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製鞋和製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製衣服要靠編織技術,製鞋則要經多道工序,就拿製作鞋面來說,刷膠、針車、拼接、修剪內裡等工序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不同,生產設備自然也不同。不過,讓記者覺得驚訝的是,此前曾經在一家服裝企業見過的生產設備,最近卻在一家製鞋企業裡也見到了,而且為數不少。為了這些設備,這家企業的負責人還大手筆投入了上千萬元。
這些設備對這家鞋企來說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老闆能這麼捨得?這個投入到底值不值?日前,記者就走進了這家企業——台州市博洋鞋業有限公司。
涉足飛織鞋,投入上千萬元購買設備「這些設備當然很重要,如今我們的鞋子不需要那麼多工序,在鞋面生產上更是能一次性搞定。」博洋鞋業董事長蔡建華得意地說,「我們廠裡的鞋子雖然也是休閒運動鞋,但和以前運動鞋的生產方式完全不同,它的鞋面是通過電腦事先編程,而後融合服裝針織技術織出來的。」
員工正在調試自動噴膠線
這種織出來的鞋子,如今在市面上已逐漸走紅,被人們稱為「飛織鞋」,耐克、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企業這兩年就分別推出了不少款式的飛織鞋,獲得了很大的關注度,成為體育用品行業的一個熱點。這也吸引了國內其他鞋企的注意,一些鞋企開始試水生產飛織鞋,博洋鞋業就是其中一家。
博洋鞋業試水飛織鞋的時間要追溯到2013年,生產飛織鞋的想法就來自於耐克公司。
蔡建華告訴記者,2013年,他到美國參加鞋類展會時,就發現了耐克新推出的飛織鞋。針車簡單,穿著輕便,透氣性強,這些優點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眼光。
這樣的鞋子是怎麼製造出來的?蔡建華開始多方打聽。「耐克公司從2012年就開始用機器取代人工,這樣的鞋子很可能也是機器生產的。」果然,經過幾番打聽和考察,蔡建華獲悉,耐克的這款鞋,是用從德國引進的全電腦自動針織機生產的,當時,這種機器的售價達到50萬元一臺。如果引進這種機器,光一臺肯定不夠,「按照公司的規模,至少需要100臺這樣的機器,如此算來,投資成本就達到了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