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引發詩詞熱,也讓我們看到,學習古詩需要積累,沒有捷徑。但倘若我們方法得當,就能讓孩子少走彎路。
陸一飛《獨坐敬亭山》詩意圖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剛剛結束,與上兩季的高中學生和外賣小哥一樣,本季的總冠軍、一位理科女博士霎時間又成了令人豔羨的明星。央視在為弘揚傳統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為許許多多的家長編織著夢想。人是需要有夢想的,因為夢想是成功的前提。但是,夢想也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實現的。所以,在《中國詩詞大會》產生的效應下,怎樣教孩子學古詩,這個話題也便應運而生了。
教孩子先教老師
記得去年曾經在上海圖書館講過這個話題,開講之前,主辦方照例請我題個詞,我在紅本本上寫了這麼一句話:教孩子先教老師。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僅舉兩個高考的例子來說明:
某年高考出現了兩大新聞,一是某地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寫作文,結果把所有的閱卷老師全部懵倒,只好送到大學的專門機構認定,認定之後發現其中只有少量甲骨文,大部分是小篆、大篆,甚至「杜撰」。老師們生氣了,70分中給了他6分。這件事情怪考生還是怪老師?我覺得要怪老師。你們為什麼要去鑑定呢?因為甲骨文是根本不可能寫現代文的,這個常識應該有。比如有學生問你陶淵明寫沒寫過七言律詩,你還需要動腦筋嗎?因為陶淵明時代根本沒有七言律詩,一下子就解決問題了。
還有一個就是某地出現了史上「最牛」的作文,那是一首歌行體長詩,102句,同樣把所有的閱卷老師懵倒了,結果給了滿分。其實這是一首錯誤百出的詩,儘管歌行體詩與格律詩不同,可以不講平仄,但在押韻上自有其規律,不管你是學生還是什麼人,一旦寫歌行體詩歌,就必須按照歌行體詩歌的規矩來寫,不按規矩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正如鄧拓所言,你不會寫《滿江紅》,就去寫「滿江黑」吧。因為寫《滿江紅》是必須按照它的規律來寫的。這個考生寫了如同「滿江黑」的東西並不可怕,可怕的還是老師,他們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形式和內容表現上都堪稱一流」。
我還要進一步地說,在古詩詞乃至整個傳統文化方面,老師的水平不提高,一切便無從談起。當然,這裡的老師,其實還包括了家長。
正確的途徑
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教孩子學古詩的正確途徑也並非是華山一條路。在這裡我只是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
第一是夯實基礎。要提倡讀原文,因為古典詩詞、古典文章不能一上來就看註解,特別是翻譯更不能看,因為翻譯是翻不出韻味來的。我們說一個女人很漂亮,那是不能量化的,眼睛多大,鼻子多高,嘴唇多厚都說明不了問題,只有那個說不明道不白的韻味才是關鍵。詩歌也是這樣。我經常開玩笑說,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旦翻成英語便是一首兒歌,人家會以為李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家。但我們是能夠體會到詩中的韻味的,因為我們讀的是原文。所以我的方法是,別管孩子懂不懂,先讀先背,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感受到其中的韻味。
第二是放遠目光。放遠目光就是反對急功近利,記得剛進大學的時候有位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用斧頭和菜刀砍柴,結果是不同的。斧頭一下子就能把柴木砍斷,而菜刀非但砍不斷柴木,還會卷刃,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斧頭後面有個背,這個背雖然不直接接觸柴木,但它是起作用的。我們不要總是跟著高考中考的指揮棒轉,因為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菜刀」,而不是「斧頭」。前段時間某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有道題,問你《西遊記》裡面有幾個妖怪,假如你是「菜刀」,就只會傻傻地數數,數得清楚嗎?而假如你是「斧頭」,就會回答:根本數不清。
第三是舉一反三。我在講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裡面有「載欣載奔」一詞,我解釋說「載」就是「又」,等到考試的時候我不考「載欣載奔」,而是考「載笑載言」,你不能說我沒教過吧?所以說,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第四是同步學習。在傳統文化方面,現在的家長大部分受到斷層之「害」,像我們這一代已經不能跟我們的上輩比,上輩又不能跟再上一輩比,這固然是時代的變化使然,但與我們的政策也不無關係。所以,2014年中央開始提出弘揚傳統文化的戰略是非常及時的。現在的家長千萬要有自知之明,放下「老子」的架子,跟孩子同步學習。有位家長經人介紹帶著孩子來找我,開口就對孩子說:你把昨天教給你的金(岑)參那首詩背一背。這不是誤自己的子弟嗎?
第五是因材讀書。現在我們的孩子有一種過度地被培養的傾向,比如詩詞大會一熱,人人想當武亦姝陳更了,一夜之間書店的詩詞書籍全部賣空。其實讀書是不能盲目的,再好的書都有一個適合不適合自己的問題。我們讀詩歌也是這樣,有次兩個學生買了《杜詩鏡銓》,我說買錯了,他們說是好書,我說的確是好書,但不適合你們,因為你們《唐詩三百首》還沒讀懂呢。
必要的方法
前年我在晚報的《國學論譚》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了「背誦是根,理解是苗,創作是花,做人是果」的學詩方法。現在我還是認為,這些方法對於教孩子學古詩來說,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是背誦,這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批評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引導大家死記硬背,而我覺得死記硬背是必要的,我們古代歷來提倡苦讀書、勤讀書,從來沒有「愉快」讀書的。對國學,對詩詞就是要老老實實地背誦,它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根本,沒有這個根,開花結果從何談起?
關鍵是背什麼,怎麼背?關於背什麼,我認為一定要背合適的,我曾經在寺廟裡面給出家人講課,那是不能講「關關雎鳩」的;後來我也知道在老年大學是不能講「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因為下面的哭聲會讓你講不下去。再有王維,他的有些詩現在放到中小學課本,也是不合適的,比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從山水詩的角度看,這首詩並不美,遠不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因為王維這首詩是在闡釋佛理,也就是色空有無的關係。老師講不清,學生聽不明,講它幹嘛呢?還有李商隱,他的詩歌雖然美,卻是晦澀的,傷感的,並不適合孩子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孩子有必要理解嗎?
所以我們要選擇,我的建議是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讓孩子先讀純粹寫景的詩,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日照香爐生紫煙」「朝辭白帝彩雲間」等等,這種景色能讓孩子受到美學的薰陶。我們不要把《唐詩三百首》奉為金科玉律,從頭讀到底。因為唐詩也不是一片光明,而是有糟粕的,需要加以選擇。
說到由景入情,這個「情」字也要注意,不要老是盯著愛情,比如《遊子吟》中的母愛,這就非常適合孩子讀,現在很缺少孝道的培養,讀讀「報得三春暉」多好。
由情最後是入理,同樣是寫廬山,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和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哪一個先讀?應該是李白的先讀,先讓孩子接受美的教育,然後再跟他講「當局者迷」的道理,這就是順理成章。
至於怎麼背,我認為應該像讀外語一樣,要細水長流。一般來說七言絕句三天背一首,這個任務絕對不重,絕對不會衝擊孩子學校正常的學習。
我覺得,《唐詩三百首》在小學階段是背得完的,當然你要經過一些選擇,所以我建議新編一本適合孩子的《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本來就是蒙學書,我們對它來個去蕪存菁,那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接下來就是理解的問題。背是基礎,到一定的時候必須加上理解,而理解是一個難點。因為現在有很多老師家長自己不理解,卻又亂講,給孩子不正確的引導,危害就嚴重了。
比如有位「名嘴」,曾經講解《論語》中的一則故事,子貢問怎麼管理國家,孔子說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所謂「民信之」就是老百姓要信任政府。那位「名嘴」講的時候先設定了一個信仰的問題,然後便偷換概念,把「民信之」解釋為人要有信仰。如果拿這樣的東西作為範本教孩子的話,那麼孩子們就要遭殃了。
關於創作,情況複雜,我將另文詳述。最後一點歸結為做人,詩教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做人。前面的一切,其實都是為做人作鋪墊的。最後是開花結果,那個果就是讓你做一個符合時代需要的人。這點我們方向要明確,孩子們學古詩,不是為了成為李白,成為杜甫,而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具體的例子
我認為孩子讀唐詩的首選,應該是李白的寫景詩,因為李白生性比較天真,有點孩子氣,我們對他的寫景詩不必去探究所謂的弦外之音,只要領略詩中的美感即可,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營養美餐。下面試舉幾例: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裡展示的,是詩人獨到的想像力,月光透過窗戶,灑在床前,就像潔白的秋霜。這裡不需要作任何解釋,孩子們就能感受到詩中的美感。望月思家,這是人的共性,孩子也不例外。而家國是統一的,所謂的家國情懷,正是孩子們最需要從小培養的。這首易讀易背的小詩,對孩子來說,接受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真是寫得美輪美奐,太陽照在香爐峰上,使周圍的煙嵐變成淡淡的紫氣,而這些紫氣正是瀑布飛濺的水沫形成的。畫面多麼靈動而美妙!接下來,詩人又馳騁他那特有的想像力,把瀑布比作天上掉下來的銀河,在我們眼前霎時呈現出無比壯觀的奇景。這樣的詩歌,是培養孩子豐富想像力的絕佳教材。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別白帝城於彩雲之間,白帝城依山而築,地勢高聳,故曰彩雲間。城高而水勢洶湧,所以千裡江陵才能一日而還。有人說,猿啼反映的是詩人鬱悶的心情,此說也沒有多少道理,因為猿聲如啼,本是實景,李白信手拈來,可能並無深意。這是詩人常用的點綴渲染之法,營造的是古三峽幽深僻遠的意境。用聲音來烘託畫面,也使得畫面更具立體感。孩子天天吟誦這樣的詩篇,對他們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
李白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那些風景詩,能夠培養出孩子們的愛國情懷來,李白筆下的祖國江山是何等的壯觀秀麗,我們能不愛之惜之,保之衛之嗎?這種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愛國情懷,遠比口號式、表面化的教育來得深沉和雋永。(胡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