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成語誤導孩子:引以為榮寫成「飲」以為榮
成語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但是,一些商家也喜歡在自己的廣告詞裡運用,甚至刻意賣弄一些成語來達到宣傳效果。遺憾的是,在一些廣告中使用的成語大多採用「換字術」,將經過千錘百鍊的成語肢解得面目全非,變成了所謂的「偽成語」。3月18日,市民張女士向記者提出質疑,一些商家如此濫用「偽成語」,可能極大地誤導了正在學齡階段的少年兒童。
孩子誤用成語
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女兒正在我市某小學上四年級,但是她發現最近孩子在家寫作文時,女兒在用成語總是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引以為榮』非要寫成「飲」以為榮,『默默無聞』又誤寫成了默默無「蚊」,我先開始以為孩子在學校受到了誤導,直到女兒有天指著電視上的廣告說是跟電視學到的,我才知道問題出在哪了。」張女士認為,不僅在電視裡,在城區的一些顯眼地方商家放置的廣告,路邊發的傳單等都又存在大量別字、錯字成語的情況,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極大影響了正在啟蒙階段的學生,誤導了孩子們的學習方向。
石化三小任教的江老師在採訪中對記者表示:「在一次詞彙積累的教學中,班上一個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問我:「老師『飲以為榮』還是『引以為榮』?」我先是一楞,馬上反應過來,這是某飲品的廣告詞。開言道:「當然是引以為榮了,這是商家的廣告用語,它採用一反常態巧妙結合該產品特點的辦法,用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故意用錯的字。」該學生說:「這個『飲』字把我害慘了。我問過我的爸爸,他說廣告還會用錯嗎?我問我的媽媽,她說去問老師吧。我已分辨不出誰是廣告詞誰是成語原用字了。」江老師認為,隨著網絡信息發展,商家用廣告製造「偽成語」,會迅速傳播到學生眼中、耳中,的確給學生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帶來了負擔。
一位在我市某輔導中心任職的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在教學時發現,在學生的作文中也經常有同音的錯別字,指出來時學生們都說是「大街上到處都這樣寫」。家住龍門口街的樓女士說,前幾天她給上小學的孩子檢查作業時發現,兒子把「籃球」寫成了「蘭球」,就告訴他寫錯了,沒想到孩子理直氣壯地說:「沒錯!街上發的健身房傳單就這樣寫的。」
街頭錯字別字橫生
針對張女士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質疑,3月20日,安慶晚報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個路口和商業廣場,發現「偽成語」和別字現象確實存在。
記者在集賢南路看到,一些街邊店面廣告上是出現錯別字,如,一些服裝店把「一見鍾情」寫成「衣見鍾情」、「伊拉克」寫成「衣拉客」、「三國演義」寫成「衫國演衣」、「挑三揀四」寫成「挑衫撿飾」,屢見不鮮。濫用簡體字的情況還經常存在於各種手寫的告示上,有的錯別字如果不經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還真有點難以辨認。記者還在集賢南路看到,一家小酒店的招牌店名赫然改成了「食全食美」。
不僅是商家刻意為之的「偽成語」廣告,錯字別字現象在街頭也很常見。在東部新城某新開業的健身中心,就將自己傳單上的室內籃球館誤寫成了「蘭」球館,仍然在到處散發。一些店鋪把「零售」寫成「另售」、「排檔」寫成「排擋」、「雞蛋」寫成「雞旦」。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它凝結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漢語成語的無序濫用,使受眾遭殃,尤其是小學生,受坑害的更深。他們正處於學習知識,汲取文化營養的啟蒙階段,外界的直觀影響勢必導致孩子們難以把握漢語成語的正確性,拿不定到底是老師講得對,還是自己看到的廣告說得正確。」江老師在採訪中告訴記者。
記者在市工商質監局了解到,對於這種為了商家利益而隨意改成語的現象,早在1998年國家工商局就出臺了《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規定中指出,廣告中的成語使用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引起誤導。對違反規定的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處以罰款,並限期更改廣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