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進黨當局大力鼓動下,經過6月6日高雄投票,中國國民黨籍市長韓國瑜成為首位被罷免的臺灣地方首長。當晚,留下「這一次,誰會是贏家?」的遺言,力挺他的國民黨籍高雄市議長許昆源跳樓自殺。
可以肯定,此番罷韓案以高票通過,對韓國瑜本人、南臺灣藍綠版圖乃至整個臺灣政壇力量對比,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韓國瑜:心有不甘翻盤無望
按照臺灣「選舉罷免法」相關規定,在確認結果後,當局選舉機關將在本月12日發布公告,韓國瑜也會在當日被解除市長職務。從理論上說,韓國瑜團隊還可以向司法機關提出罷免無效訴訟,但翻盤的機會幾乎為零。
罷免案通過後,韓國瑜隨即召開記者會,在感謝市民2018年給他機會的同時,也表達三個遺憾,一是民進黨當局對他全力抹黑與造謠,二是外界毫無根據地批評高雄市政,三是很多工作無法繼續推動。 雖然很是心有不甘,但冷冰冰的現實已然擺在眼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18年颳起的「韓流」「韓旋風」逐步偃旗息鼓。
幕後最大推手自然是民進黨。如果說2018年是韓國瑜「一人戰全黨(民進黨)」,如今罷韓過程成為「全黨(民進黨)戰一人」。掌握島內行政、立法資源的民進黨,為「罷韓」大開綠燈,包括不顧防疫需要,鼓勵在外高雄人回鄉投票;不顧高雄市情,要求當地開滿1823個投票所;到了本月3日,蔡英文更是親自上陣,籤署「罷韓」聲明。在民進黨鼓動與「黑韓」下,高雄當地的政治熱情被充分挑起。
此外,就是國民黨的私心。藉助「韓流」,國民黨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大勝,讓黨內看到2020年重返執政的希望。結果,黨內大佬鈎心鬥角,最後把當上市長不久的韓國瑜推向前臺,讓後者留下「落跑市長」「得隴望蜀」的口實。至於「非典型國民黨人」韓國瑜,或許是對自己人氣過分自信,或許是迫切希望登頂政壇最高峰,當上市長後路走得急了點。三種原因糾纏在一起,讓韓國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於63歲韓國瑜的未來,一種可能是已然「瀟灑走一回」的他將從政壇隱退,另一種是憑藉黏度很高的「韓粉」,明年參選國民黨主席,以圖東山再起。
南臺灣:版圖再度由藍變綠
按照規定,當局行政機構將指派代理市長來補韓國瑜留下的空位,並且將在3個月內舉行市長補選,完成韓剩下的兩年多任期。
肯定的是,這位民進黨當局空降的「代理市長」既要當好維持會會長,更重要的是為民進黨重新執政排兵布陣。目前,前市長陳菊代理人、前代理市長許立明呼聲最高。至於3個月後市長補選候選人,2018年敗於韓國瑜、現任行政機構副負責人的陳其邁很有可能二度參選。反觀國民黨陣營,很難有人能與之競爭。也就是說,在不到兩年後,高雄市很有可能再度由藍變綠。
對國民黨而言,失去高雄與失去北部其他縣市的意義大不一樣。高雄是南臺灣的中心,也是民進黨的票倉,被稱為「挖地三尺都是綠的」,民進黨在此長期執政。打著「人出去、貨進來,高雄變首富」口號的韓國瑜,藉助天時地利人和,當選高雄市長,也就是在偏綠的南臺灣打下藍色的樁子。一旦經營得當甚至能連任市長,國民黨的影響力就能從高雄一地逐步輻射到南臺灣六縣市,甚至將改變南臺灣版圖。這也就是為何民進黨要集中全黨之力罷免韓國瑜的原因。經6月6日一役,南臺灣的政治版圖很有可能從國民黨與民進黨各執政3個縣市,變為國民黨2個(臺東縣、嘉義市),民進黨4個(高雄市、臺南市、屏東縣、嘉義縣)。
再回到高雄。對於市民而言,在民進黨政治動員下,把選上去的市長韓國瑜又轟了下來,看似民意贏得勝利,但韓國瑜口中的高雄「又老又窮」不會因他離去而發生改變。民進黨再度執政,是否能把昔日港都建設得更好呢?這是一個疑問。有島內媒體戲謔,拿著民進黨補助回家投票的年輕人又回臺北了,留下高雄那麼多「天坑」誰來填呢?政治狂歡之後,留給當地的,是一地雞毛。
全臺灣:「韓流」不會簡單消失
罷韓案通過後,島內已經開始預測下一個是誰。一種說法是「韓粉」為了報復,將推動罷免來自高雄的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劉世芬。另一種說法更玄,民進黨在籌劃罷免臺北市長柯文哲。不管是民進黨在敲打柯文哲還是真有此心,但罷免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已經成為現實。
對此,柯文哲深有感觸。他在接受臺北市議會質詢時表示:「只要25%反對就掛了,這個制度有點可怕,待此事過後,這一制度應要討論一下。」他所說的制度,就是2017年島內立法機構通過民進黨版「選舉罷免法」修正案,大幅降低官員被罷免的門檻。如今,只要投票人數達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且同意數達選區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以上即可。過去的標準是二分之一。
大幅降低標準,從表面看,是給選民實現民主的權力。但民主被濫用的後遺症是明顯的:縣市首長頭上將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是否推動改革要再三思量。此外,低門檻的罷免已然成為島內藍綠政爭的工具,甚至出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被異化的罷免是柄雙刃劍,對民進黨、國民黨都是如此。
最後一個問題:罷免韓國瑜後,民進黨是否就高枕無憂了?如今看來,最大對手國民黨已然病入膏肓,柯文哲的臺灣民眾黨似乎難成大勢,「韓流」也已經退潮,但是,類似於「韓流」這般反對民進黨的民間土壤,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在加深。
正如臺灣《中國時報》所言,「芒果乾(亡『國』感)」可以蒙蔽民眾一時,但「發大財」的夢想卻會永久存續。新冠疫情使臺灣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兩岸關係的持續緊張,民進黨當局紓困無門。錢袋子的問題不解決,島內民眾對韓國瑜這類人物的期盼就會持續。「韓流」開啟的庶民意識,可能不會簡單消失,更大可能是,在未來某個時刻、以某種方式再次出現。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修文
微信編輯:皮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