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和玩具說話?這是出現「假想朋友」了,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2020-11-15 朗朗育兒課堂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有很多玩具,可能是模型也可能是毛絨玩具,這些東西在大人眼裡一點得不重要。而在孩子眼中,這些玩具不僅僅只是玩具那麼簡單,更像是玩伴,給它取名字,經常與它說話,遇到開心或難過的事情第一時間就會與玩具分享。

就有一位家長說過這個問題,說自己的寶寶最近有點「奇怪」,在家裡經常會聽見孩子和別人說話的聲音,還在擔心孩子是不是給陌生人開門了,後來看了才知道她是在對著玩具自言自語。

觀察了孩子一段時間,發現她經常跟娃娃空氣對話,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吃飯還要給娃娃餵飯吃,要是娃娃不小心被碰到掉地上,還會很難過的大哭,說這是她最好的朋友!……有時候去上學還會對著空氣說:小白,我去上學啦,拜拜!」。

女兒這些異常行為讓這位家長驚恐萬分,擔心孩子是不是精神出現了問題,還帶孩子到醫院做了個檢查,醫生與護士都說不用太過擔心,這是正常現象,這是孩子有了「假想朋友」,這位家長這才把提起的心放下。

通常孩子在2-5歲時,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朋友,這些朋友也可能是不存在,憑空想像出來的,這些朋友就是孩子的「假想朋友」,這其實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正常現象。

一、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假想朋友」?

1、孩子沒有玩伴

孩子天性比較愛玩鬧,經常會和其他同年齡段的孩子一起玩「過家家」這類的假想遊戲,可是有的孩子是獨生子女,身邊又缺少可以一起玩的孩子,就會自己創造條件虛構出一些「假想朋友」來一起做遊戲,一起生活。

2、自我意識發展

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後,就會有些「叛逆」,不希望父母支配自己的行為,但往往無法反抗。只能創造一個不存在的朋友來聽從自己的安排,一些家長無法滿足的需求孩子就會找「假想朋友」 幫忙。

3、父母的替代品

父母忙碌的生活常常會忽視孩子的需求,有些事情孩子沒有說家長也沒有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很難得到紓解。而假想朋友的作用就是當父母的替代品,當孩子生氣、高興、孤單時有地方可以傾訴。

孩子與「假想朋友」溝通的行為在2-3歲表現比較明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假想朋友也會慢慢不復存在,家長不必太過擔心,而且假想朋友的存在對孩子的成長也有所幫助。

二、「假想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幫助?

1、豐富孩子想像力

假想朋友能夠讓孩子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們會從中得到很多樂趣。假想朋友的存在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當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時,也會因此提高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看待問題更全面

「假想朋友」通常是沒有生命的,孩子與它溝通也是孩子一人分飾兩角,孩子不僅會用自己的口吻說話,還會站在「假想朋友」的角度回答問題,這樣換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的情商有所提高,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友好的人際交往。

3、可以填補孩子內心的缺失

很多父母以為種種原因無法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加上缺少玩伴導致內心裡感到孤單孤單,這時候"假想朋友"的存在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緊張不安與焦慮的情緒,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內心獲得平靜。

很多家長會擔心假想朋友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其實只要父母引導正確,假想朋友也會有很多價值。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的假想朋友發揮更大的價值呢?


三、孩子有「假想朋友」,家長該怎麼做?

1、接受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

家長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因為孩子的假想朋友其實就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很多父母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有這種「異常」行為,會在第一時間去制止,甚至責罵,其實這樣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不利的。

2、多花時間去陪伴孩子

假想朋友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也不能太過放任,如果家長一直不過問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一直沉浸在假想的世界當中,無法分清現實與想像。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去陪伴孩子,避免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出現一些負面影響。


3、利用假想朋友去引導孩子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方法正確可以讓孩子克服很多困難。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出現一些較負面的情緒,父母就可以用「假想朋友」進行一個正確引導,讓孩子的情緒有所緩解。

無論何時,家長都不應該一味地去批評責罵孩子,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家長應該去探究原因,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東西多需要慢慢積累慢慢改變,不可急於求成,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才是關鍵。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經常對著玩具說話?假想朋友:孩子心智發展的正常現象
    寶媽小七就非常不解,有的時候自己在廚房做飯,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耍,玩著玩著就自己笑起來了。不僅如此,孩子還會給玩具們取名字,然後自言自語地給「夥伴們」安排事情。整個過程孩子不僅陶醉,還非常的得意,看起來很享受這種樂趣。孩子的假想朋友出現,往往代表著其心智的發展,家長們別害怕孩子的奇怪行為,正確引導有妙招。
  • 為什麼孩子會有假想夥伴?離不開這3點原因,家長不用太擔心
    「看不見的朋友」,爸爸、媽媽得知這個消息後,就特別擔心,他們害怕孩子遇到「鬼」或「撞邪」了!而假想朋友的出現,會給予孩子內心的安慰,它會幫助孩子緩解內心的焦慮和恐懼,幫助他們內心獲得平靜,填補孩子內心缺失的關愛和安全感
  • 孩子總是對空氣說話?家長別大驚小怪,了解一下娃的「假想夥伴」
    文/小朵朵說育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往往都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舉止很奇怪,有的喜歡「手舞足蹈」,有的喜歡「自言自語」,這都是跟大人的狀態不一樣的,所以家長第一時間反應的是這孩子不會有什麼問題吧?但其實很多孩子都會這樣,這是自然有正常的現象。
  • 孩子看不到的朋友究竟是誰?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你家的小寶寶有沒有喜歡對著空氣說話?或者老是說房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在陪著他玩?不了解事實的家長真的會覺得有點驚悚,或者懷疑自己孩子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各位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用擔心,其實寶寶是在和他的「假想朋友」聊天。
  • 孩子喜歡對空氣說話?父母別大驚小怪,認識一下娃的「假想朋友」
    生活中會有一些孩子總是在某一時間段喜歡和空氣說話,或者是和自己喜歡的玩具做朋友。看著他們對著一個不具生命力的物品說話時,不少家長都會有些擔心,甚至會帶孩子看心理醫生。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更是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他們入學後,假想朋友的比例會出現下降趨勢。
  • 艾兒寶貝:孩子有了假想朋友是好是壞?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呢?
    你家的小寶寶有沒有喜歡對著空氣說話?或者老是說房間還有另一個小朋友在陪著他玩?不了解事實的家長真的會覺得有點驚悚,或者懷疑自己孩子是不是精神上出了什麼問題?各位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不用擔心,其實寶寶是在和他的「朋友」聊天。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這是「假想朋友」在作怪,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要麼就是對著空氣各種說話,甚至還帶著動作呢,完全就是媽媽看不懂的狀態。連續三四次之後,媽媽有點擔心,害怕悅悅的身體出現異常,所以就趕緊帶她去了醫院。但醫生各種檢查做完之後,表示孩子特別健康,一番折騰下來,悅悅媽也覺得自己可能小題大做了。後來在跟朋友溝通時,得知他們家孩子也曾有個階段是這樣的「神奇」。
  • 孩子對著空氣說話,是分不清現實和虛假嗎?你不知道的假想朋友
    指出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想出一個或幾個小夥伴,他們會和這些小夥伴說話、玩耍,甚至還要求父母像接納真人朋友那樣接納他們。這種由孩子想像出來的夥伴就是所謂的「假想夥伴」。2、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到比較多的不良情緒每當孩子出現一些強烈的情感體驗時,當受盡委屈,感到害怕和無助的時候,孩子就開始尋找和創造那個假想夥伴,並且會對這個假想夥伴產生特殊的情感依賴。
  • 孩子一直和空氣說話,嚇得爸媽找醫生,診斷結果竟是……
    5歲兒子常常對著空氣嘟囔,朋友問他在和誰說話。奶叔朋友越想越擔心,趕緊請假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那是孩子「假想夥伴」,也就是孩子幻想出一個「朋友」。另外隨著年齡增長,小傢伙社交和活動範圍會變大,假想夥伴也會跟著慢慢消失。所以,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用過分擔心。
  •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話,真的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
    >假想朋友很普遍,爸爸媽媽們不用擔心孩子因此分不清現實和虛幻。假想朋友很多奇妙的作用:讓孩子適應角色轉換有不少孩子在跟他的假想朋友說話時,經常會模仿大人的話,比如,夢娜你不可以玩具扔的到處都是,你要學會自己收拾了。
  • 孩子「看不見的朋友」嚇壞寶媽,幼兒園老師卻勸家長不必擔心
    最近一位寶媽發現自家3歲的孩子的行為有些怪異:總是喜歡一個人自言自語,而且說起話來十分的含糊,家長也聽不清孩子在說什麼,而一經詢問孩子給出的答案居然是:「在和一位家長看不到的朋友說話」這可讓這位寶媽嚇得不輕
  • 孩子總是自言自語?父母別慌張,這是孩子的「假想朋友」在作怪
    父母因孩子的反常舉動而慌張,擔心是孩子心理異常的狀況,但這其實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過渡階段,這是孩子的&34;在作怪。,腦海中時常會浮現出精彩的瞬間與想法,跟旁人解釋溝通又很費勁,這便有了&34;的出現。
  • 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時候,家長別不當回事
    每次看到孩子這副樣子時都會非常的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非常的著急。但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正常現象,家長也不用過於的著急。而且經常能夠看到孩子在陽臺裡和植物對話,和空氣對話這讓張表妹覺得非常的疑惑,也很擔憂,以為孩子是心理上出現了什麼問題,或者是有多重人格的存在。所以便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這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讓她不要著急。
  • 您的孩子也有過幻想的朋友嗎?家長的陪伴很重要!
    相信很多家長都跟寶媽一樣,發現家中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常會對著洋玩玩或絨毛玩具,甚至是對著空氣說話。那是孩子利用幻想虛構出來的朋友。美國兒童心理研究所已證實,2-10歲的幼兒及兒童有超過半數以上,身邊擁有至少一位透過自己幻想創造出來的好朋友。
  • 和孩子玩假想遊戲沒有靈感怎麼辦?家長別擔心,看這裡
    3-6歲的孩子正是想像力和語言表達以及問題解決等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可以和孩子在家玩一玩假裝型遊戲,將會很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各項技能!一說起假扮遊戲,家長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過家家、醫生治病、超市購物這些常見的場景。
  • 從育兒角度解析《瑪莎和熊》:探究「假想夥伴」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但是練習到孩子的生活,我覺得它更像孩子身邊的一個親密的"假想夥伴"。什麼是"假想夥伴"?相信每個寶媽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總是看見孩子在對著自己的玩偶、枕頭、布娃娃,甚至是房間裡的空氣說話,為此有些家長也感到擔心和頭疼,怕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
  • 為什麼小孩子會有假想的朋友?
    她補充道,這樣的孩子情商也會更高,他們會用「精神狀態」而不是「外表舉止」來描述朋友——例如,「哈裡很有趣」而不是「哈裡有一頭捲髮」,戴維斯博士表示這對社交技能很有益處。 研究表明,有著假想朋友也能讓孩子更好地交流。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是受到「泛靈心理」影響,父母要引起重視
    作者/青青編輯/青青不管是在電視節目中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經常能看到孩子對著自己的一堆玩偶在做遊戲,自言自語。年紀小的時候會覺得孩子這樣做挺新鮮挺可愛,可是時間長了不少家長就開始擔心,玩具畢竟不是活的東西,這樣下去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成長產生影響。
  • 孩子喜歡和玩具說話好嗎?這可不是可愛行為,這是泛靈心理的原因
    大部分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會和玩具說話,和玩具玩遊戲,畢竟玩具是死物,這對孩子的思想成長會不會產生影響?其實家長不用太過擔心,這可能是&34;,孩子成長期上的一個過程,如果運用得好,反而可能幫助孩子成長。
  • 家長們,請不要用「比較」之心,給你的孩子製造「假想敵」
    每一個小孩都有善良的心靈,但是當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不喜歡分享,而且開始對朋友不友好。其實,這就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他對於自我掌控是否直接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造成影響是這樣建議的:想要給孩子提供有"抱持性"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