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中國基層診所的發展情況有了一份數據分析。
7月11日至12日,丁香園診所發展聯盟在杭州舉辦2020中國診所發展大會,會上發布了《後疫情時代中國基層診所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澎湃新聞記者從大會了解到,該報告共有4000多家診所參與調研,覆蓋全國26個省市,其中廣東、山東、河南三省的比例最高,共收集疫情影響下的診所生存和發展數據達14000多條,從疫情期間診所的生存現狀、信心指數和用戶就醫行為變化等角度對行業進行調研,並梳理了疫情後診所用戶就醫行為和需求。
報告數據顯示,96%的診所在疫情期間停診1-3個月;復工後,門診量受影響最大的專科是兒科、外科、內科;超八成診所啟動線上服務,核心為維護患者關係;疫情後,用戶線上診療習慣還得到保留。
現狀:93%受影響停診,兒科門診下降80%
根據《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診所(醫務室、護理站)數量,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是河北、山東、四川、廣東、遼寧,診所數量超過1萬家的省份有7個。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衝擊,作為最小醫療單元的基層診所受到的影響更為直接。據天眼查數據,2020年1月至5月共註銷、吊銷關鍵詞為「診所」的相關企業共2376家,其中1月至3月為1304家,4月至5月為1072家。
報告的調研數據也顯示,疫情期間,93%的診所受疫情影響停診,停診1個月以內的診所佔24%,大部分診所停診時間在1個月到3個月之間,比例為96%。
具體到不同科室,兒科、外科、內科門診量受疫情的影響最大,有80%的兒科診所門診量下降,原因是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隔離措施有效阻斷了傳染途徑。疫情之後,雖然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常態,但公共場合仍要求帶好口罩,降低了各類常見傳染疾病的傳播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科室,醫療美容科門診量與疫情前相比基本持平。對此,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表示,醫美等專科可以有更多生活化的產品輸出,相對來說更加高頻,可以產生生活消費類的醫療,因此更加有競爭優勢。
應對:83%拓展線上服務,91%深化培訓
在疫情帶來病人少、獲客難的壓力下,診所的經營理念與方式也在全面升級。
疫情期間,83%的診所積極拓展線上服務,開展的服務類型中,微信(群)答疑是最主要的渠道,佔比92%,其次是電話諮詢。不過56%的診所表示,開通線上服務是為維護患者關係,提高服務流程的完整度。
報告顯示,73%的診所門診量同比下降40%以上,這使得診所管理者不得不更加關注內功的修煉,花精力來提升自我、打造品牌。停診期間,91%的診所開展了員工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在診所管理者認為員工最需要提升的能力中,排第一的是營銷獲客,佔74%,但僅33%的診所在停診期間開展了相關培訓,重點開展的培訓項目前三是:專業技能(64%)、服務能力(57%)和診療流程(54%)。
對此,丁香園副總裁,丁香診所負責人楊澤方表示,質量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在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上做培訓雖然對獲客來說是慢功夫,但積累半年以上效果是可見的;相反,重市場運作,輕醫療質量則隨時可能遭遇危機。
該觀點在「疫情後診所用戶就醫行為和需求」這一章節中也得到了數據驗證。數據顯示,「口碑推薦」是用戶首次選擇診所就診的最主要因素,比例高達75%,遠超排名第二的線上推廣(20%)。用戶持續選擇一家診所就診,最看重的前3個因素是醫生專業水平(91%)、患者評價反饋(67%)和醫護人員態度(55%)。
此外,報告還發現,疫情期間大眾使用線上醫療的習慣在疫情後得到了保留。疫情發生以來,96%使用過線上服務的診所社群用戶認為線上醫療可以解決問題。丁香醫生問診平臺的數據也顯示,3月至5月用戶數量、問診量較疫情前翻了近1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