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每當孩提時代讀到這些古詩時,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的感慨:「古詩真美!」它是中華瑰寶,是國粹。是亟需繼承和傳承的高品位文化。
你既愛古詩之美,你自己如果也會寫古詩,那種徜徉在花前月下、山高水遠的風雅之軀,將會和詩一樣,盡顯與大自然融合的醉美!
你既愛古詩之美,遺憾自己不會寫,沒有關係,世間只有「學而知之」,而沒有「生而知之」。這裡,我教你走捷徑,掌握幾個要素,你就會創作出美麗的詩來。那時,你會欣喜若狂,因為你邁出了詩人的第一步!你成功了!
初學者,應遵循先易後難、先短後長,先會後精的原則。先學會寫「五絕」,五個字排列,共四句,計20字。下面,介紹「五絕」的創作方法。
什麼叫「五絕」?它的全稱為「五言絕句」,後簡稱「五絕」。「五言」即5 個字排列成一句。
一、學會調「四聲」,懂平仄,用平仄。
分辨「四聲」,大家在讀小學的時候都已學過,現代漢字今天讀音有四個,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如「汪」字的四聲為:「汪(一)、王(╱)、往(V)、旺(╲)。」通俗習慣講成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寫古詩,第一、二聲劃為平聲,第三、四聲劃為仄聲。掌握了這一要素,且任何字會自己調出四聲來,那末,你寫古詩的基本功就有了一半了。寫古體格律詩必須要講平仄。
二、掌握四種固定不變的句型式。
四種分別為:平起平收仄收各1種,仄起仄收平收各1種。(指開頭第一句)
1、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形式要背熟於心中,以便創作時運用自如,上列四種形式中,有兩個要點必須把握好:(請對照上列四型式看下文)
1、古格律詩一般都是用平聲韻腳(指第2句的第5字),又叫入韻。有第1、 4種首句入韻,第2、3種第2句入韻。第3句第5字必用仄聲字,而第4句第5 字必用平聲字,且與第1、2句為同一韻部的字,這叫「押韻」。
2、第1句和第2句的平仄相反(韻腳除外),而第2句和第3句之間關係特別,第2句起頭二字與第3句起頭二字平仄相同,這叫做「相粘」。而第四句又必須與第3句的平仄相反。第2、3句之間的「相粘「,是格律古詩章法中必須遵守的規律。
3、古代詩歌是可以唱的,「律」就是聲律,要抑揚頓挫、行雲流水,就必須講究高低音,平仄聲在四種形式中都是交替使用的,這樣,朗讀或吟誦起來才會有音樂美。
按第三種仄起仄收式舉一詩例給大家對照: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該詩第一字「白」字和末句的「一」字,按現在普通話讀音為平聲,但古人所讀古聲為仄聲。而第三句首字應為平聲,但用的「欲」字卻是仄聲,創作規則有「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之說,故不論。
三、用韻
無韻不成詩,古今亦然。民間打油詩,順口溜,民間小調都有韻,就是平素講的「順口」。文章讀來朗朗上口,就是韻起的作用和平仄的功能。現舉我地婦孺皆知的民間小調為例:
正月裡來是新春,
家家戶戶掛紅燈。
別人家夫妻團圓聚,
孟姜女的丈夫築長城。
「春」、「燈」「城」三字押韻順口,第三句不入韻。
創作中,選用什麼韻,要用工具書,南宋時期就有「平水韻」一書,組分106韻,那是古聲韻;如今中華詩詞學會按普通話的發音,將「平水韻」改編成《中華新韻(十四韻)》,在這個十四個韻部中,你所需創作的這首詩,可以任選其中一個韻部的字作韻腳。使用中,既不可以跨越該韻部,韻腳所用字在同一詩中又不可重複使用。這叫做「一韻到底」。如果你想像古人一樣使用「平水韻」,有此高起點亦是好事。
掌握了上述三大要素,你就可以大膽地提起筆來,寫出你的人生第一首。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喜怒哀樂,盡可以用詩來傾訴表達,詩是表達感情的最佳平臺。至於創作手法,「賦、比、興、風、雅、頌」盡可選擇發揮,加之逐漸在詩詞語言修辭手法上下點功夫,你一定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業餘詩人。
即興口佔五絕一首《寫詩》:
閒暇寫首詩,樂趣有誰知。
仄仄平平仄,吾從李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