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對空氣說話?父母別大驚小怪,認識一下娃的「假想朋友」

2020-08-30 咘咘Bo同萌會

在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中有一期,宋家三胞胎正在和爸爸吃飯,突然他們指著爸爸的身後說:"爸爸那個人在看什麼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

爸爸宋一國本能轉身去看後面,但是除了牆上的一幅畫之外什麼都沒看到,這可讓爸爸嚇得不輕。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那副畫,其實就會發現孩子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這幅畫中,有一個女人正在餐桌前用餐,一輛汽車突然破牆而入,眼看著就要撞上這個正在用餐的女人,所以孩子才會假想出這幅場景。

生活中會有一些孩子總是在某一時間段喜歡和空氣說話,或者是和自己喜歡的玩具做朋友。

看著他們對著一個不具生命力的物品說話時,不少家長都會有些擔心,甚至會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父母別大驚小怪,其實這些只是孩子的"假想朋友",是一種非常自然而又正常的現象。

什麼是假想朋友?

"假想朋友"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Svendsen提出的,指的就是"別人看不見,完全是由兒童自己想像出來的並認為真實存在的夥伴"。

雖然這個概念源於國外,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相關學者也加入了研究假想朋友研究的大軍中。

在數據顯示,在43%的學齡前兒童裡有過假想朋友的現象而在國外,這個比例從最初的8%直接上升到65%。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更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他們入學後,假想朋友的比例會出現下降趨勢。

為什麼孩子會有假想朋友?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說過:"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記憶處理。"

1、自我意識的形成

孩子在兩歲左右會發出自我意識,這時他們對待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對家長言聽計從。

但是家長卻已經習慣了控制孩子,他們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去做。

這必然會使得兩者之間產生矛盾,但是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決定了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所以往往會受限於父母。

但是孩子內心卻渴望有自己的世界,所以他們會假想出場景和朋友,在那裡他們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假想的朋友會聽孩子的話,滿足孩子的需求。

2、缺少兒時的玩伴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可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更加淡薄了,甚至很多人連對面的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不要說能夠在一起談天說地。

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想要交到朋友自然很難。

而且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忙碌,業餘時間都被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所佔據。

即便是有一點空閒,也會抓緊時間看電視,玩手機,根本沒有想過要和其他小夥伴一起交流,寧願一天到晚窩在家,也不願在太陽下奔跑。

3、孩子感到孤獨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情感需求也會越來越多,但很多時候家長還是像以前一樣,認為只要給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情緒。

甚至片面的認為現在的孩子足夠幸福,所以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孤獨感。

但其實孩子真的會有很多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如果長期被父母忽略,那麼必然會讓孩子的情緒出現落差,心裡產生陰影。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發洩內心的情緒,所以只能想像出一個朋友,聽他們說話,陪他們聊天。

假想朋友對孩子的好處

1、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孩子的假想朋友大多來自於他們的生活,比如在繪本裡看到的人物,或者是在動畫片中喜歡的卡通形象。

他們會把這些虛擬的形象整合在一起,只要自己需要的時候。這些假想的朋友就會出現,而孩子會設計出很多和他們在一起的好玩情節,讓自己的想像力自由飛翔。

2、緩解孤獨,發洩情緒

孩子的內心都渴望結交很多朋友,他們想要出去玩,想要和小夥伴接觸,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願望。

這時他們每天待在家裡就會覺得非常無聊,從而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假想的朋友能夠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精彩,讓他們更快樂。

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1、認識並且接納

育兒教父皮亞傑認為7歲之前是孩子的一個特別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電子產品、布娃娃等都是有生命。

所以孩子把他們當成朋友,自然再正常不過,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並且最大程度的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上綱上線,更不要刻意的去制止孩子結交假想朋友,儘量的融入其中,和孩子一起玩,能夠讓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2、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和空氣和娃娃說話,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假想朋友,是因為他們在平時缺少朋友,缺少關愛,所以才會感到孤獨,才會把這些虛擬的東西想像成自己的朋友。

這其實和大人沉迷於遊戲之中是一樣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的事情,便會在虛擬世界中的滿足。

所以父母應該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這樣孩子的精神需求才能被關注,才能被滿足,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3、發現假想朋友的積極作用

假想朋友對孩子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通過和小朋友的相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所提高,而且他們也能夠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從而讓自己的社交能力得以提升。

當孩子在假想朋友身上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和社交需求時,他們的心情便會豁然開朗。

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陽光,自然也就更善於而且更勇於表達自己,讓孩子活出最真實的自我,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對空氣說話?家長別大驚小怪,了解一下娃的「假想夥伴」
    家長了解一下娃的「假想夥伴」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總是喜歡在某一時間段對著空氣說話,或者是跟自己房間裡的玩具以及其他物品說話,很多家長看見孩子這樣的行為,不免會有些擔心,其實家長不用大驚小怪,這些都是孩子的「假想夥伴」,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假象夥伴呢?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這是「假想朋友」在作怪,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要麼就是對著空氣各種說話,甚至還帶著動作呢,完全就是媽媽看不懂的狀態。連續三四次之後,媽媽有點擔心,害怕悅悅的身體出現異常,所以就趕緊帶她去了醫院。但醫生各種檢查做完之後,表示孩子特別健康,一番折騰下來,悅悅媽也覺得自己可能小題大做了。後來在跟朋友溝通時,得知他們家孩子也曾有個階段是這樣的「神奇」。
  • 孩子經常對著玩具說話?假想朋友:孩子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都發現了,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他們會開始突然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對著空氣說話,對著自己的玩具說話。寶媽小七就非常不解,有的時候自己在廚房做飯,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耍,玩著玩著就自己笑起來了。不僅如此,孩子還會給玩具們取名字,然後自言自語地給「夥伴們」安排事情。整個過程孩子不僅陶醉,還非常的得意,看起來很享受這種樂趣。孩子的假想朋友出現,往往代表著其心智的發展,家長們別害怕孩子的奇怪行為,正確引導有妙招。
  • 孩子總和玩具說話?這是出現「假想朋友」了,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觀察了孩子一段時間,發現她經常跟娃娃空氣對話,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吃飯還要給娃娃餵飯吃,要是娃娃不小心被碰到掉地上,還會很難過的大哭,說這是她最好的朋友!……有時候去上學還會對著空氣說:小白,我去上學啦,拜拜!」。
  • 孩子對著空氣說話,是分不清現實和虛假嗎?你不知道的假想朋友
    指出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想出一個或幾個小夥伴,他們會和這些小夥伴說話、玩耍,甚至還要求父母像接納真人朋友那樣接納他們。這種由孩子想像出來的夥伴就是所謂的「假想夥伴」。孩子為什麼會有假想夥伴孩子的自言自語,看似一個人對著空氣說話,實則是孩子自己創造出來的假想夥伴,那麼孩子為什麼要憑空創造出這麼一個人呢?
  • 孩子看不到的朋友究竟是誰?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你家的小寶寶有沒有喜歡對著空氣說話?或者老是說房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在陪著他玩?不了解事實的家長真的會覺得有點驚悚,或者懷疑自己孩子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有些家長甚至不和孩子玩,抱著個手機自娛自樂,忽略孩子的玩耍請求。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意,缺乏安全感,就會自己創造個假想朋友來安慰和陪伴自己。3.
  • 艾兒寶貝:孩子有了假想朋友是好是壞?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呢?
    你家的小寶寶有沒有喜歡對著空氣說話?或者老是說房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在陪著他玩?不了解事實的家長真的會覺得有點驚悚,或者懷疑自己孩子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各位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用擔心,其實寶寶是在和他的「朋友」聊天。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父母別慌張,這是孩子的「假想朋友」在作怪
    圖文/蓓蓓編輯/蓓蓓不少年輕父母發現小孩成長到一定年齡開始不太願意和身邊人說話,外出時總是會對著鏡子或空無一人的場所自說自話,手舞足蹈;回到家,更是喜歡自己待在房間裡大聲喊話,自言自語,高聲唱歌。父母因孩子的反常舉動而慌張,擔心是孩子心理異常的狀況,但這其實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過渡階段,這是孩子的&34;在作怪。
  • 為什麼孩子會有假想夥伴?離不開這3點原因,家長不用太擔心
    各位寶媽、奶爸,如果你們家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千萬別驚慌、別奇怪,先反思下自己吧!,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對世界認識不充分,會下意識地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當成自己的朋友。可以跟媽媽分享一下嗎?,譬如《小白找朋友》、《我的秘密朋友阿德》等,通過繪本的內容加深孩子對假想夥伴的認識。
  • 孩子一直和空氣說話,嚇得爸媽找醫生,診斷結果竟是……
    5歲兒子常常對著空氣嘟囔,朋友問他在和誰說話。奶叔朋友越想越擔心,趕緊請假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那是孩子「假想夥伴」,也就是孩子幻想出一個「朋友」。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會想像出一個朋友,和它說說傷心事。雖然假想夥伴不能提供真實幫助,但是依然起到安慰作用。
  • 為什麼小孩子會有假想的朋友?
    「女孩更喜歡和假想的朋友一起玩,男孩更喜歡角色扮演——比如超級英雄之類的,」戴維斯博士說,「這可能是因為父母更有可能鼓勵女孩和她們想像中的朋友一起玩耍。」 然而,其他專家並不同意。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的心理學導師卡倫·梅傑斯博士說:「我從研究中了解到,擁有假想朋友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同質的群體。
  • 孩子有大人「看不到的朋友」?心理學家:並非迷信,有科學依據
    其實不然,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正常現象,這是他們的假想夥伴。孩子有「看不見的朋友」是正常現象?父母別奇怪,背後原因很辛酸前些天,媽媽給奇奇買了一個木偶熊後,奇奇就變得特別奇怪,他總是抱著木偶熊蜷縮在牆角裡自言自語,好似在跟別人說話的樣子。
  • 育兒丨這麼多學齡前兒童竟然都有「假想夥伴」!
    孩子感受不到父愛和母愛,缺乏安全感,他們就會孤獨、空虛、寂寞,覺得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生活無趣。於是,他們就會創造出一個假想夥伴,自己跟自己玩。各位寶媽、奶爸,如果你們家的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千萬別驚慌、別奇怪,先反思下自己吧!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對待娃的語言發展,父母應該做一個"話癆"
    有過帶孩子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孩子進入到某一個年齡階段的時候,他們喜歡自言自語,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對著自己的玩具自言自語,和它們說話,或者是給玩具起名等等。不少父母都納悶,為什麼孩子要和玩具說話呢?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對待娃的語言發展,父母應該做一個「話癆」
    有過帶孩子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孩子進入到某一個年齡階段的時候,他們喜歡自言自語,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對著自己的玩具自言自語,和它們說話,或者是給玩具起名等等。不少父母都納悶,為什麼孩子要和玩具說話呢?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
  • 60%以上的孩子存在假想夥伴,你家孩子也有嗎?
    亮亮的父母比較謹慎,疫情期間,把亮亮牢牢關在家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不,直到近兩周,才刑滿釋放。 據亮亮姥姥的描述,這孩子,必須得放出來了透透風了,要不就給關傻啦: 玩玩具的時候,明明看到亮亮一個人在玩,他卻對著旁邊的空氣自言自語。問他在和誰說話呢? 亮亮答:「和我的好朋友啊,奧特曼!」
  • 孩子把玩具熊當朋友,父母別急著糾正,尊重孩子「幻想中的朋友」
    於是,閨蜜就帶著孩子去找了自己認識的一個育兒專家,這才明白這只是孩子在正常地在交一個朋友而已,才放下心讓孩子和玩具熊在一起玩。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都會有一個或者多個「幻想中的朋友」。雖然這個「朋友」是孩子自己幻想出來的,但是孩子通過與其玩耍、說話,語言能力會得到更好的鍛鍊,也作為孩子真正與人交往之前的一種演練,其實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大好時機。
  • 育兒電影《瑪莎與熊》: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孩子成長
    熊就像是瑪莎的"假想夥伴",無論是調皮搗蛋後的認錯,還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搞怪動作,瑪莎心中都有一隻熊來陪伴她。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會有"假想夥伴",這個夥伴可能會陪伴孩子說話,或者和孩子一起調皮搗蛋。如果孩子經常對家裡的娃娃說話,或者做了壞事不肯承認,非說是"小夥伴"做的,那麼家長就應該注意到孩子的此類行為。看完《瑪莎和熊》,帶給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熊在瑪莎的生活中擔任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它像父親一樣照顧引導瑪莎,也如媽媽一般溫暖包容瑪莎。對於孩子的"假想夥伴",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因為尊重孩子的"假想夥伴"有利於孩子成長。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媽媽從剛開始覺得孩子的行為新鮮到後來越來越擔心,孩子都不跟別人玩,老是對著玩具自言自語,是不是思維發展有什麼問題。根據心理醫生的檢查,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其實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之前新聞上曾有一位爺爺,因為孫子特別喜歡三國類的遊戲,因此他把市面上能找到的相關的遊戲都搜集過來,孩子玩的過程中還會去留心其歷史背景,因為小時候玩遊戲的關係,孩子上小學時就能將三國歷史如數家珍。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文丨小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總是喜歡自言自語。而且有的孩子更是會和父母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結果父母看的時候卻總是看不到他朋友的身影。孩子對於生命的認識也是有一定的年齡要求的,在孩子三到四歲的時候,對於外界的認知是非常模糊的,他們對於生命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和理解,經常會把玩偶植物當成是有生命的物體。所以我們才經常會發現很多的孩子總喜歡將布娃娃當成是他最好的朋友,會和他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