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有一期,宋家三胞胎正在和爸爸吃飯,突然他們指著爸爸的身後說:"爸爸那個人在看什麼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
爸爸宋一國本能轉身去看後面,但是除了牆上的一幅畫之外什麼都沒看到,這可讓爸爸嚇得不輕。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那副畫,其實就會發現孩子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這幅畫中,有一個女人正在餐桌前用餐,一輛汽車突然破牆而入,眼看著就要撞上這個正在用餐的女人,所以孩子才會假想出這幅場景。
生活中會有一些孩子總是在某一時間段喜歡和空氣說話,或者是和自己喜歡的玩具做朋友。
看著他們對著一個不具生命力的物品說話時,不少家長都會有些擔心,甚至會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父母別大驚小怪,其實這些只是孩子的"假想朋友",是一種非常自然而又正常的現象。
"假想朋友"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Svendsen提出的,指的就是"別人看不見,完全是由兒童自己想像出來的並認為真實存在的夥伴"。
雖然這個概念源於國外,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相關學者也加入了研究假想朋友研究的大軍中。
在數據顯示,在43%的學齡前兒童裡有過假想朋友的現象而在國外,這個比例從最初的8%直接上升到65%。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更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他們入學後,假想朋友的比例會出現下降趨勢。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說過:"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記憶處理。"
1、自我意識的形成
孩子在兩歲左右會發出自我意識,這時他們對待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對家長言聽計從。
但是家長卻已經習慣了控制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去做。
這必然會使得兩者之間產生矛盾,但是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決定了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所以往往會受限於父母。
但是孩子內心卻渴望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他們會假想出場景和朋友,在那裡他們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假想的朋友會聽孩子的話,滿足孩子的需求。
2、缺少兒時的玩伴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更加淡薄了,甚至很多人連對面的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不要說能夠在一起談天說地。
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想要交到朋友自然很難。
而且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忙碌,業餘時間都被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所佔據。
即便是有一點空閒,也會抓緊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根本沒有想過要和其他小夥伴一起交流,寧願一天到晚窩在家,也不願在太陽下奔跑。
3、孩子感到孤獨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情感需求也會越來越多,但很多時候家長還是像以前一樣,認為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情緒。
甚至片面的認為現在的孩子足夠幸福,所以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孤獨感。
但其實孩子真的會有很多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如果長期被父母忽略,那麼必然會讓孩子的情緒出現落差,心裡產生陰影。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發洩內心的情緒,所以只能想像出一個朋友,聽他們說話,陪他們聊天。
1、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孩子的假想朋友大多來自於他們的生活,比如在繪本裡看到的人物,或者是在動畫片中喜歡的卡通形象。
他們會把這些虛擬的形象整合在一起,只要自己需要的時候。這些假想的朋友就會出現,而孩子會設計出很多和他們在一起的好玩情節,讓自己的想像力自由飛翔。
2、緩解孤獨,發洩情緒
孩子的內心都渴望結交很多朋友,他們想要出去玩,想要和小夥伴接觸,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願望。
這時他們每天待在家裡就會覺得非常無聊,從而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假想的朋友能夠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精彩,讓他們更快樂。
1、認識並且接納
育兒教父皮亞傑認為7歲之前是孩子的一個特別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電子產品、布娃娃等都是有生命。
所以孩子把他們當成朋友,自然再正常不過,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且最大程度的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上綱上線,更不要刻意的去制止孩子結交假想朋友,儘量的融入其中,和孩子一起玩,能夠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2、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和空氣和娃娃說話,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假想朋友,是因為他們在平時缺少朋友,缺少關愛,所以才會感到孤獨,才會把這些虛擬的東西想像成自己的朋友。
這其實和大人沉迷於遊戲之中是一樣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的事情,便會在虛擬世界中的滿足。
所以父母應該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這樣孩子的精神需求才能被關注,才能被滿足,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3、發現假想朋友的積極作用
假想朋友對孩子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通過和小朋友的相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他們也能夠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從而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得以提升。
當孩子在假想朋友身上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和社交需求時,他們的心情便會豁然開朗。
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陽光,自然也就更善於而且更勇於表達自己,讓孩子活出最真實的自我,變得更輕鬆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