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再思考:怎樣教孩子學古詩

2020-12-22 新民晚報

《中國詩詞大會》引發詩詞熱,也讓我們看到,學習古詩需要積累,沒有捷徑。但倘若我們方法得當,就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陸一飛《獨坐敬亭山》詩意圖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剛剛結束,與上兩季的高中學生和外賣小哥一樣,本季的總冠軍、一位理科女博士霎時間又成了令人豔羨的明星。央視在為弘揚傳統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為許許多多的家長編織著夢想。人是需要有夢想的,因為夢想是成功的前提。但是,夢想也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實現的。所以,在《中國詩詞大會》產生的效應下,怎樣教孩子學古詩,這個話題也便應運而生了。

教孩子先教老師

記得去年曾經在上海圖書館講過這個話題,開講之前,主辦方照例請我題個詞,我在紅本本上寫了這麼一句話:教孩子先教老師。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僅舉兩個高考的例子來說明:

某年高考出現了兩大新聞,一是某地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寫作文,結果把所有的閱卷老師全部懵倒,只好送到大學的專門機構認定,認定之後發現其中只有少量甲骨文,大部分是小篆、大篆,甚至「杜撰」。老師們生氣了,70分中給了他6分。這件事情怪考生還是怪老師?我覺得要怪老師。你們為什麼要去鑑定呢?因為甲骨文是根本不可能寫現代文的,這個常識應該有。比如有學生問你陶淵明寫沒寫過七言律詩,你還需要動腦筋嗎?因為陶淵明時代根本沒有七言律詩,一下子就解決問題了。

還有一個就是某地出現了史上「最牛」的作文,那是一首歌行體長詩,102句,同樣把所有的閱卷老師懵倒了,結果給了滿分。其實這是一首錯誤百出的詩,儘管歌行體詩與格律詩不同,可以不講平仄,但在押韻上自有其規律,不管你是學生還是什麼人,一旦寫歌行體詩歌,就必須按照歌行體詩歌的規矩來寫,不按規矩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正如鄧拓所言,你不會寫《滿江紅》,就去寫「滿江黑」吧。因為寫《滿江紅》是必須按照它的規律來寫的。這個考生寫了如同「滿江黑」的東西並不可怕,可怕的還是老師,他們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形式和內容表現上都堪稱一流」。

我還要進一步地說,在古詩詞乃至整個傳統文化方面,老師的水平不提高,一切便無從談起。當然,這裡的老師,其實還包括了家長。

正確的途徑

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教孩子學古詩的正確途徑也並非是華山一條路。在這裡我只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

第一是夯實基礎。要提倡讀原文,因為古典詩詞、古典文章不能一上來就看註解,特別是翻譯更不能看,因為翻譯是翻不出韻味來的。我們說一個女人很漂亮,那是不能量化的,眼睛多大,鼻子多高,嘴唇多厚都說明不了問題,只有那個說不明道不白的韻味才是關鍵。詩歌也是這樣。我經常開玩笑說,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旦翻成英語便是一首兒歌,人家會以為李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我們是能夠體會到詩中的韻味的,因為我們讀的是原文。所以我的方法是,別管孩子懂不懂,先讀先背,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感受到其中的韻味。

第二是放遠目光。放遠目光就是反對急功近利,記得剛進大學的時候有位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用斧頭和菜刀砍柴,結果是不同的。斧頭一下子就能把柴木砍斷,而菜刀非但砍不斷柴木,還會卷刃,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斧頭後面有個背,這個背雖然不直接接觸柴木,但它是起作用的。我們不要總是跟著高考中考的指揮棒轉,因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菜刀」,而不是「斧頭」。前段時間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有道題,問你《西遊記》裡面有幾個妖怪,假如你是「菜刀」,就只會傻傻地數數,數得清楚嗎?而假如你是「斧頭」,就會回答:根本數不清。

第三是舉一反三。我在講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裡面有「載欣載奔」一詞,我解釋說「載」就是「又」,等到考試的時候我不考「載欣載奔」,而是考「載笑載言」,你不能說我沒教過吧?所以說,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第四是同步學習。在傳統文化方面,現在的家長大部分受到斷層之「害」,像我們這一代已經不能跟我們的上輩比,上輩又不能跟再上一輩比,這固然是時代的變化使然,但與我們的政策也不無關係。所以,2014年中央開始提出弘揚傳統文化的戰略是非常及時的。現在的家長千萬要有自知之明,放下「老子」的架子,跟孩子同步學習。有位家長經人介紹帶著孩子來找我,開口就對孩子說:你把昨天教給你的金(岑)參那首詩背一背。這不是誤自己的子弟嗎?

第五是因材讀書。現在我們的孩子有一種過度地被培養的傾向,比如詩詞大會一熱,人人想當武亦姝陳更了,一夜之間書店的詩詞書籍全部賣空。其實讀書是不能盲目的,再好的書都有一個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問題。我們讀詩歌也是這樣,有次兩個學生買了《杜詩鏡銓》,我說買錯了,他們說是好書,我說的確是好書,但不適合你們,因為你們《唐詩三百首》還沒讀懂呢。

必要的方法

前年我在晚報的《國學論譚》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了「背誦是根,理解是苗,創作是花,做人是果」的學詩方法。現在我還是認為,這些方法對於教孩子學古詩來說,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是背誦,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批評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引導大家死記硬背,而我覺得死記硬背是必要的,我們古代歷來提倡苦讀書、勤讀書,從來沒有「愉快」讀書的。對國學,對詩詞就是要老老實實地背誦,它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根本,沒有這個根,開花結果從何談起?

關鍵是背什麼,怎麼背?關於背什麼,我認為一定要背合適的,我曾經在寺廟裡面給出家人講課,那是不能講「關關雎鳩」的;後來我也知道在老年大學是不能講「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因為下面的哭聲會讓你講不下去。再有王維,他的有些詩現在放到中小學課本,也是不合適的,比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從山水詩的角度看,這首詩並不美,遠不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因為王維這首詩是在闡釋佛理,也就是色空有無的關係。老師講不清,學生聽不明,講它幹嘛呢?還有李商隱,他的詩歌雖然美,卻是晦澀的,傷感的,並不適合孩子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孩子有必要理解嗎?

所以我們要選擇,我的建議是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讓孩子先讀純粹寫景的詩,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日照香爐生紫煙」「朝辭白帝彩雲間」等等,這種景色能讓孩子受到美學的薰陶。我們不要把《唐詩三百首》奉為金科玉律,從頭讀到底。因為唐詩也不是一片光明,而是有糟粕的,需要加以選擇。

說到由景入情,這個「情」字也要注意,不要老是盯著愛情,比如《遊子吟》中的母愛,這就非常適合孩子讀,現在很缺少孝道的培養,讀讀「報得三春暉」多好。

由情最後是入理,同樣是寫廬山,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和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哪一個先讀?應該是李白的先讀,先讓孩子接受美的教育,然後再跟他講「當局者迷」的道理,這就是順理成章。

至於怎麼背,我認為應該像讀外語一樣,要細水長流。一般來說七言絕句三天背一首,這個任務絕對不重,絕對不會衝擊孩子學校正常的學習。

我覺得,《唐詩三百首》在小學階段是背得完的,當然你要經過一些選擇,所以我建議新編一本適合孩子的《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本來就是蒙學書,我們對它來個去蕪存菁,那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理解的問題。背是基礎,到一定的時候必須加上理解,而理解是一個難點。因為現在有很多老師家長自己不理解,卻又亂講,給孩子不正確的引導,危害就嚴重了。

比如有位「名嘴」,曾經講解《論語》中的一則故事,子貢問怎麼管理國家,孔子說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所謂「民信之」就是老百姓要信任政府。那位「名嘴」講的時候先設定了一個信仰的問題,然後便偷換概念,把「民信之」解釋為人要有信仰。如果拿這樣的東西作為範本教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們就要遭殃了。

關於創作,情況複雜,我將另文詳述。最後一點歸結為做人,詩教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做人。前面的一切,其實都是為做人作鋪墊的。最後是開花結果,那個果就是讓你做一個符合時代需要的人。這點我們方向要明確,孩子們學古詩,不是為了成為李白,成為杜甫,而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具體的例子

我認為孩子讀唐詩的首選,應該是李白的寫景詩,因為李白生性比較天真,有點孩子氣,我們對他的寫景詩不必去探究所謂的弦外之音,只要領略詩中的美感即可,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營養美餐。下面試舉幾例: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裡展示的,是詩人獨到的想像力,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床前,就像潔白的秋霜。這裡不需要作任何解釋,孩子們就能感受到詩中的美感。望月思家,這是人的共性,孩子也不例外。而家國是統一的,所謂的家國情懷,正是孩子們最需要從小培養的。這首易讀易背的小詩,對孩子來說,接受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真是寫得美輪美奐,太陽照在香爐峰上,使周圍的煙嵐變成淡淡的紫氣,而這些紫氣正是瀑布飛濺的水沫形成的。畫面多麼靈動而美妙!接下來,詩人又馳騁他那特有的想像力,把瀑布比作天上掉下來的銀河,在我們眼前霎時呈現出無比壯觀的奇景。這樣的詩歌,是培養孩子豐富想像力的絕佳教材。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別白帝城於彩雲之間,白帝城依山而築,地勢高聳,故曰彩雲間。城高而水勢洶湧,所以千裡江陵才能一日而還。有人說,猿啼反映的是詩人鬱悶的心情,此說也沒有多少道理,因為猿聲如啼,本是實景,李白信手拈來,可能並無深意。這是詩人常用的點綴渲染之法,營造的是古三峽幽深僻遠的意境。用聲音來烘託畫面,也使得畫面更具立體感。孩子天天吟誦這樣的詩篇,對他們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

李白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那些風景詩,能夠培養出孩子們的愛國情懷來,李白筆下的祖國江山是何等的壯觀秀麗,我們能不愛之惜之,保之衛之嗎?這種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愛國情懷,遠比口號式、表面化的教育來得深沉和雋永。(胡中行)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再度來襲,5歲萌娃驚豔全場,如何讓孩子愛上古詩?
    詩詞大會已經陪伴了我們五年,自開播以來一直撩撥著人們的心弦,將我們中華璀璨文明的瑰寶--古詩詞的發揚光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掀起了全民學習古詩詞的熱潮。正所謂「舊時文人墨客詩,飛入尋常百姓家」。看看詩詞大會那些優秀的選手們就知道了,無論是才女陳更、武亦姝,還是外賣小哥雷海為,他們在詩詞上的成就植根於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些帶著韻律美和節奏美的詩句,孩子天然是懂得欣賞的,只是成年人人為給推向了反面。
  • 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都知道教孩子古詩很有好處,但是要讓我們說出到底有什麼好處,卻又一時語塞。是為了向別人展示孩子多聰明?是為了上詩詞大會現場比賽?01孩子學古詩到底有什麼好處一直很羨慕那些出口成章的人,像董卿,主持詩詞大會,古詩詞隨手拈來,用得恰如其分。
  • 「詩詞女神」葉嘉瑩,3歲開始背誦古詩,用詩詞餵大的孩子不一般
    先後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節目播出,引起巨大反響,一時間掀起了「詩詞熱「。很多家長看完節目後, 紛紛表示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好好學習詩詞。不學詩,不能言;腹有詩書,氣吐芳華。學習詩詞確實好處多多,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即使不說話,那股氣韻也是能感受得到的。
  • 你的孩子雖然比不上詩詞大會上的王恆屹 但多背古詩仍有意義
    央視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喜歡,它不僅讓普通民眾更了解我國優秀的詩詞文化,還產生了一大批令人敬佩的詩詞選手。其中,五歲半的王恆屹小朋友更是讓全國觀眾驚嘆不已。五歲半的年齡,在與成人的詩詞比拼中絲毫不落下風,讓很多家長感嘆: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 《中國詩詞大會》被6歲萌娃刷屏:被詩詞養大的孩子,有多厲害?
    爆款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結束了,作為一路追到現在的鐵粉,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知識改變命運,詩詞改變人生。一個不到6歲的小萌娃,可以背誦500首古詩,隨意變換形式提問,他都可以對答如流。連網友們都忍不住感嘆:世界大了,優秀的孩子太多了!
  • 只需注意這幾點,孩子輕鬆學古詩
    讓無數的家長雙眼紅透,00後美少女,一身漢服穿得飄逸出挑,詩詞儲備量豐富,出口成章,信手拈來,寫得一手好字。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折桂,羨煞多少家長和小夥伴。可她是別人家的孩子!!多麼痛的領悟······作為家長,孩子的古詩詞啟蒙確實是頭等大難事。
  • 《中國詩詞大會》看呆了 如何培養孩子讀詩詞的興趣
    這兩天,央視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又被刷屏。2月1日晚上,來自上海復旦附中的16歲高中生武亦姝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這位00後美少女,讓人依稀看到了古代才女的風採,成為新晉「網紅」和中小學生的偶像。
  • 林志穎教孩子學古詩,為何讓廣大父母點讚?原來方法很重要
    前一段時間看了林志穎的微博,看見他分享了孩子學習古詩的圖片,下面居然有北大教授的點讚,我仔細一看,原來是孩子學古詩的方法很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出現對學古詩表現出有厭倦排斥心理時,不一定是對學古詩厭倦,有可能是對死記硬背的方式感到厭倦。我家小星星以前特別不願意學古詩,一看古詩詞就頭昏腦漲,一時間難倒了我這個當媽的了。
  • 《中國詩詞大會》:4歲神童背580首古詩,驚豔表現令人側目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中國詩詞大會》,這檔十分富有藝術氣息的節目,通過實力強勁選手的一一角逐讓人似乎看到了遠古詩人作詩的景象。即使看到古詩詞很頭疼,但在選手口中念出來卻別有一番韻味。對於參加詩詞大會的選手也都非常離開,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武亦姝,更有4歲就能背500多首古詩詞的小男孩王恆屹。
  • 千萬別逼孩子背古詩!讀完《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上「詩詞大會」都不難!
    當孩子帶著疑問,讀懂這些詩詞背後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那麼無論是學詩詞還是學地理,都會變得輕而易舉!今天帶來的這套《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便攜版)》(共4冊),就很創意地將古詩詞與地理串聯起來,構成一部藏在古詩詞裡的中國地理!
  • 嶺南詩詞大會佛山海選落幕,全國十城「品讀中國年」
    近日,由信息時報主辦、佛山樂學培優品讀行協辦的第三屆廣州中小學生詩詞大會(又稱嶺南詩詞大會)佛山站海選圓滿落幕。本次嶺南詩詞大會走進佛山桂城品讀行語文館。這是廣東首家語文學習館。同時,每屆詩詞大會的備賽讀本都由品讀行語文教研團隊編寫,包括第一屆品誦中國年的《品誦320首》、第二屆愛國詩詞大會的《參賽特刊》《愛國古詩文180篇》,以及第三屆嶺南詩詞大會《嶺南詩文集萃》,專集嶺南地區旅粵和粵籍大家詩詞
  • 她憑什麼代替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董卿的回答讓網友沉默
    《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弘揚中國古詩詞傳統文化的一檔節目,一直備受關注,直到今天,已經播出到第五季了。尤其疫情期間,許多學校延遲開學,部分學生在家裡,正好趁著這段時間,可以深入接觸一下詩歌文化,利用這檔節目好好充實自我。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古詩,這位媽媽的回答令人深思
    中國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底蘊讓我們成為一個富有文化素養和內涵的人,如果在這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我們的孩子們反而忘卻了聖賢古人的教誨,忘記了詩仙、詩聖是何等人物,感受不到古詩詞帶來的靈魂的洗禮,那該有多可怕?
  • 當年打敗北大才子,獲得「詩詞大會」冠軍的外賣小哥,如今怎樣了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2018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中,雷海為奪得總冠軍。常常朗讀古詩經典,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梁實秋說過,一個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個孩子應該擁有一個書桌,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無數的文人都傾注了自己畢生的情感,讀故事學習文化,構建精神上的高地,孩子才會博愛的胸懷,自立自愛。
  • 千萬別逼孩子背古詩!讀完這本書,上「詩詞大會」都不難!
    當孩子帶著疑問,讀懂這些詩詞背後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民俗文化……那麼無論是學詩詞還是學地理,都會變得輕而易舉!今天帶來的這套《跟著古詩詞學地理(便攜版)》(共4冊),就很創意地將古詩詞與地理串聯起來,構成一部藏在古詩詞裡的中國地理!
  • 孩子學古詩怎樣記最快
    在我以前學古詩的時候,你教我畫一幅小畫面,還有爸爸給我講故事,這樣都有助於我對古詩的理解,我現在特別喜歡讀古詩呢媽:哦,這是不是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呢?寶:可是媽媽我的拼音還很差媽:你是說在學習拼音上面,我們要找一些方法是嗎?寶:我看拼音,我還得要多讀多練,因為複韻母我學的不太好媽:明天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咱們兩個要怎樣配合?
  • 中國詩詞大會上,擊敗北大研究生奪冠的武亦姝,如今怎麼樣了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第一次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看到武亦姝,腦子裡不自覺的出現一句詩:「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輕風」。 就是給人一種如沐秋風的感覺,對是秋風!給人那種清涼舒適的感覺。
  • 杭州二年級小學生上了《中國詩詞大會》!會背1500首古詩,還有更厲害的
    昨晚,8時《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準時播出。在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上,有一位來自杭州的小學生亮相,他是杭州市南肖埠小學二年級的來丁丁,這是他第二次踏上《中國詩詞大會》舞臺。在兩年前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中,來丁丁是百人團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並在詩詞大會宣傳片中出鏡。去年(2020年)11月,他再次入選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成為百人團的一員。去年,來丁丁也作為詩詞達人在錢江晚報·成長讀本的「校園達人」版塊亮相。
  • 13歲才女鄧雅文,連奪四期中國詩詞大會擂主,其實家庭教育是原因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形容一個人有文化涵養,飽讀詩書之後,行動上也比較禮貌得體,氣質高於其他人,特別是經常讀古詩的人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前段時間連奪4期中國詩詞大會擂主13歲才女鄧雅文就被誇贊「腹有詩書氣自華」,小小年紀的她在舞臺上的表現從容淡定,說起詩詞卻有著成熟的見地讓人刮目相看。
  • 這個廈門女孩登上中國詩詞大會!表現太精彩
    楊欣蓓的家中有很多關於古詩和中國歷史的書籍,在她的童年記憶中,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每天睡前媽媽會給欣蓓讀40分鐘古詩,並講述詩詞背景、詩人故事等,第二天起床後通過提問再複習一遍。楊欣蓓在《中國詩詞大會》現場。上中學後,她積極參與傳統文化學習,參加讀書會,不僅自己喜歡古詩,還因此帶動了身邊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