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臺北武昌街上空漂浮著綿羊似的白雲,海風吹過,雲朵便向著臺灣最高的玉山稀薄地散開了。這時,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照亮了臺北的大街小巷。
陽春三月,從臺北中山北路的沃田酒店搬到武昌街的一家旅館。這武昌街聲名遠播,從20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就成了臺北市獨樹一幟的電影街。當時這條街上有十多家戲院,後來隨著市場的繁榮,又增加了樂聲、獅子林、豪華、國王、皇后等新的戲院,成為年輕人娛樂和老年人休閒的好地方。
武昌街同時也是外地人旅遊的天堂。那裡有一家以老式商場改建而成的設計型酒店——臺北意舍。該酒店的老闆運用了眾多老舊家具和西門町當地具有特色的元素,形塑出帶有臺灣海洋特色和當下時尚風格相結合的精品酒店。我感興趣的不是這間酒店的豪華和氣派,而是四樓的誠品書店。臺灣的大型商場都有「誠品」入駐。書店賣的不是大路貨,在那裡可以找到眾多學術著作和純文學雜誌。
臺灣的街道差不多都是以大陸的城市命名。當旅店老闆問我們從哪裡來時,我們回答說從武漢市來。老闆「啊」了一聲,「原來你們是從漢口市來。」臺灣按民國時期的說法,稱北京為北平,武漢為漢口。這家酒店一進門就可看到《漢口市地圖》,給人賓至如歸的感覺。
和武昌街毗鄰的是漢口街。據說,當年那些來臺的老兵,在戒嚴時期無法回湖北武漢探親,便到武昌街走一走,以釋濃鬱的鄉愁。我們在逛漢口街時,正好碰到一位美國華文作家和韓國的經濟學家,她們說自己住在位於武昌街二段的酒店,那是風情萬種的西門町腹地。旁邊有「江夏推拿」、「正宗漢口飯店」,讓我們這些來自武漢的人聽起來分外親切。
武昌街之所以赫赫有名,源於從河南流亡到臺灣的詩人周夢蝶所擺的一個小書攤。1948年,他曾想考武漢大學,後隨「青年軍」去臺,1956年退役。他那孤絕暗淡清癯的身影,與店員、守墓者形象分不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周夢蝶在「明星麵包店」一座位於武昌街一段七號的騎樓,擺起了舊書攤,那裡還有「明星咖啡屋」。這「明星咖啡屋」,又和「明星麵包店」一樣聞名。據武昌街居民介紹,這家「明星麵包店」建於1949年,是一批舊俄皇族後裔因思念家鄉風味而建立的。他擺的書攤吸引了許多文藝青年乃至作家在此流連忘返,「明星咖啡屋」也由此成為文人聚會宴飲的「文藝沙龍」。像著名作家白先勇、以跳現代舞著稱的林懷民,以及「施家三姐妹」之一的施叔青、鄉土作家黃春明、以魯迅為師的陳映真,他們一起在明星咖啡屋讀書、寫作、會友,在海闊天空的聊天中構思作品。臺灣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現代文學》《創世紀》《文學季刊》等雜誌,也常在「明星咖啡屋」討論刊物的題材和內容,有的人則在這裡編輯和校對。他們興致勃勃,聊天至深夜,不覺得疲倦,可見這間「明星咖啡屋」的吸引力。
周夢蝶的書攤,總共開了21年。後他因病蟄居新店五峰山下,半日讀書,半日靜坐。「天堂寂寞,人間桎梏,地獄愁慘」。難怪余光中認為在所有居士之中,周夢蝶端坐的地方與出家離得很近,他「常常予人詩僧的感覺」。白先勇憶述:「當時《現代文學》常常剩下許多賣不出去的舊雜誌,我們便一包包提到武昌街,讓周夢蝶掛在孤獨國的寶座上,然後步上明星的二樓,喝一杯濃鬱的咖啡,度過一個文學的下午。」也就是說,周夢蝶在武昌街擺的書攤不僅賣冷門詩集,也賣銷不出去的文學雜誌。這種極富魅力的文藝沙龍,雖然地盤不大,只是小小的一方世界,卻在臺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武昌街還是一條美食街。那裡有一個新菜譜叫「大陸妹」,我百思不得其解。當這道菜端在面前時,才發現這是生菜!最受「陸胞」青睞的是滷肉飯。如同許多的臺灣小吃一樣,在全臺各地都有店家賣這種飯。而滷肉飯在臺灣南北地區均寫作「魯肉飯」,其做法卻有差異。在臺灣北部,滷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豬絞肉)及醬油滷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分在內。與焢肉飯不同,此種作法在臺灣南部稱作「肉臊飯」,而所謂的「滷肉飯」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滷豬三層肉的焢肉飯。我在武昌街吃的滷肉飯是由米飯、五花肉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美食。此飯肉肥而不膩,甜鹹適口,香濃四溢。晚餐我們吃的則是排骨飯。這排骨,不是武漢人說的豬肋骨,而是一種炸豬排。這是很有營養的美食,將豬排的美味與大米融合在一起,再澆上那鮮美多汁的排骨湯,我內人說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遺憾的是,無論是臺北的武昌街還是漢口街,都找不到熱乾麵、面窩和令人口齒留香的燒梅和豆皮。我們只好入鄉隨俗吃地道的永和豆漿和「古早味」燒餅及油條,老闆娘聽出我們的湖北口音,便連忙帶我上二樓雅座。我說你為何不開個熱乾麵店,她說:「我不會做。」這位「陸配」(從湖北黃石嫁到臺灣的新娘)表示端午節回鄉後,一定會跟在漢口武聖路開餐館的姐姐學做熱乾麵和豆皮,然後引進到臺北武昌街,並熱情地說下次你再來我們這裡用餐,就請你們品嘗帶臺北味的熱乾麵和豆皮,說得我們哈哈大笑起來。
我這次到臺北開會的一個重要目的,除了以文會友外,便是瘋狂地購書,以至一擲萬金,買了將近兩萬元新臺幣的臺灣文學書。不僅在臺北武昌街,而且在臺北重慶南路、廣州街、溫州街、龍泉街、松江路、中山路、羅斯福路、新生南路,處處都留下了我購書的足跡。在一家「茉莉二手書店」,看到武漢詩人谷未黃的通俗詩選,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由於我買的書合起來有整整4大箱,酒店老闆看我「活著為了讀書,讀書為了活著」,年近八十而精力充沛不迷戀手機,屬稀有動物,便主動幫我將這些從全臺北各地「掠」來的繁體字書捆綁入箱,還帶我去附近的郵局寄書。這時已近黃昏,夕陽把波光粼粼的淡江水染成了閃著亮光的綢緞……(古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