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孩子的叛逆性格,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2020-09-16 閒雲逸說

「棍頭出孝子」這是我爸在教育我的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小時候只要我不按照他的意願去生活,不用思考,我絕對會被狠狠的揍一頓。

我爸的這種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完全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強制剝奪孩子的人格,把自己的意志強行的輸送給孩子。在他的眼裡,他這是為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眼裡,這是一種壓迫,往往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姊妹三人都成了父親眼中最叛逆的孩子。

01:孩子無意識的「叛逆」

孩子的「叛逆」行為,往往都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之中。能夠形成「叛逆」思想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孩子的獨立的意願,另一個是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這內外因素中,並沒有一個衡量對錯的標準,所以在孩子的意識中,他不認為這是不對的。

我上初中的時候,班裡的男同學都留了長頭髮。但是唯獨我是小平頭,因為我老爹壓根不允許留長頭髮。

在他的眼中,頭髮長的人都是賊頭賊腦的人,只有小平頭才是最帥最順眼的髮型。那個時候我心裡就特別的壓抑,也曾試著跟他抗爭了幾次,不過都以失敗告終。

上初三的時候,我一個月沒回家,在學校留了自己理想中的髮型,七分頭。但是到了家以後,我爸也沒說,在晚上吃飯的時候,拿著剪刀趁我不注意,把我最帥的髮型給毀滅了。

我辛苦藏了一個月,留的髮型回家被我爸的幾剪刀又剪回到了解放前。我當時死的心都有了,但是我爸那時候壓根就不當一回事。我的叛逆的性格,完全是被我爸「暴君」式的教育方式給逼出來的。

對於留長頭髮這件事情,我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因為身邊的同學都留了,所以我也想留。在我的潛意識裡,我不認為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但是我老爹不但不去理解我的內心想法,反而強行的打壓。這樣做的結果並沒有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只是用他的「暴行」壓制住了我而已。並沒有掐滅我內心反抗的火焰。

02:父母眼中「叛逆」的孩子

在父母的眼中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成長。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並非是一個物件。如果不能讓孩子的思想和父母的思想同步,那勢必會在性格和情感上產生激烈的衝突。

孩子有孩子的意願,父母有父母的想法。當父母的想法跟孩子的意願不一致時,孩子肯定會想辦法反抗,這個時候呢?孩子就成了父母眼中不聽話,甚至是「叛逆」的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理智點父母還能耐心教導。如果是脾氣暴躁的父母,那肯定會帶著憤怒的情緒去面對的孩子。而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是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只是表面上壓制住了孩子的頑皮,但是並沒有在心理上說服孩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父母暴躁的情緒,往往會激發孩子內心反抗的意願。當這種意願積累到一定的階段時,就形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而孩子的這種「叛逆」心理,往往都是父母的「壓迫式」的教育而逼出來的產物

03:理智教育,勝過暴力徵服

站在父母的角度,給孩子灌輸的理念自然是沒有錯誤的。只是孩子在那個年齡階段,根本就消化不了父母給予的教導。成年人的世界,想讓一個孩子去理解,這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我老爸教導給我的那些做人的道理,我在30歲以後才真正明白他的苦心和不易。但是在孩童時代,那些道理我壓根就理解不了。

如果我老爸當年能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耐心的去傳達他的思想,那個時候我肯定不會跟他對著幹。再頑皮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話還是能聽得進去的。只要道理說明白了,「叛逆」這個詞根本就不會出現在孩子的身上。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這個孩子一定不會犯錯。如果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讓孩子服從父母,那也是只是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等孩子的年齡到達了可以反抗父母的時候,他必定會脫離父母的掌控,成為一個叛逆的孩子。

04:父母懂得理解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句話叫「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父母既然要了孩子,那就要認真的去對待孩子。理解孩子那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的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很難把控孩子的成長方向。「棍頭出孝子」這一套,在現代的教育方式中,已經行不通了,理智的對待孩子才是教育的關鍵。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在面對孩子無意識的犯錯的行為時,每個父母能否控制自己內心的情緒,這是每個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孩子犯了錯了,作為父母要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去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是不對的。這種理智的教育方式,往往要比暴力徵服的效果要好的多。

保持理智的心態,會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犯錯的行為。而採用情緒化的暴力徵服的方式,只會把孩子往「叛逆」的方向逼。因為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他沒有犯錯的意識。父母的訓斥,只會增加孩子內心的恐慌和不滿。

如何去了解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呢?以色列心理學家,羅尼.索蘭用了50年的時間,解開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她在《童年之謎》這本書中,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一步步的解開孩子的內心世界之謎,是一本兒童心理指南。

不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父母,這本書就是最好的教材。作為父母要想教育好一個孩子,必須要從了解孩子開始,在了解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的成長方向。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綜上:孩子的「叛逆」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後天因素造成的。而父母才是這個後天因素的關鍵,父母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的去教育孩子。這種「強迫式」的教育,往往會把孩子「逼」成一個叛逆的少年。

《童年之謎》這本書,詳細的解讀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於父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指南。


我是閒雲逸說,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關注我,一起交流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告訴你: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很大原因都出在父母身上
    所以,父母的管教方式很重要,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最好的辦法是根據他們自身的性格對其進行教育。我們都知道,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追求一些刺激的東西,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一旦有人慫恿他,無疑會增加他們「試錯」的勇氣。還有的孩子喜歡效仿別人,當然,有時候他們的效仿是帶有盲目性的,看見別人頂撞父母,和父母對著幹,自己也會嘗試一下,完全不考慮這件事正確與否。雖然說叛逆心理不能算是一種「病」,但是,對孩子的發展還是起著很大的影響的。
  • 如何讓孩子不那麼叛逆?從避開"反彈效應"開始,父母要自省
    而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孩子就是叛逆了,"我都讓你去踢足球了,你非得跟我對著幹要打籃球。"然後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指責,導致情況越來越糟糕。父母採取對孩子嚴厲的管教方式,也許初衷只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最終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父母越管,孩子就越叛逆,越要和父母對著幹。而生活中,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通常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比如打孩子。
  • 國內兒童心理疾病正蔓延,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兩種行為及時改
    研究發現,近年來出現心理疾病的人群越來越多,而更危險的是發病群體平均年齡正大幅下降,很多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其實多半是被父母逼出來的。沒有小夥伴,也不會將自我敞開,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有許多類似的小孩,有一部分可能確實是因為性格內向、孤僻、社交恐懼等,而還有一部分可能與父母保護得過好,從小不讓孩子與外界多接觸等有關,導致其出現完全性的自我封閉。父母哪些行為容易「毀」掉孩子?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他們的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責罵批評,時間長了,他們就真的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已經無可救藥了,所以就放棄學習。那麼這個和樂觀的心態又有什麼關聯呢?"習得性無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一種悲觀、自卑的心理,如果孩子足夠樂觀,是很難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的。
  • 心理學ABC法則:樂觀的孩子,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他們的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責罵批評,時間長了,他們就真的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已經無可救藥了,所以就放棄學習。那麼這個和樂觀的心態又有什麼關聯呢?"習得性無助"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一種悲觀、自卑的心理,如果孩子足夠樂觀,是很難產生"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狀態的。
  • 「軟柿子」性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親手捏出來的,被欺負是常事
    同時這樣性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欺負是常事。如果家裡沒錢沒勢,建議別把孩子培養成這種性格。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有了這種「軟柿子」性格呢?要知道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3-6歲,而這個階段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家人和父母。若是孩子是「軟柿子」的性格,多半也是父母親手捏出來的,常見以下幾種狀況。
  • 孩子是如何被「逼」叛逆的?這位家長的做法,真的是全國統一
    李剛(化名)的兒子今年6歲了,常常聽到他吐槽自家孩子叛逆來得太早。每天就知道在家搗亂不說,還脾氣越來越大了,叫他往東他偏就往西。說也說不聽,打多了又覺得於心不忍,面對孩子出現各種行為習慣問題,可愁壞了李剛夫妻倆。孩子真的是天生就會叛逆嗎?有位媽媽通過自身經驗分享 ,總結了如下結論: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其實多是源於父母的「逼迫」。
  • 孩子叛逆都是父母所逼!爸媽常做這2件事,孩子不逆反才怪
    ……說起孩子叛逆這件事,無數家長都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他們往往只知道感嘆孩子的各種差勁和叛逆,卻不曾細細反思,原來孩子的逆反往往都是家長所逼出來的。明顯讓孩子感覺到橫豎都是大錯特錯的爸媽,只會把孩子逼往逆反的絕境。
  • 父母的說話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別不信,心理學依據讓人信服
    文|秘籍君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所以他們的成長都是在與周圍人的不斷交流中獲得,尤其是父母的交流,更是對他們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也是他們每天接觸最多的人。那麼,為什麼說父母的說話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呢?
  • 孩子是如何被「逼」叛逆的?沒有什麼叛逆期,原因只有這一個
    有位媽媽通過自身經驗分享 ,總結了如下結論: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其實多是源於父母的「逼迫」。看完真的覺得內容過於真實,像極了自己小時候總因為叛逆被媽媽吼罵的場景。 孩子是如何被父母「逼」叛逆的?這位家長的做法道出了其中真相 有位已為人母的媽媽,最近也遇到了兒子的叛逆問題。
  • 孩子有這3種性格特徵,長大後多半是領導者,父母要好好培養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龍成鳳,期望他們未來能成為一名大領導,而不是辛辛苦苦為別人打工的「跟屁蟲」,每天都看著別人的眼色吃飯,但是,現實是很殘酷的,如果孩子將來若想成為領導者,那麼家長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領導力!
  • 孩子叛逆、不聽話怎麼辦?方法很簡單,但大多數父母不懂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自己很苦惱,家裡的孩子很叛逆,兩人根本談不到一起去,那麼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讓孩子不叛逆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其實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只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假如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是不會覺得自己叛逆的,他只會覺得父母管我管的太多了。為什麼父母會覺得孩子叛逆呢?主要是因為小時候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父母叫他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不聽話打一頓就可以了。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種種的不聽話,叛逆,其實都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和錯誤溝通的反饋。孩子叛逆,往往意味著整個家庭都需要改變了,而不止是孩子。看見,是改變的開始。心理學有研究,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正面動機,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這一點,孩子的生命力就會得不到釋放和引導,會走向兩個方向:攻擊別人或攻擊自己。只有看見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才能給予合適的幫助與引導。理解,是打開孩子內心的通道。
  • 教育出來的孩子優秀,多半和母親的性格有關,父母請及時改正
    無論是貧窮家庭的孩子,還是窮人家的孩子,大多數的家庭之中都是需要母親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但是母親的教育是否正確,也就意味著,孩子在將來的時期裡,將會成為怎樣的人。其實,很多的父母們教育出來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家中的孩子」,甚至也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爭氣。
  • 「爸爸,別逼我」男孩被父親逼吃手機: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面對孩子的叛逆時,只要狠狠教訓一頓就行。所謂的「叛逆」,或許只是父母給孩子強加上的「罪名」。一味站在上位者姿態去命令孩子,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 孩子叛逆的年齡段,父母學會4種引導方式,比打罵孩子管用
    孩子叛逆是一個正常的成長階段的特徵表現,父母知道的孩子叛逆的階段一般是在孩子的18歲前後,但是這是孩子的一個叛逆的階段,還有另外的幾個叛逆的階段。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是在兩歲的時候,還有一個是在孩子六七歲的時候,這兩個階段,父母們都會發現,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很不聽話呢?還會跟父母對著幹,怎麼說教都不聽,甚至還會動手去打孩子,但是效果依舊不是那麼的好。
  • 「別人家的孩子」成績也是逼出來的,父母一定要知道的教導方式
    該不該逼孩子學習?普遍外面的論調都是崇尚引導學習。當時說到引導,執行還是非常有難度的。逼孩子學習反而效果是最快的。我身邊就有一個朋友,孩子的位列前茅。每次討教經驗,她也只是說,成績都是逼出來的。但在最現實的情況下,父母的文化知識水平又不高的情況下,還能有怎樣的好方式呢?
  • 孩子膽小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缺乏自信,沉默寡言,不願跟大家一起玩,沒有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該怎麼辦?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多方面的, 除了天生性格內向外,主要是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夥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替代,使孩子喪失鍛鍊的機會;或者父母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戰兢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患上「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而這種病有可能就是由於爸媽「逼出來」的哦!
  • 「爸爸,別逼我…」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這次甚至半夜偷玩手機,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出狠手打孩子,逼其硬吃手機。看著恨鐵不成鋼的孩子,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因為敢於反叛的孩子,更加獨立自主,未來也更有主導人生的能力。所謂的「叛逆」,或許只是父母給孩子強加上的「罪名」。
  • 孩子的叛逆,內向,焦慮多半來自父母
    天下稱職的父母或許都是一樣的,他們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往後餘生順風順水。但卻又很大一部分人成了孩子生命旅程中最大的逆境!我見過這樣一類父母,越是自己學歷不高,越是會每天逼孩子學習。我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不管母親給我再多的愛,內心都會有一種缺失。長大後自己成了父母,讀了很多關於教育類的書籍。我才慢慢了解,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痛苦,有的影響一生。很多人性格上的偏差都要追溯到性格的形成期:3-6歲。但又有多少父母知道,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