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會有很多玩具,可能是模型也可能是毛絨玩具,這些東西在大人眼裡一點得不重要。而在孩子眼中,這些玩具不僅僅只是玩具那麼簡單,更像是玩伴,給它取名字,經常與它說話,遇到開心或難過的事情第一時間就會與玩具分享。
就有一位家長說過這個問題,說自己的寶寶最近有點「奇怪」,在家裡經常會聽見孩子和別人說話的聲音,還在擔心孩子是不是給陌生人開門了,後來看了才知道她是在對著玩具自言自語。
觀察了孩子一段時間,發現她經常跟娃娃空氣對話,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吃飯還要給娃娃餵飯吃,要是娃娃不小心被碰到掉地上,還會很難過的大哭,說這是她最好的朋友!……有時候去上學還會對著空氣說:小白,我去上學啦,拜拜!」。
女兒這些異常行為讓這位家長驚恐萬分,擔心孩子是不是精神出現了問題,還帶孩子到醫院做了個檢查,醫生與護士都說不用太過擔心,這是正常現象,這是孩子有了「假想朋友」,這位家長這才把提起的心放下。
通常孩子在2-5歲時,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朋友,這些朋友也可能是不存在,憑空想像出來的,這些朋友就是孩子的「假想朋友」,這其實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的正常現象。
1、孩子沒有玩伴
孩子天性比較愛玩鬧,經常會和其他同年齡段的孩子一起玩「過家家」這類的假想遊戲,可是有的孩子是獨生子女,身邊又缺少可以一起玩的孩子,就會自己創造條件虛構出一些「假想朋友」來一起做遊戲,一起生活。
2、自我意識發展
孩子慢慢有了自我意識後,就會有些「叛逆」,不希望父母支配自己的行為,但往往無法反抗。只能創造一個不存在的朋友來聽從自己的安排,一些家長無法滿足的需求孩子就會找「假想朋友」 幫忙。
3、父母的替代品
父母忙碌的生活常常會忽視孩子的需求,有些事情孩子沒有說家長也沒有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很難得到紓解。而假想朋友的作用就是當父母的替代品,當孩子生氣、高興、孤單時有地方可以傾訴。
孩子與「假想朋友」溝通的行為在2-3歲表現的比較明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假想朋友也會慢慢不復存在,家長不必太過擔心,而且假想朋友的存在對孩子的成長也有所幫助。
1、豐富孩子想像力
假想朋友能夠讓孩子的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他們會從中得到很多樂趣。假想朋友的存在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當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時,也會因此提高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看待問題更全面
「假想朋友」通常是沒有生命的,孩子與它溝通也是孩子一人分飾兩角,孩子不僅會用自己的口吻說話,還會站在「假想朋友」的角度回答問題,這樣換位思考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的情商有所提高,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友好的人際交往。
3、可以填補孩子內心的缺失
很多父母以為種種原因無法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加上缺少玩伴導致內心裡感到孤單孤單,這時候"假想朋友"的存在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緊張不安與焦慮的情緒,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內心獲得平靜。
很多家長會擔心假想朋友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其實只要父母引導正確,假想朋友也會有很多價值。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的假想朋友發揮更大的價值呢?
1、接受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
家長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尊重孩子的「假想朋友」,因為孩子的假想朋友其實就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很多父母因為無法接受孩子有這種「異常」行為,會在第一時間去制止,甚至責罵,其實這樣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不利的。
2、多花時間去陪伴孩子
假想朋友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也不能太過放任,如果家長一直不過問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一直沉浸在假想的世界當中,無法分清現實與想像。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去陪伴孩子,避免孩子沉浸在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出現一些負面影響。
3、利用假想朋友去引導孩子
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方法正確可以讓孩子克服很多困難。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出現一些較負面的情緒,父母就可以用「假想朋友」進行一個正確引導,讓孩子的情緒有所緩解。
無論何時,家長都不應該一味地去批評責罵孩子,當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家長應該去探究原因,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東西多需要慢慢積累慢慢改變,不可急於求成,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才是關鍵。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朗育兒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