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寫古詩,與其標上「律、絕」自曝其短,不如寫明用韻方便讀者

2020-12-24 騰訊網

有人提出問題:詩示七律,是名副其實還是張冠李戴,能作「靈感」示範律詩嗎?

《七律.詠凡人》

眼泛精光輪違逆,心如鐵鎖護尊卑。

仙魔不解風情曲,世態何須鬼蜮催。

諾諾千金終改趣,唯唯寸縷漸無暉。

嗚呼病語隆中嘆,故作恩仇亂紫薇。

既蒙相問,就說幾句。

這首詩關鍵的問題並不是格律,而是辭藻堆砌,主旨不明。雖然標題是《詠凡人》,但是誰詠?因何而詠?從頭看到尾,除了一些偽古風專用詞的搭建之外,連詩意走向的正常邏輯都無法看出來。

不要自稱「詩家語」,這不是詩家語。就算是寫一篇白話文,這樣亂七八糟的,別人同樣沒辦法閱讀理解。抓不住中心思想的內容,老師會給不及格,而我們作為讀者,自然興趣缺乏,直接跳過。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

押韻是格律的事情,更重要的終歸是一篇「文」。文章是用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作用是為了讓讀者產生共情,也就是建立詩人和讀者之間的交流。

為什麼唐詩最好?因為它是做減法,在保留了文藝修辭的情況下將事情、感情說得明白,並散發悠遠。即使到了李商隱時期,部分詩歌進入朦朧派,但是白居易的香山體因為簡單明白,毫無爭議地佔據了詩歌傳播的上風。

可以朦朧,但是你終歸是為了讓別人理解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變成文字。

這首詩裡面有相當多的生造詞,也可能是我們不理解的新的玄幻詞或者網絡詞?「眼泛精光輪違逆,」「眼泛精光」我知道是什麼意思,「違逆」我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這個「輪」字寫在這裡什麼意思呢?「精光輪」是什麼東西?「輪違逆」是什麼意思?

也許作者有自己的解釋,但是讀者不能理解,這就是錯誤的。一樣東西要得到認同,總得大部分人覺得有道理才行吧。

「嗚呼病語隆中嘆,故作恩仇亂紫薇。」這都是病句,好像很高深地用典,但其實不知所謂。

其他句子就不分析了。都差不多,反正就不好好說話。我們平時說詩就是不好好說話,是指我們在用詩歌表達感情的時候會用到多種表達方式,而並不是把話給說結巴。

再來看它夠不夠格自題「七律」。

我們首先要知道,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所以七律必須嚴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則就是古體詩,也稱古風。在格律詩標準還不很嚴格的初、盛唐,詩人寫了不合格律的詩,自稱「七絕」、「七律」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為當時規則還不完整,一切還在調整和變化。

但是到了千年之後,還寫出律的格律詩,就不應該了。

注意,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寫得合格律。合了就是,不合就不是格律詩,就是這麼簡單。

也並沒有好壞之分,格律只是詩體的區別,無關好壞。

像這首詩,如果是格律詩,那就是首不好的格律詩。如果不是格律詩,那就是首不好的古體詩。

格律詩的規則,無非平仄格式、押韻、對仗三事。

從對仗來說,這首詩的頸聯是對仗的。「諾諾千金終改趣,唯唯寸縷漸無暉。」我們不管它意思是什麼,對仗是過關的。

從押韻來說,因為他沒有標是用什麼韻。我們從平水韻來看,「卑」是「四支」部,「催」是「十灰」部,而「暉」和「薇」是「五微」部,所以從平水韻來看,這首詩並不押韻。那麼從新韻來看呢?這四個字都屬於「五微」部,又是押韻的了。

因為沒有標註,那麼我們就當他是新韻寫格律詩,也過關。

不過最終在平仄關係上還是過不了關。我們知道格律詩平仄關係第一原則就是「相替」。即每個律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相反,交替前進。否則就不是律句,而不是律句組成的詩自然就不是律詩。

首句「眼泛精光輪違逆」,「仄仄平平平平仄」,不管是平水韻還是新韻,都已經失替了。首句就不是律句,後面就不用看了。

這就是一首亂標「七律」的不知所謂古體詩。

其實寫詩愛標,不如標一下新舊韻。這種「七律、七絕」之類的簡稱標起來毫無意義,反而徒增笑柄。

但是感覺寫這詩的人有些刻意,故意選擇了平水韻和新韻的差異用字,故意在其他七句全部是律句並嚴格遵守平仄關係的情況下,在第一句就出律。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可能是一種嘲笑格律新手的魚餌,故意製造話題,也可能是想嘲笑講格律的人。要不然何至於一首詩,五十六個字,內容如此不通?無非就是顯示為了湊格律嘛。

其實水平高的人,即使格律嚴謹,同樣詩意通達、幽遠。

這人連挑起事端,都不能拿出一首掩藏禍心比較好的作品出來,水平也就實在乏善可陳。

何必呢?

相關焦點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愛詩書說到用韻,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韻律。《詞源》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音相應謂之韻。律,呂也。陽者為律,陰者為呂,亦稱十二律。近體詩的用韻,一般是以宋代平水人劉淵將《廣韻》合併為106部而成的《平水韻》。自宋到清代,乃至今人作近體詩,都必須遵循的這部韻書。在舊社會科舉考試時,用韻是不能有半點差錯。一旦出韻,儘管文辭再優,也會名落孫山。《平水韻》共106部,其中平聲韻30韻,即近體詩的用韻。
  • 要敢於自曝其短 絕不動搖退縮
    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代表市委常委會在閉幕式上講話,提出要雷厲風行、只爭朝夕,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拿出破除思想觀念障礙和體制機制障礙的具體思路和方案。  劉玉浦指出,深圳最大的「特」在於深圳黨員幹部特別能創新、特別有效率、特別能戰鬥,大家要珍惜這一傳統。要振奮精神,雷厲風行,只爭朝夕,各項工作都要大提速。「今日事,今日畢;明日事,今日計。
  • 「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提出來的,是我在網絡上看到的,但是,我確實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
  • 「滑鼠一點到月宮」——如何將一首時事七言修改成為新韻七律?
    還對仗(這一點是律詩的明標)相當嚴謹。作者自己聲明用拼音押韻,普通話標準就是新韻。但是詩內的平仄一塌糊塗,所以這是一首新韻古體詩。不知道這位朋友對這個定義有沒有概念,但是這個屬於平仄格律的基礎知識,在很多文章裡面都講過。這裡就不複述,我只告訴你這是一首新韻古體詩。
  • 姚崇實:論當代詩詞的用韻
    我們應該首先認清好的應該的方向是什麼,然後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促進詩詞用韻向好的應該的方向發展。因此,在理論上講,我認為當代詩詞應該自覺主動地使用新韻,即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韻。這與我贊同第三種主張並不矛盾,因為理論與實踐並非同步,理論經常先於實踐,實踐經常落後於理論,從理論上看應該使用新韻,從實踐上看應該各聽其便,這符合實際。
  • 古體詩的淵源與規則是怎樣的,入律古風又是怎樣的
    寫在正文前:此前寫了一些關於近體詩格律常識的文章,本來我的建議是:喜歡讀詩並且想要創作的朋友,可以先將格律的相關知識作個了解,之後再進行古體詩的品讀或創作就相對容易一點,今天正好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古體詩,乾脆就先寫上一篇,以饗讀者。在唐代以前,是沒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的。
  • 白居易這首古詩,堪稱一幅著色秋江圖,麗絕韻絕,令人神往
    尤其是他的一首描寫長江的古詩,堪稱一幅著色秋江圖,麗絕韻絕,令人神往。且看: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 通 珍珠)這首詩的題目是《暮江吟》,寫於白居易結束朝廷京官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當時的白居易,已經是知天命之年。
  • 怎樣寫古詩(田雲龍)
    每當孩提時代讀到這些古詩時,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感慨:「古詩真美!」它是中華瑰寶,是國粹。是亟需繼承和傳承的高品位文化。你既愛古詩之美,你自己如果也會寫古詩,那種徜徉在花前月下、山高水遠的風雅之軀,將會和詩一樣,盡顯與大自然融合的醉美!
  • 排律 長律
    劉宋時 謝靈運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雛形,但體制較短,限於五韻十韻。杜甫以後,方告成熟,體制漸長,聲律愈工,中唐 白居易的《代書詩寄微之》竟長達一百韻。韓愈、 孟郊等更用聯句形式演為長篇(如《城南聯句》),形式更加工巧,內容卻日見貧乏。
  • 前溪詩論:格律詩就應該只押平聲韻​
    所以唐以後有些模仿作古風的詩作,在平仄上有時故意避免入律。當然,古風並不完全排除律句。六朝以前沒有律句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有意的避忌它。唐以後,詩人受律詩的影響,入律古風漸漸多了起來。王力《詩詞格律》一書中說「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原注還特別指出:「劉長卿、白居易、韓偓等人寫了一些仄韻律詩,因為這種詩是罕見的,這裡不談。」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說:「所有近體的幾類,幾乎都押平聲韻,韻字只用屬於一韻的(原註:第一句間或用鄰韻,不多),否則算出韻,犯規。」
  • 使用平水韻的五大難點
    有的學者如認為一東和二冬,三江和七陽作為特例可以通押,雖說不無道理,但畢竟是個人的觀點,同時也違背了當時編制平水韻的初衷。看來,通押是平水韻推廣過程中的障礙。現在講究改革,有人想把平水韻的種種清規戒律改掉,允許平水韻既可通押,又可以用近韻,那樣就方便多了。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古詩讀音遷就今人?須審慎「糾偏」
    列舉「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稱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由於讀錯的人較多,現已更改拼音。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個漢字讀音更迭問題,弄得坊間和業界反彈不斷,大概是很多人不曾料到的。  幾個古詩詞用字的讀音調整,為何叫人如此耿耿於懷?
  • 押仄韻的七絕也有固定的格式嗎
    在進入格律詩的時代,很多詩人作古體詩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格律的影響,因此出現一些使用律句的古體詩。在格律規則完全標準化以前,詩人作詩無所謂合律不合律,偶爾合律完全是無意識的。例如漢朝無名氏《古絕句》: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 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平水韻有106個韻部,為什麼格律詩只用到30個韻部?為什麼要分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等等。我相信這些掛在我們嘴邊的古詩所涉及的一些相關知識,基本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們大體都是寫格律詩的一些人,而一些初學者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全面,下面就讓我慢慢道來,以解其中的某些疑惑吧。
  • 格律詩的作詩五戒和押韻八戒及律詩和律絕的四忌
    其上偷勢,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語。    偷勢,指的是效仿名家筆勢。偷得較藝術,可以不見蹤跡。    很多人認為李白的《登鸛鵲臺》,就效仿了崔顥的《黃鶴樓》。    如果大家能偷其勢,我是不反對的。    偷意,是指引用古人、名人、他人的原著中的一些字句,或顛倒詞序,取意或換意成新。你若化得好,也可以。但要謹慎,避免引句簡單或過多。
  • 格律詩平仄韻表
    格律詩平仄韻表    這裡發一點古詩文知識,以饗文友。喜歡格律詩的朋友,可為引用。文無定式,格律體詩有其魅力,也有其束縛性。只是,在當今的主流下,冠以絕、律以及套詞牌的詩詞,是必要符合其格律平仄韻部要求的,若不是,則以古風為前題。這裡的韻部,有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兩者略有不同,相對來說,新韻的用韻要寬很多。希望這一點小知識,能對有興趣的文友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