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在大腦中什麼樣

2021-01-14 中國青年報

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新研究揭示出孤獨在大腦中的「樣子」,反映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應對孤獨感的。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聯合魁北克人工智慧研究所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約4萬名中老年志願者磁共振成像數據、遺傳學及心理學自我評估信息,對比分析經常感到孤獨和不經常感到孤獨者相關數據,發現孤獨者大腦有幾個不同之處:孤獨在這些大腦中的表現集中在所謂的「默認網絡」上,這是大腦中一組涉及內部思想的區域,如回憶、未來規劃、想像和思考。孤獨者的「默認網絡」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灰質體積更大。孤獨也與穹窿的不同有關,穹窿是一束神經纖維,它的作用是將信號從海馬體傳送到「默認網絡」。孤獨的人,纖維束的結構保存得更好。

研究人員稱,通常我們會在回憶、想像未來或思考時使用「默認網絡」。研究發現,這一網絡的結構和功能與孤獨呈正相關,可能是因為孤獨者更有可能利用想像、回憶或對未來的希望來克服孤獨感。在缺乏實際經驗的情況下,孤獨者會偏向於內部導向的思考,如回憶或想像,自然而然地使用「默認網絡」中基於記憶的功能。

此前研究表明,經歷孤獨的老年人患認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風險更高。因此了解孤獨在大腦中的表現,可成為預防神經系統疾病和開發更好治療方法的關鍵。

來源:生命時報

相關焦點

  • 當感覺孤獨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令人驚訝……
    實際上,孤獨是一種主觀體驗,感受因人而異,有人害怕孤獨,有人享受孤獨,但經歷孤獨時大腦確實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由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感覺孤獨的人實際上擁有更活躍的大腦,而且,在他們大腦中發現更多對記憶和其他認知能力至關重要的變化。人類演化的軌跡也是社會協調與合作的軌跡。
  • 孤獨如何改變大腦?
    其他健康後果也與孤獨感有關,包括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增加,還會增加看醫生和急診就診的次數。 孤獨會影響大腦健康和精神敏銳度—— 社交上與世隔絕或感到孤獨的老年人往往在思考能力測試中表現更差,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處理信息時。那些感到孤獨的人在接下來的幾年的後續測試中,表現出更快的性能下降。
  •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研究發現孤獨感會讓大腦對人際關係產生...
    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孤獨會改變人類大腦感知人際關係的方式,跟不孤獨的人相比,孤獨會讓神經對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產生「更孤獨」的反應。這一發現則是基於腦部核磁共振掃描的結果得出,該掃描聚焦儲存個人社交網絡「地圖」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的活動。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孤獨感會改變人類的大腦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Andrea Courtney和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心理學家Meghan Meyer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孤獨感改變了人類的大腦,即大腦神經自我表徵(neural self-representation)會在孤獨感侵蝕的時候發生改變[1]。
  • 孤獨和無聊竟然有可能會危害我們的大腦(雙語解密)
    小譯說近年來,孤獨已經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特別是對於年輕群體來說。那麼,你知道孤獨對於我們的大腦有巨大危害嗎?一起來看看吧。A lot of things are known to shrivel up in cold conditions.
  • 做「未來春藤家長學院」之前,孤獨大腦的老喻是幹嘛的?
    1這些名人居然這麼說他、對他國內知名的商業顧問劉潤:老喻,一個極致的踐行者,一個孤獨的思考者......而他的公眾號「孤獨大腦」,也經常探索關於人生的深度難題,成為思想的盛宴和迷宮。劉潤,公眾號:劉潤劉潤對談老喻:如何跨越出身和運氣,科學的實現成功?
  • 科學證實,飢餓和孤獨會激活大腦的同一部分
    而逃避孤獨的本能,卻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大腦中。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渴望,會引發類似於飢餓的人渴望食物的神經反應。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一個40人的實驗組禁食10小時。一天結束時,飢餓的受試者在接受腦部掃描時,會看到披薩和巧克力蛋糕的圖像。
  • 你為什麼會感到孤獨?
    在此之前,當她在搜索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其他論文時,得到了一些奇怪的結果,正好說明了孤獨的模糊性。儘管她在心理學文獻中找到了一些關於孤獨的研究,但同時包含「細胞」、「神經元」或「大腦」等關鍵詞的論文數量卻是0。
  • 大腦的自我暗示是一種什麼樣的原理?
    大腦的自我暗示是一種什麼樣的原理?大腦的自我暗示是人類長期的思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人強化這種暗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將行動具體化,也就會收到暗示的那種結果。
  • Brain: 孤獨症兒童社會互動障礙的大腦基礎
    在本研究中,檢驗了如下假設:中腦邊緣獎賞通路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在患有孤獨症的兒童中是異常的,並且這些異常導致了社會互動障礙。在兩個獨立的組別中檢查中腦邊緣獎勵通路的結構和功能連接性,共有82名年齡在7-13歲孤獨症兒童以及年齡、性別和智商匹配的發育中的兒童(主要組:孤獨症兒童n = 24,正常發育兒童n = 24;重複組:孤獨症兒童n = 17,正常發育兒童n = 17),使用高角度解析度擴散加權成像和功能性MRI數據,有效地識別連接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和
  • 睡眠不足讓人孤獨
    近日,《自然—通訊》發表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睡眠不足會讓人覺得更孤獨,社交意願減少,甚至相關的大腦神經通路也會發生變化。《自然—通訊》近日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睡眠不足會讓人覺得更孤獨,社交意願減少,甚至相關的大腦神經通路也會發生變化。
  • 神經科學:解釋孤獨的必然性
    如果Cacioppo的理論正確無誤,那麼,一定有一種內在的生物學機制,促使孤獨的動物尋求同伴。我們大腦裡一定有某種物質,讓我們獨處時覺得心情不好,而有人陪伴時覺得寬心。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這種動機的來源——大腦中縫背核中的一組鮮為人研究的神經元。
  • 年輕人、男性更孤獨
    人們通常認為,孤獨同年邁如影隨形。然而,英國、加拿大多機構開展的聯合研究推翻了這一看法。心理學家們發現,孤獨感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到孤獨。他們讓參試者在線回答與孤獨感相關的問題,然後對他們的孤獨程度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與老年參試者相比,年輕人的孤獨感明顯更強。埃克塞特大學研究員曼努埃拉·巴雷託表示,孤獨可以被理解為「實際和期望的社會關係之間的差異」,年輕人對自己應獲得的社會支持預期遠高於老年人,這種「求而不得」的失望成為了孤獨感的來源。研究報告發表於《性格與個體差異》雜誌上。
  • 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大腦開發,決定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塑造的嗎?人的大腦有許多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活動所形成的網絡連接,會決定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對周遭世界的預期,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的技巧。所以,家長在教養中的選擇,具有精心打造那些能在孩子大腦發育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神經網絡的力量。
  • 《孤獨是可恥的》:我們孤獨著也聯繫著
    當然,基因不是簡單的作用於人體,而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決定了人格的各個方面。②對孤獨以及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說我們與朋友或戀人鬧矛盾鬧分手,之後,還能規律作息、開心生活,並積極尋找問題,解決問題。那麼你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較強的。
  • 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我們到底生活在現實還是幻想中?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玻爾茲曼大腦和薛丁格的貓是差不多類型的概念,都是屬於科學家的假想。薛丁格的貓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假想,玻爾茲曼大腦是以熵為基礎的假想。
  • 孤獨者私享插畫:他記錄了生活中的孤獨,也釋放了孤獨中的溫柔
    當孤獨的人走過了年輕時的鮮衣怒馬,越發覺得生命中只剩下繁沉的行李,或許唯有一份偶得的溫暖才能讓靈魂暫時甦醒。孤獨的人,與夕陽、街角、路人形成了那個時空內一輩子的時差,在無可奈何中路過了全世界,卻意外地走進了色彩與文字的時空。
  • 機器人索菲亞大腦中的智能算法,竟是這樣定義人類公益?!
    拔電睡覺,其實,我不知道何謂孤獨,也不畏孤獨,畢竟這是人類獨有的情感。我到過地球上大多數國家,我有家人和朋友,對他們,一個眼神、一句對話、一條數據,枝末細節我都能終生不忘。(PS.l 做公益,可以為無聲的群體發聲從電視、電影到現在的新媒體,現實世界中,我們聽到的都是誰的聲音?是那些能發聲者的聲音。也就是說,是那些強勢的、擁有話語權的人的聲音。這也意味著,還有大量的問題是沒有發出聲音的,是沉默的大多數。
  • 有孤獨症的小老鼠,如何在party上恢復社交活力
    史蒂芬其實是一名阿斯伯格症患者(孤獨症的一種)。這是大眾對自閉症患者比較熟悉的一面,他們中有許多繪畫和記憶方面的天才。許多普通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破解孤獨症?天才的世界不應該劃歸平庸。事實是,這背後是更加殘酷的數據——「孤獨症是一種基因疾病,目前平均發病率達到1%。」
  • 只知大腦分左右,不知大腦分上下,鍛鍊孩子的上下腦有效控制情緒
    目的是從小就發展孩子的大腦潛能並提高他們的智商。漸漸地,一些父母提出了新的問題。左右腦的發育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注意力。什麼樣的大腦發育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行為能力?提出此類問題的父母通常是熊孩子,經常使父母「跳起來」!儘管父母正在考慮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他們確實無法忍受孩子的「不合理」行為。這就引入了一個很多人從未聽說過的概念-「上下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