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奶叔朋友遇上一個「烏龍」事件:
5歲兒子常常對著空氣嘟囔,朋友問他在和誰說話。沒想到孩子竟然說是自己夥伴,還一板一眼說出夥伴名字、穿什麼衣服。
這個「看不見的夥伴」可把家裡人嚇得不輕,老一輩以為是「撞邪」,非要請個「專業人士」到家裡看看。奶叔朋友畢竟受過高等教育滋養,知道鬼神之說不可信。但他心裡也犯嘀咕:孩子是精神出問題了?
奶叔朋友越想越擔心,趕緊請假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那是孩子「假想夥伴」,也就是孩子幻想出一個「朋友」。
奶叔聽說後專門查資料,原來多達65%的學前兒童都會有假想夥伴。
那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
假想夥伴分兩種:
一種是看不見的「虛擬夥伴」,也就是奶叔朋友家孩子那類情況。另一種是看得見的東西,比如洋娃娃、玩具汽車等。
孩子會有假想夥伴,可能和這些原因有關:
有些孩子在真實生活裡受到傷害時,找不到親朋好友傾訴。
這種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會想像出一個朋友,和它說說傷心事。雖然假想夥伴不能提供真實幫助,但是依然起到安慰作用。
很多孩子是家裡獨生子女或第一胎,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玩耍,和同伴接觸機會比較少。
孩子交往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幻想出「夥伴」陪玩。
從這些原因可以看出,假想夥伴是孩子排解情緒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病態反應。
另外隨著年齡增長,小傢伙社交和活動範圍會變大,假想夥伴也會跟著慢慢消失。所以,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用過分擔心。
● 提高孩子思維能力
孩子和假想夥伴玩耍時會互動,這個過程潛移默化鍛鍊思維能力。
比如某個孩子玩「過家家」遊戲時,會對假想夥伴布娃娃說:」你要先坐好,張開嘴,我餵你吃飯「。每一個步驟,TA都規劃得清清楚楚。
● 拓展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
有假想夥伴就會有假想場景。
在想像的世界裡,孩子和「夥伴」角色扮演,隨心所欲創造出想要的東西。飛魚、巨鳥,都可能成為TA世界裡的「客人」。
●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假想夥伴相當於現實夥伴的替補。
在和假想夥伴交往過程中,孩子同樣可以學習怎麼溝通,怎麼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無形中,社交能力會慢慢提高。
另外孩子和假想夥伴聊天,還能促進語言能力發展。
假想夥伴好處這麼多,那是不是意味著家長啥都不用做?
並不是!
經過奶叔一番分析,沒人覺得孩子有假想夥伴是心理問題了吧?
以後遇到這種情況,可別學奶叔朋友家長輩,嘗試各種封建迷信活動。
畢竟活在21世紀,遇事還得信科學。
正確認識假想夥伴只是第一步,家長們還要注意別隨便打斷孩子和「夥伴」互動,這會影響TA的自制力形成。
家長們可以找個合適時機,鼓勵孩子分享TA和假想夥伴玩些什麼。
這樣做既能了解孩子想法,又能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能力、邏輯思考能力。
雖然假想夥伴沒什麼害處,但如果孩子只是和假想夥伴玩,不想接觸現實社會。那家長就要引起重視,及時諮詢醫生。
孩子有假想夥伴、孤僻不愛說話,這些問題仔細想一想,其實都和家長有關。
平時生活裡,咱家長們多花些時間陪孩子,多關注下孩子內心想法,很多頭疼問題可能就不會出現了。
當爸媽不易,且行且努力~
奶粉們,你們有沒有想像中的「夥伴」?
留言告訴奶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