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而更危險的是發病群體平均年齡正大幅下降,很多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其實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家長的影響是最大的,除了生理健康,更應該關注的是心理健康,很多父母自以為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卻有可能是在快速的「毀掉」他。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失去這樣東西
心理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發病率約為12% ~ 16%),而更危險的是發病群體平均年齡正大幅下降,很多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其實完全是被自己的父母「毀」掉了。
知名心理學專家稱: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由於自我出現障礙,而最嚴重的就是徹底失去自我,繼而出現人格缺失,總體可以表現為這幾種:
1、自我不穩定
自我,又稱為自我意識或者自我概念,是對個體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有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和社會角色的認知。
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人的核心,直接映射出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孩子的核心搖擺不定,在遇到外界變化的時候,自然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抑鬱情緒。
對於孩子而言,這種特質可以是從母嬰關係開始的,即在他生命最開始的時候,媽媽是否足夠包容和接納孩子,比如:三歲了還在尿床時母親的態度、事情沒有做好的批評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接納和開導,就可能會因此而喪失安全感,進而變得膽小懦弱,或者說形成「討好型人格」。
像《不完美的她》裡面,長期被母親拋棄、母親男友虐待的連生就養成了「討好型人格」,自我沒有發展出穩固基礎,變得沒有安全感,時而焦慮甚至是抑鬱。
2、自我太僵硬
有些孩子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仔細相處你會發現他似乎缺乏普通孩子的同理心,自我感知不足,甚至有點麻木,按部就班地做好父母安排的一切,但小小年紀就失去了自我感知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優秀,充滿自信和堅韌,但人際關係通常一團糟,這主要是源於過於僵硬的自我,毀掉了他們的人際關係——人是有溫度的,孩子的世界更是赤道兩級極端溫度共存,但這類孩子反而過早地就失去了感受世間冷暖的能力。
3、自我很封閉
幸孕姐小區就有個孩子,從小就只知道學習,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也拒絕和同齡孩子玩耍,長到現在已經成了完全的「社恐」,不愛外出,不愛社交,整個人像是一座「孤島」。
沒有小夥伴,也不會將自我敞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有許多類似的小孩,有一部分可能確實是因為性格內向、孤僻、社交恐懼等,而還有一部分可能與父母保護得過好,從小不讓孩子與外界多接觸等有關,導致其出現完全性的自我封閉。
父母哪些行為容易「毀」掉孩子?
1、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給一個人下結論時,其實就像給商品貼上某種標籤,這個人會做出相應的「印象管理」,下意識將自己的行為往標籤上靠攏。
也就是「標籤效應」,人在被貼上某種標籤之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會帶來社會和心理壓力,潛意識的左右個人的評價和行為。而這在孩子身上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處於建立認知的階段,會模仿成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行為習慣。
而如果你經常性給孩子貼標籤,告訴他「你不是一個好孩子」,慢慢地他也會將你的話當成事實,進入一種「自證預言」的心理狀態,然後覺得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變得失去自我,甚至叛逆和自我放逐。
2、長期讓孩子待在「家裡」
心理學家理察·洛夫曾經提出過「自然缺陷」的說法,後來一直在心理研究上被證實,西方專家認為:在綠色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罹患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要低52.8%。
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幾乎沒有戶外的時間,常年待在家裡、學校裡、補習班裡,還有一些父母過度保護,認為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就不安全,待在家裡,在眼皮子底下才能放心。
但殊不知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自然教育就是完善自我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大自然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