定其存在的狀態。如果他聽進陳阿姨話:雖然沒在父母身邊長大,但有姑姑疼愛,也是一種幸福。
  • 《認知升維》讀書心得
    2、在線教育、營銷相關方法論。3、讀書心得和課程學習心得。希望我的文章對你能有幫助。如果大家有想交流的地方,歡迎加我微信(chuqianqiu01)。讓我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下面正式開始寫讀書心得。首先介紹下《認知升維》的作者。「人神共奮」,人稱剛哥,是公眾號「人神共奮」的作者。
  • 最好的讀書方法
    所謂的大學教育,其實就是讀書——閱讀那些被大多數學者公認為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科學文化水平的好書。在圖書館裡,數以百計的親愛的朋友圍繞在我們周圍,只是他們被那些皮革的盒子以及紙張中的「巫士」所囚禁。而那些思想家們是知道我們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等待我們兩百年、一千年甚至是兩千年了,他們渴望與我們溝通,向我們表露心聲。
  • 讀書的「四個層次」
    竊以為,但凡做大學問者,皆離不開學習;但凡學習者,無一不從讀書始。故「小學利養性,飽學成大器」。鑑此,讀書也可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男兒須讀五車書」。此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柏學士茅屋》:「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學富五車」即由此而來。在這裡,「富」不是一個物質的、經濟的概念,而是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通過讀書,做到飽學。
  • 最好的讀書方法:沒有方法
    讀書是一個人的事嗎? 讀書是兩個人的事,再誇張一點,讀書是三個人的事。 大多數人會想到,讀書擺明了是一個人在讀,你在這兒誇下海口說是三個人的事,這不是忽悠讀者嗎?我的這種想法並非忽悠,只是一種閒暇時刻得來的「過時的思考」。
  • 讀書是怎樣改變一個人的?來聽聽餘秋雨、陳丹青等名家們怎麼說
    讀書是來自心靈的對話,對於對於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思維方式都有著很大的啟發。那麼讀書是怎麼改變一個人的呢?不妨來聽聽這些古今中外名家們怎麼說。這也得賴於蘇轍平時讀書的積累,蘇轍非常喜歡讀書,對於讀書他有詩云: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自許平生初不錯,人言畢竟兩皆空。有些時候雖然讀的書大都沒有記住,但是會具有潛在的影響。
  • 讀書的6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也許,他們中有些人在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讀書改變了命運,意識到讀書還是有好處的,但認為他們自己再讀書已來不及,也沒什麼用。即使他們拿起一本書打算讀,但是怎麼也讀不進去,他們寧願做家務、體力勞動也不願意讀書。於是,他們把讀書的念想寄託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讀書來改變貧困的命運。
  • 讓一個人快速成長改變的,不是讀書和旅行,而是要這樣做
    那麼,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是什麼呢?其實並不是讀萬卷書,也不是行萬裡路。整天埋頭讀書,說真的大部分讀了就忘,全世界跑來跑去,也不見得就能看懂這個世界。因為讀書,旅行等往往只能獲得線性成長,而在做事中的小不快跑,快速迭代,往往能獲得指數級成長。為什麼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能讓一個人獲得指數級的成長呢?
  • 《認知覺醒》:改變認知,行動起來,過上你想要的生活
    雖然方法說得很簡單,可是你還是沒有想清楚。在想不清楚的時候,是不是就不必行動?在《認知覺醒》一書中,周嶺給我們分享了一個顛覆我們認知的方法,即想不清楚的時候,可以按照過來人成功的方法,先不計得失地行動起來。比如,在《認知覺醒》書中,周嶺分享了他堅持讀書的好處。
  • 一個人的固執裡,藏著低水平的認知
    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認知能力。當發現這種問題時,同事的第一反應甚至是唯一的反應就是設備故障,任你怎麼拿證據去給他看,他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其他的看法。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