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式幫助孩子大腦開發,決定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2020-12-23 騰訊網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可塑造的嗎?人的大腦有許多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活動所形成的網絡連接,會決定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對周遭世界的預期,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的技巧。所以,家長在教養中的選擇,具有精心打造那些能在孩子大腦發育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神經網絡的力量。

每個家長所選擇的教養內容,無論是有禮貌、守規矩、要運動…等等,不外乎是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讓孩子保持健康,需要餵養他們良好的飲食、鼓勵他們鍛鍊身體,同時也必須謹慎地為孩子選擇生活經驗,而這些生活經驗,就會成為改變孩子生理發展的教養工具。也就是,家長的教養選擇,決定了大腦的發展,決定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腦的可塑性取決於反覆練習

想在任何領域成為那行的世界級專家,你需要花一萬個小時的苦練。他認為熟能生巧—只要有足夠的練習,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某一行的專家,神經科學也支持如果我們勤於練習某些技能,便會有進步的這種說法。當我們藉由練習來啟動神經元之間的神經迴路時,大腦會運用一種稱為活動依賴型的可塑性程序來適應這類經驗。

這些活動使用一些簡單的規則來控制神經元互相連結的方式:

● 經常使用某兩個神經元間的神經通路,那麼這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會增強。

● 某個神經通路被重複使用,在突觸的地方會產生變化,也就是經過大量的活動之後,又會有新的突觸形成。

● 不再使用時,先前形成的突觸可能會衰退、消失。

● 使用神經通路會增加常用神經元的髓鞘形成,這會讓神經迴路的傳輸速度更快。

練習改變基因運作方式

神經科學告訴我們,刻意練習會改變神經元啟動與連結的方式。即使某個神經通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使用之間相隔了一年,然而第二次使用該通路的反應仍會比第一次使用時更強。練習能讓負責學習的基因被啟動、產生新的蛋白質幫助被強化的神經連結,形成新的突觸。這表示,無論大腦的年紀如何,練習都會帶來進步。

練習能養成習慣

習慣是指一系列的行為,一開始由個人有意識主動開始,後來成為自動化的行為。

理論上,習慣是為了避免曾經做過理性決策的情況下,又要費心做決策的壓力過程。基本上與本能無異,只是習慣是後天的行為。在習慣性活動進行中,大腦不必思考自己正在做什麼,例如:早上六點起床,在上班前運動可以成為習慣性行為。一開始需要些許努力,但很快就不會那麼費力,到後來,在那個時間起床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每個習慣都曾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行為,一旦熟練了,習慣成自然,就成為第二天性。

神經科學把習慣定義為一種以特定方式行動的穩定傾向。習慣不必然會使我們成僵化的機器人,而是打造一個以彈性架構的穩定大腦的結構。這種彈性就是習慣本身,至於新的行動還是可以從中而生。習慣就是你尋常的做事方式。

習慣分為兩種型態:

例行習慣(routine-habits):強調做事的例行方式,這種方式會愈加制式,降低彈性。例行習慣雖然是訓練同步行為(entraining behavior)有效的老派教養技巧,但我們也不希望孩子像是遵守嚴格指示的機器人。相反地,我們努力的目標是,教養出能夠保有適應力,深思熟慮的人。

習得習慣(learning-habits):習得習慣能提高對自己行為的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讓孩子更具彈性。習得習慣發生在當我們嫻熟行事的一般基本原則時,這樣便可無需多加思考,如此便能釋放大腦資源,更高階、更深入投入當前的情境。例如:在彈鋼琴時能夠同時讀譜並在琴鍵上正確找到這些音符,那你就有多餘的腦力來注意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彈奏曲子,甚至還能即興創作。

家長可以影響孩子的腦神經迴路

我們根據腦神經迴路使用的頻繁程度來設定它們的優先順序。在很多方面,我們通過自己選擇從事的事務決定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物。選擇從事特定活動時,也選擇了會激發哪些神經元。孩子還小時,家長選擇孩子所從事的活動,代表選擇了哪些迴路優先發展。慢慢地,孩子會自行考慮某些神經迴路勝於其他迴路,因而優先使用這些神經迴路,自然就形成了他們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可以通過兩件事來調整:(1)孩子使用資訊處理來思考事物的方式,以及(2)孩子所擁有的經驗。

決定孩子練習的項目是教養中最重要的一環,家長也藉由幫孩子規劃特定經驗來達成這項使命。如果父母將注意力集中在幫助孩子練習就寢,那麼孩子最終可以在無需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入睡;如果我們幫助孩子反覆練習九九乘法表,大腦就能學會九九乘法表;如果我們把時間和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創造力、同理心與自制力上,那麼這些技能將會大放異彩。

每個思想和每個動作會強化某些突觸,而無關乎其他突觸,這種神經連結的裁剪永不停止。因此,每個思想都會成為一個發展的過程。作為家長,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確認孩子的自動化行為為何,因為我們可以參與他們的習慣養成。這就是為什麼要運用那些我們希望強化的腦神經的原因所在。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7月書單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塞給孩子一大堆知識,全然不顧孩子的大腦是否能承接得了,結果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挫敗感。有些事情,孩子做不好,只是因為他暫時還做不到。那麼,除了等待孩子成長之外,父母就什麼都不用做嗎?當然也不是。
  • 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 | 7月書單
    就好像一個5歲孩子的大腦,即便再聰明,也不可能和10歲孩子的大腦發育程度一樣。有些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就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塞給孩子一大堆知識,全然不顧孩子的大腦是否能承接得了,結果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挫敗感。有些事情,孩子做不好,只是因為他暫時還做不到。
  • 三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世界上千百門學問,都是選修課,人生唯一的必修課就兩門一個是怎麼做夫妻一個是怎麼做父母可惜這兩門學問,所有人都自稱是專家。既做不好父母,也做不好夫妻~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常聽到一句話,有其父必有其子,大約就是指孩子與父母的某些為人處事上近乎相同。
  • 家長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情商的高低,你屬於什麼類型?
    想要孩子的情商更高,離不開家長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訓練,以及為孩子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要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訓練,首先家長自己得要克服一些障礙,比如家長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兒時父母對待自己情緒的處理方式,還需要掌握傾聽孩子心聲的技巧。想要成為更好的父母,家長必須首先對自己進行審視。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 你的教養方式決定了你孩子的樣子
    你的教養方式決定了你孩子的樣子你的教養方式決定了你孩子的樣子,中國正面管教高級導師張宏武,同時也是微課傳奇家庭教育籤約導師說過,教養方式可以從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支持程度和父母對子女的控制程度,分為權威型,控制型,放任型和忽視型四種教養方式。
  •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被提倡?
    首先,最主要的是讓孩子有個健康的身體,這是基礎。其次,在將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獲得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收入。然後,有來自於內心需求的奮鬥動力,能安下心來工作,能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耕耘,他就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最後,學會獨處(閱讀或者一樣興趣特長),還要學會群處(社交及親密關係)。我希望孩子有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優秀的品格和終身成長的心態。
  • 寶寶成長,如何讓寶寶的大腦得到開發,發揮他的潛能
    很多的教育專家說,認識字和背古詩以及學習英語知識,等孩子再大的時候教也不遲,而正確的教養孩子應該是讓寶寶發揮自己的潛能,挖掘隱藏在孩子身上的不同之處和優點。在孩子生下來的前幾年裡,如果把他的所有的感知系統發揮出來,給於大量的外在信息,會讓寶寶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是將來任何的開發都達不到的。例如從寶寶幾個月的時候開始讓他感覺不同的聲音、愛的撫觸、特別的驚訝等,他的大腦神經都會在這些刺激當中逐漸的得到鞏固和完善。孩童階段每次的經歷都會讓大腦得到發展和塑造。
  • 「蒙眼識字」真能開發大腦?想要開發孩子大腦,這5個辦法就夠了
    很多家長都不是很明白腦力開發是怎麼回事?其實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的大腦負責人的語言生活認知、自然認知、語言等等,而右半球的大腦則是負責處理好圖形、創意、空間等領域。所以全感官的學習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早教方式,通過人體的感官系統,來進行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而且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感官都會一定程度的提升。
  • 你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當她長大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資助了一百多位米尼加共和國的母親和孩子,因為她的幫助很多家庭過上了相對幸福的生活。孩子,有時候真的是父母的照妖鏡。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那麼孩子差不多也就是什麼樣。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導師,幾乎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 父母的教養方式,真的就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嗎?
    這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顛覆性的書籍,即它否定了原生家庭決定論,否定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一生的「眾所周知」的論調。它從各種角度說明了,同一家庭的孩子,甚至同卵雙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這是因為決定孩子成長的兩個要素是先天稟賦和後天教養,而教養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結果。
  • 不同的教養方式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適合的才是正確的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要求程度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養方式,都對應著一種典型的父母,對應著一類典型的孩子。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對一百多個家庭的研究發現,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容易有較高的攻擊性,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容易發怒,會經常性暴躁。那在我們的生活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教養孩子?父母又該避免哪些不合適的教養方式呢?
  • 孩子性格問題源於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面前任何有關的生活習慣都會影響著幼兒的一生,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由此看來,幼兒的早期生活經驗的形成與內容,多半由家庭教養方式所決定,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性格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
  • 如何開發孩子大腦潛能?HSP高感訓練幫助您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強大腦」,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它、並通過它實現人生的極速飛躍。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巨大潛力世界潛能學權威安東尼·羅賓提出,每個人腦的潛能僅僅是挖掘了一小部分。我們這輩子都離不開大腦的運作,但是誰能讓大腦更輕鬆發揮出它的潛力,誰就更能在某個領域出彩。
  • 童憶園-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01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教養周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即便這樣,我覺得,就憑孩子的表現和媽媽的態度,他將來恐怕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因為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生活。
  • 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是父母的重要責任,教養是孩子的人生名片
    有這樣一句話:窮養、富養,不如給孩子教養。教養的好壞,跟貧富沒有直接關係,教養家庭的鏡子,能夠映射出這個家庭成員的素養,就像血液一樣,流淌在人的身體中,融合在人的思想中,顯現在人的行為中,是一個人行走社會最好的名片,影響著一個人生命層次的高低。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周五和朋友吃飯,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孩子一直沒消停,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
  • 《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塑造開放式大腦,孩子的幸福魔法
    丹尼爾·西格爾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他是融合心理學,腦科學與網絡科學的先鋒。他創造了一個概念第七感,他創立了一個學科。他信奉整合是王道。他以傳播科學教養觀為己任。這幾年丹尼爾·西格爾的全腦教養法越來越受到專家學者、網絡大V和普通媽媽的信賴。針對各年齡段孩子提出全腦教養實踐指南,以幫助父母破解種種育兒難題。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周六和朋友吃飯,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席間孩子一直沒消停,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最後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
  •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嗎?試試這3種方法
    可能大家都聽說這麼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父母,就能教養出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是費勁心血地去教養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父母的教養知道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嗎? 記得我的鄰居小蘭,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對她很嚴厲。
  • 「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這本《教養的迷思》,豆瓣評分8.0教養的迷思全球心理學家都認定 「教養假設」——影響孩子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的教養方式哈裡斯卻認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為此書做序,「儘管覺得它的觀點是反直覺的,但是人們有一種感覺,即書中出現的兒童和家長不像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機器人。」沒錯,我從龍鳳胎的孩子們身上也看到了作者提到的一些現象。作者擺出了很多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