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兩位著名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可謂至交好友,他們不僅是同科進士,而且同時被授予校書郎的職務,後來又先後被貶。兩人詩書往來將近三十年,彼此之間有近千首的唱和詩篇,其中有不少流傳久遠。下面這首詩就是在元稹出使東川,白居易非常懷念元稹,便寫了一首贈詩,以樂景訴哀情,希望友情就像山枇杷花。
山枇杷花
唐代:白居易
萬重青嶂蜀門口,一樹紅花山頂頭。
春盡憶家歸未得,低紅如解替君愁。
葉如裙色碧綃淺,花似芙蓉紅粉輕。
若使此花兼解語,推囚御史定違程。
這首詩情真意切,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一番深情。相處多年的老朋友離開長安到外地出差,詩人一時間很難適應,有時看書寫詩不自覺地想起,曾經一起切磋歡笑的場面。他們剛被授予校書郎的職務時比較空閒,於是就經常相邀出遊。他們徜徉在山水樓臺,暢遊於名勝古蹟,「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
白居易獨自留在長安任翰林,卻想像著元稹在東川所處的環境,「萬重青嶂蜀門口,一樹紅花山頂頭。」 蜀地的門前是萬重的青山,峰巒疊嶂,山頂開滿了一樹樹的紅花。白居易當然讀過李白的蜀道難,他知道元稹路途上的艱辛,更懂得羈旅生涯的心理負擔。「萬重青嶂」形容各種艱難,而「一樹紅花」又代表著一種希望,他希望朋友安全達到目的地。
枇杷花生長範圍廣闊,適應性強,而且可以當中藥。白居易希望元稹也能像它那樣適應當地的生活,入鄉隨俗,並發揮出自己的才華。「春盡憶家歸未得,低紅如解替君愁」,春天將盡,想回家卻無法實現,繁盛低垂的紅花卻替朋友愁苦。作者非常心細,知道詩人都多情善感,暮春時節看見鮮花凋零必然百感交集,而琵琶花的花期長、花色鮮豔,於是設想讓山花為其分憂。
「葉如裙色碧綃淺,花似芙蓉紅粉輕」,頸聯描繪琵琶花的外形和色澤。詩人把葉色比作碧絲裙的顏色,但如果此裙是碧綃做的,其色仍嫌淺了些,從而突出了葉色的蔥綠;枇杷花的顏色濃豔,詩人又把它比作芙蓉,但芙蓉花色粉紅偏淡,不及此花色深,從而突出了山枇杷花的濃豔。
白居易將枇杷花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讀者眼前花枝招展。不僅如此,作者還希望它能善解人意,「若使此花兼解語,推囚御史定違程」,假如再讓這花能解語,那麼朋友一定會非常留戀和憐愛它,推遲原來的行程。推囚是指審問犯人,違程是指耽誤行程。
這首詩以樂景訴哀情,通過對山枇杷花的描寫,將春意濃厚與元稹身處異鄉的孤寂作了強烈對比,委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和思念。讀完這首詩,我們深深地感到,友誼好像一棵可以庇蔭的大樹,也似一個可以避風的港灣;友誼又仿佛一個溫暖的懷抱,也如一個堅實的臂彎,但友情似乎更像白居易筆下的山枇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