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兒童心理疾病正蔓延,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兩種行為及時改

2020-12-15 母嬰參考

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而更危險的是發病群體平均年齡正大幅下降,很多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其實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家長的影響是最大的,除了生理健康,更應該關注的是心理健康,很多父母自以為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卻有可能是在快速的「毀掉」他。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失去這樣東西

心理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發病率約為12% ~ 16%),而更危險的是發病群體平均年齡正大幅下降,很多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其實完全是被自己的父母「毀」掉了。

知名心理學專家稱: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由於自我出現障礙,而最嚴重的就是徹底失去自我,繼而出現人格缺失,總體可以表現為這幾種:

1、自我不穩定

自我,又稱為自我意識或者自我概念,是對個體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有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的認知。

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人的核心,直接映射出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的核心搖擺不定,在遇到外界變化的時候,自然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抑鬱情緒。

對於孩子而言,這種特質可以是從母嬰關係開始的,即在他生命最開始的時候,媽媽是否足夠包容和接納孩子,比如:三歲了還在尿床時母親的態度、事情沒有做好的批評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接納和開導,就可能會因此而喪失安全感,進而變得膽小懦弱,或者說形成「討好型人格」。

像《不完美的她》裡面,長期被母親拋棄、母親男友虐待的連生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自我沒有發展出穩固基礎,變得沒有安全感,時而焦慮甚至是抑鬱。

2、自我太僵硬

有些孩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仔細相處你會發現他似乎缺乏普通孩子的同理心,自我感知不足,甚至有點麻木,按部就班地做好父母安排的一切,但小小年紀就失去了自我感知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優秀,充滿自信和堅韌,但人際關係通常一團糟,這主要是源於過於僵硬的自我,毀掉了他們的人際關係——人是有溫度的,孩子的世界更是赤道兩級極端溫度共存,但這類孩子反而過早地就失去了感受世間冷暖的能力

3、自我很封閉

幸孕姐小區就有個孩子,從小就只知道學習,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也拒絕和同齡孩子玩耍,長到現在已經成了完全的「社恐」,不愛外出,不愛社交,整個人像是一座「孤島」。

沒有小夥伴,也不會將自我敞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有許多類似的小孩,有一部分可能確實是因為性格內向、孤僻、社交恐懼等,而還有一部分可能與父母保護得過好,從小不讓孩子與外界多接觸等有關,導致其出現完全性的自我封閉。

父母哪些行為容易「毀」掉孩子?

1、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給一個人下結論時,其實就像給商品貼上某種標籤,這個人會做出相應的「印象管理」,下意識將自己的行為往標籤上靠攏。

也就是「標籤效應」,人在被貼上某種標籤之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會帶來社會和心理壓力,潛意識的左右個人的評價和行為。而這在孩子身上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於建立認知的階段,會模仿成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行為習慣。

而如果你經常性給孩子貼標籤,告訴他「你不是一個好孩子」,慢慢地他也會將你的話當成事實,進入一種「自證預言」的心理狀態,然後覺得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變得失去自我,甚至叛逆和自我放逐

2、長期讓孩子待在「家裡」

心理學家理察·洛夫曾經提出過「自然缺陷」的說法,後來一直在心理研究上被證實,西方專家認為:在綠色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要低52.8%。

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幾乎沒有戶外的時間,常年待在家裡、學校裡、補習班裡,還有一些父母過度保護,認為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就不安全,待在家裡,在眼皮子底下才能放心。

但殊不知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自然教育就是完善自我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大自然留給孩子

相關焦點

  • 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
    四、罹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大部分心理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其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創傷和環境壓力。 遺傳(遺傳學)因素:心理疾病傾向於在家族中發生,這意味著罹患心理障礙的傾向可能由父母遺傳給子女。
  • 孩子自控能力差,多半和父母這4種行為有關,不改影響孩子一生
    很多因為孩子的家庭矛盾,多半來自媽媽,俗話說:「慈母多敗兒」,媽媽養育孩子的態度跟孩子的未來成長有極大的關係。如果不及時做好教育孩子學會有自律行為,那麼孩子就會放肆無比,愈來愈嚴重了,對身心健康有嚴重影響,建議家長們看看以下幾點,有助提升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學習成績。孩子自控能力差,多半和父母這4種行為有關!
  • 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叛逆性格,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我的叛逆的性格,完全是被我爸「暴君」式的教育方式給逼出來的。當這種意願積累到一定的階段時,就形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而孩子的這種「叛逆」心理,往往都是父母的「壓迫式」的教育而逼出來的產物。在面對孩子無意識的犯錯的行為時,每個父母能否控制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是每個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孩子犯了錯了,作為父母要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去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這種理智的教育方式,往往要比暴力徵服的效果要好的多。保持理智的心態,會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犯錯的行為。而採用情緒化的暴力徵服的方式,只會把孩子往「叛逆」的方向逼。
  • 孩子膽小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比如,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夥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替代,使孩子喪失鍛鍊的機會;或者父母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戰兢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患上「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而這種病有可能就是由於爸媽「逼出來」的哦!
  • 別怪寶寶害羞"膽小",不是性格,是我們父母兩種行為逼出來的
    特別是我們的這兩種行為,可能會導致寶寶的自信心受挫,膽子變小。雖然我們都不想發生這樣的事,但最終的結果確實是這樣。對於男孩子來說,我們希望自己的寶寶都不是特彆扭捏害羞和膽小,希望他們陽光自信膽子大,具有冒險精神和擔當風格。
  • 孩子的幾種表現可能正處在抑鬱症邊緣,父母行為或是「催化劑」?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如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多數人感覺到身心俱疲,在身體健康遭受威脅的同時,心理疾病也逐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尤以抑鬱症最讓人聞風喪膽,據調查表明,抑鬱症患者不分年齡層次和社會地位,各種各樣的人都可能被其盯上,下至兒童,上至老人都可能出現。
  • 兒童容易出現的幾種心理疾病
    我把它排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認為孤獨症是所有父母最不願意面對,最難以接受的疾病。因為孤獨症的主要障礙就是社會交往,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他們也無法和你交流,給你回饋,給你親近感。很多父母為這些孩子付出一生,但也得不到孩子的愛或是感謝。所以,孤獨症兒童帶來的痛苦和災難不是給兒童自身的,是給父母的。
  • 兒童心理問題不容小視!省精神醫學中心專家:孩子老拉肚子,也可能是心理疾病
    愛發脾氣、注意力分散、手遊上癮、習慣性腹瀉……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這些可能都是心理問題所致。而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前來就診問醫的兒童青少年比例不低。國家衛健委去年底曾表示,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 「軟柿子」孩子多半是被家長捏的,3個錯誤行為,父母要及時停止
    >第一種,太過強勢的父母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那些越是強勢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卻會越懦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如果父母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強勢的話,那麼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會十分養,態度也會比較兇悍。孩子為了能夠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能夠順利的成長,就會因為外部的環境,將自己的性格變為順從,不反抗的,這樣順從的性格能夠極大的減少與父母發生摩擦的機率,所以說太過強勢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34;。
  • 知愈心理:別不承認,孩子的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的行為有關
    孩子身上的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從父母的教育上找出原因,因為兒童天生會因為好奇心大膽地探索,他們本不該是膽小的。那麼是什麼讓他們從大膽變得畏手畏腳的呢? 01上周末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兒子看到別人在懸空的鐵索橋上走,自己也想要躍躍欲試。但還是有點害怕,小孩子面對高空害怕是正常的,所以我和他爸就鼓勵他去完成。
  • 兒童11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
    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幹預技巧:體會孩子的恐懼並安撫+解釋真相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
  • 心理+行為+教育+藥物:「四管齊下」打敗兒童多動症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新生兒科醫師池婧涵在接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採訪時表示,兒童天性好動,有些孩子調皮搗蛋、愛動也是正常的,而多動症則是一種疾病,特點是不但多動且易衝動。因此家長先要分清孩子是好動還是多動,這有助於早期發現兒童行為異常,早期進行幹預。
  • 國藥北方醫院兒科開展兒童發育行為的評定及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
    1、兒童生長發育監測:  定期進行兒童體格生長監測,了解兒童生長發育速率及營養狀況,進行餵養營養指導,早期發現生長偏離和疾病,及時幹預和治療,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主要服務內容:生長發育監測、身高保健、骨齡監測(預測成年身高)。
  • 弱智兒童心理行為障礙及其矯治
    ►遺尿遺便及其矯治  正常兒童中,相當部分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行為障礙,小至多動,大至遺尿、口吃。結果表明:在校學齡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固執、小動作多、注意分散、注意力缺乏、膽小、口吃、不團結、愛生氣、多動(與小動作不同,活動幅度大);在幼兒訓練機構的弱智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依次是:反應遲鈍、打人、不合群、自閉症、注意分散、固執、過份膽小、遺尿、重複動作(刻板行為)、多動、易怒等。
  • 世界第二大疾病蔓延,衛健委發文:抑鬱症篩查進入體檢
    後來調查得知,這個同學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由於這段考試一直「不理想」自己一直在第二名,第三名徘徊,回到家後面對的是父母的責罵,長期的焦慮壓抑,讓她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了這條不歸路。在很多地方,人們對心理疾病依然有深深的誤解,導致了病人本身的病恥感。
  • 「不是我的錯」,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多半是父母這些行為慣壞的
    等父母去世的時候,小天總是狡辯自己沒有偷吃。所以看到我家孩子這麼負責,小天媽媽好想知道應該怎麼教育孩子。一、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多半是父母這些行為慣壞的1.父母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很多人都覺得孩子那麼小,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所以父母都會覺得他們不用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沒有說自己就會繼續這種狀態。
  •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下列幾種行為可能是禍首,傷娃而不自知
    ,父母這幾種行為可能是禍首1、父母無盡的指責生活中有些父母奉行「打擊式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性貶低、謾罵,即使當孩子受傷急需鼓勵和安慰時也依舊如此,比如「你怎麼這麼沒用」「所有東西都給你安排好了,還被你搞砸了,真笨!」
  •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和心理疾患有哪些?這些預防措施最實用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 兒童出現哪些異常需要看心理醫生
    現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   社會交往障礙   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應,對父母缺乏依戀,對同伴缺乏興趣等。
  • 兒童11種行為屬於心理問題,再不知道就晚了!
    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幹預技巧:體會孩子的恐懼並安撫+解釋真相孩子的想像力極其豐富,常常會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