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光感冒少,往年這個時候流行的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也都少了……」幾天前,深圳市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裴洪崗在微博上如是說。
▲7月21日下午,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門診,鄢毅正在接診
這一現象並非只有裴洪崗感受到。紅星新聞記者從重慶、深圳、上海等地的多家兒童醫院了解到,這些醫院兒科的接診量與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醫院甚至下滑了50%左右。據廣東省疾控中心公布的問卷調查結果,高達56.5%的民眾覺得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自己患感冒或流感等疾病的次數減少了。
在專家看來,究其原因,外出佩戴口罩和勤洗手成了最奏效的防病高招,這降低了各類常見傳染疾病的傳播機率。其中兒科尤其明顯,因兒科病人中,呼吸系統疾病約佔70%左右。「減少聚集、出門戴口罩,這樣的措施並不只是過濾了新冠病毒,其它的有些呼吸道傳染病也擋住了,跟著減少了。」四川大學華西公共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公共衛生諮詢專家欒榮生希望,後疫情時期,病人戴口罩的好習慣也保留下來。
感冒人數驟降,兒科最明顯
有民營醫院稱接診量最少時大跌8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院兒科的兒童留觀輸液室都沒對外開放,到兒科就診的病人也明顯少了。最近幾個月,四川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大樓的保安和分診護士一直有這樣的感受。7月2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看到進入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患者及其家屬,仍需要出示防疫健康碼,並測量體溫。「這段時間要好一點,病人開始多了一些。」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一位分診護士說。
▲7月21日下午,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門診,排隊就診的患者寥寥無幾
來到二樓兒科門診,大廳內等號就診的患者寥寥無幾。在該院兒科主任鄢毅印象中,這與往常的接診量相比,病人數量下滑了不少。
「(疫情)對兒科影響最大,感受最明顯。」鄢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新冠肺炎期間,民眾大量減少外出,學校沒開學,學生都被「關」在家裡,所以病人明顯少了。而在兒科的病人中,呼吸系統疾病佔比達70%左右。「疫情期間,大家減少了外出和聚集,並且出門時還佩戴口罩,所以呼吸道等疾病感染的機率變小了,呼吸系統的病也就少了,尤其是小孩生病率也跟著下降。」鄢毅說。
「醫院每日的門診量,以前忙的時候日均有七八百人,一般在500人左右,現在基本只有兩百多人了。」在鄢毅看來,不僅是普通感冒、流感等常見呼吸道疾病減少了,連往年常見的手足口病等傳染病也少了很多。除了門診,住院的病人減少更多。「(下降)50%到60%,原來,兒科住院部有上百個病人住院,連過道的加床都會住滿。現在,床位基本空一半,只有40來個病人。」
公立綜合醫院的兒科如此,民營的兒童專科醫院又如何呢?「呼吸系統疾病就是人傳人,戴口罩能有效預防傳染。」成都某民營婦女兒童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院兒科的接診量總體下降了約40%。
「疫情最嚴峻那段時間,學校未開學,人群聚集的情況也少,所以醫院兒科的接診量下降很多,達80%。」該負責人說,除了減少外出和聚集、出門戴口罩的作用,也有部分患者在患了小感冒等後,直接在網上藥店購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院的接診量。
紅星新聞記者聯繫重慶、深圳、上海等地的多家兒童醫院也了解到,疫情期間,這些醫院兒科的接診量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並未透露具體數據。他們同樣認為,這與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及養成的戴口罩、勤洗手等習慣有關。
實體藥店感冒藥不好賣?
有藥店稱一度賣不動,有醫藥代表稱銷量降80%
「影響很大,我們才開了半年總結。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公司的感冒藥銷售下降了80%左右。」某醫藥公司在四川內江的銷售代表劉女士稱,她主要負責公司感冒藥在內江藥店和診所的銷售。據她了解,做感冒藥銷售的不少同行也認為,疫情期間感冒病人減少了,不少感冒藥的銷售也受到較大影響。
劉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今年三四月份,公司的感冒藥在內江地區基本沒有出貨,藥店和診所銷售的感冒藥都是他們去年銷售出來的。直到5月底,公司才開始在內江地區出貨。「六七月份比三四月份好一點,相對緩解了一些,銷量恢復了一些。」
▲內江某藥店上的呼吸系統類藥品
「在1月底到2月的那一個月左右,大家搶購了一批感冒藥,我們的銷量還可以。」在內江某大型連鎖藥店上班的王女士說,那次搶購,買藥的大多數人並非是家裡有人生病了,而是為了備藥。但到了三四月份,藥店的感冒藥基本就賣不動,銷量跌幅高達七八成。他們從客戶處了解到,往年經常生病的,因為戴口罩,減少外出,加強個人保養,客戶患感冒明顯減少了。「直到四月底學校開學複課後,感冒藥銷售才慢慢扭轉過來,到目前已基本恢復正常。」
不僅是內江,全國不少地區的藥店感冒藥銷售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如北京朝陽,據健康時報報導,朝陽區一家連鎖藥店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普通感冒類、退燒類藥物下降幅度達60%以上,有的藥店則下降達70%。
紅星新聞記者查詢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發現,今年一季度,在感冒藥市場上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華潤三九、葵花葯業、白雲山等醫藥公司的營業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有5.9%至24.9%的跌幅,但也有香雪製藥等醫藥公司的營業收入「逆勢上漲」。此外,生產連花清瘟膠囊的以嶺藥業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漲幅超過50%,而生產雙黃連的幾家藥企,一季度營收則是有漲有跌。
相關調查、研報指出
過半民眾自覺感冒次數變少,生活習慣因疫情而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跟往年同期相比,您今年患普通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情況有變化嗎?」今年6月,廣東省疾控中心發出一份面向社會公眾的問卷調查。
6月22日,該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民眾覺得,自己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患感冒或流感等疾病的次數減少了。此外,還有36.2%的人說「不確定」,僅7.29%的人覺得增加了。
為何會出現患病者減少的情況?據上述中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市民認為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後,他們的個人生活習慣有所改變。其中,92.28%的人認為這個改變是「外出戴口罩」,84.57%的人認為是「洗手次數變多」,還有82.79%的人認為與「減少與多人的聚餐、聚會」有關。
對此,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分析認為,外出戴口罩、洗手次數變多、減少聚會聚餐、加強家居和辦公室通風等習慣上的改變,確實影響了民眾患病次數。其中最奏效的,當屬兩個防病高招: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
7月11日,丁香園發布了《後疫情時代中國基層診所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疫情期間,93%的診所受疫情影響停診。具體到不同科室,兒科、外科、內科門診量受疫情的影響最大,兒科診所門診量下降80%。究其原因,是今年1月疫情爆發後,多地診所被緊急叫停,直到2月各地診所才逐步恢復開診,但去診所看病的人依然寥寥,這與疫情期間患者的謹慎心態有關,也與防控期間的居家隔離措施有效阻斷了傳染途徑分不開關係。疫情之後,雖然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常態,但公共場所仍要求戴口罩,這降低了各類常見傳染疾病的傳播機率。
公共衛生專家:
防新冠也擋住了感冒,病人戴口罩的好習慣要保留
在鄢毅看來,病人減少,這是好事,表明大家更健康了。「疫情過了,養成了生病就戴口罩的習慣,會減少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的機會,流行性疾病和傳染病也會減少。」鄢毅希望大家今後在生病時,也要注意戴口罩和勤洗手,減少聚集,保持這種良好習慣。
疫情期間,大家減少外出聚集,出門戴口罩,感覺自己患感冒的次數少了,這在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公共衛生諮詢專家欒榮生看來,這就是防新冠連帶感冒等疾病「一起防了」。據欒榮生介紹,根據疾控系統的疾病監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包括其它的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等跟著減少了。「都是連帶的,因為他們的傳播途徑都是一樣的。你採取了這樣的措施,並不是只過濾新冠,其它的也都擋住了。」
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北京出臺《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該條例已於6月1日開始施行,其中便包括,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要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需佩戴口罩。
談及戴口罩這一習慣,欒榮生表示,今後,病人最好戴口罩,明確的傳染源一定要戴,以防四處傳播。「疫情期間養成的習慣,以後要形成規範。自己感冒了,儘量待在家裡不要出去,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一定要戴口罩,養成習慣。」
「好的習慣要保留下來,如病人要戴口罩的好習慣。」但欒榮生同時表示,疫情過後戴口罩這一習慣將僅針對病人,其他人並不需要戴。
為此,欒榮生表示,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在這方面的意識和素養。除了病人戴口罩,目前推廣的公筷也可以作為一種衛生習慣,保留下來。「戴口罩要成為個人修養,自己感冒了,要想到不能傳染他人,這對大家都好。」
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 攝影報導
編輯 郭宇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