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問題:詩示七律,是名副其實還是張冠李戴,能作「靈感」示範律詩嗎?
《七律.詠凡人》
眼泛精光輪違逆,心如鐵鎖護尊卑。
仙魔不解風情曲,世態何須鬼蜮催。
諾諾千金終改趣,唯唯寸縷漸無暉。
嗚呼病語隆中嘆,故作恩仇亂紫薇。
既蒙相問,就說幾句。
這首詩關鍵的問題並不是格律,而是辭藻堆砌,主旨不明。雖然標題是《詠凡人》,但是誰詠?因何而詠?從頭看到尾,除了一些偽古風專用詞的搭建之外,連詩意走向的正常邏輯都無法看出來。
不要自稱「詩家語」,這不是詩家語。就算是寫一篇白話文,這樣亂七八糟的,別人同樣沒辦法閱讀理解。抓不住中心思想的內容,老師會給不及格,而我們作為讀者,自然興趣缺乏,直接跳過。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
押韻是格律的事情,更重要的終歸是一篇「文」。文章是用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作用是為了讓讀者產生共情,也就是建立詩人和讀者之間的交流。
為什麼唐詩最好?因為它是做減法,在保留了文藝修辭的情況下將事情、感情說得明白,並散發悠遠。即使到了李商隱時期,部分詩歌進入朦朧派,但是白居易的香山體因為簡單明白,毫無爭議地佔據了詩歌傳播的上風。
可以朦朧,但是你終歸是為了讓別人理解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變成文字。
這首詩裡面有相當多的生造詞,也可能是我們不理解的新的玄幻詞或者網絡詞?「眼泛精光輪違逆,」「眼泛精光」我知道是什麼意思,「違逆」我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這個「輪」字寫在這裡什麼意思呢?「精光輪」是什麼東西?「輪違逆」是什麼意思?
也許作者有自己的解釋,但是讀者不能理解,這就是錯誤的。一樣東西要得到認同,總得大部分人覺得有道理才行吧。
「嗚呼病語隆中嘆,故作恩仇亂紫薇。」這都是病句,好像很高深地用典,但其實不知所謂。
其他句子就不分析了。都差不多,反正就不好好說話。我們平時說詩就是不好好說話,是指我們在用詩歌表達感情的時候會用到多種表達方式,而並不是把話給說結巴。
再來看它夠不夠格自題「七律」。
我們首先要知道,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所以七律必須嚴格遵守平仄格律,否則就是古體詩,也稱古風。在格律詩標準還不很嚴格的初、盛唐,詩人寫了不合格律的詩,自稱「七絕」、「七律」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為當時規則還不完整,一切還在調整和變化。
但是到了千年之後,還寫出律的格律詩,就不應該了。
注意,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寫得合格律。合了就是,不合就不是格律詩,就是這麼簡單。
也並沒有好壞之分,格律只是詩體的區別,無關好壞。
像這首詩,如果是格律詩,那就是首不好的格律詩。如果不是格律詩,那就是首不好的古體詩。
格律詩的規則,無非平仄格式、押韻、對仗三事。
從對仗來說,這首詩的頸聯是對仗的。「諾諾千金終改趣,唯唯寸縷漸無暉。」我們不管它意思是什麼,對仗是過關的。
從押韻來說,因為他沒有標是用什麼韻。我們從平水韻來看,「卑」是「四支」部,「催」是「十灰」部,而「暉」和「薇」是「五微」部,所以從平水韻來看,這首詩並不押韻。那麼從新韻來看呢?這四個字都屬於「五微」部,又是押韻的了。
因為沒有標註,那麼我們就當他是新韻寫格律詩,也過關。
不過最終在平仄關係上還是過不了關。我們知道格律詩平仄關係第一原則就是「相替」。即每個律句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必須相反,交替前進。否則就不是律句,而不是律句組成的詩自然就不是律詩。
首句「眼泛精光輪違逆」,「仄仄平平平平仄」,不管是平水韻還是新韻,都已經失替了。首句就不是律句,後面就不用看了。
這就是一首亂標「七律」的不知所謂古體詩。
其實寫詩愛標,不如標一下新舊韻。這種「七律、七絕」之類的簡稱標起來毫無意義,反而徒增笑柄。
但是感覺寫這詩的人有些刻意,故意選擇了平水韻和新韻的差異用字,故意在其他七句全部是律句並嚴格遵守平仄關係的情況下,在第一句就出律。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可能是一種嘲笑格律新手的魚餌,故意製造話題,也可能是想嘲笑講格律的人。要不然何至於一首詩,五十六個字,內容如此不通?無非就是顯示為了湊格律嘛。
其實水平高的人,即使格律嚴謹,同樣詩意通達、幽遠。
這人連挑起事端,都不能拿出一首掩藏禍心比較好的作品出來,水平也就實在乏善可陳。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