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英語成語故事:一鳴驚人(中英對照)

2020-12-12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一鳴驚人(中英對照)

2012-04-05 11:21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成語來源】

  come out of nowhere

  一鳴驚人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戰國), Duke Wei of Qi neglectedstate affairs, for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his reign, giving himself over to dissipation.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One of his minister, Chun Yukun(chn y kūn)who had a good senseof humor, said to him:」There is a big bird which has never taken wing nor sung for three years.Your Highness, may you guess what kind of bird is it?」

  有一個大臣叫淳于髡,很有幽默感,對齊威王說:「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The dukeanswered, 「Once that bird starts to fly and sing, it will astonishthe world.」

  (其實淳于髡是暗喻齊威王)齊威王答道:「一旦這隻鳥開始飛翔高歌,必然震驚世界。」

  The duke then devoted himself to his duties and built his state up into a powerfulone.

  從此齊威王勤於朝政,勵精圖治,國威大振。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a personmay rise from obscurityand achievegreatness.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或是無所作為,但一旦認真起來,便一下子幹出一番驚人的事來。

  【文化連結】

  英文中「一鳴驚人」可以用「come out of nowhere」來表達,直譯也就是「不知道從哪裡就突然出現」的意思,這樣一想也就容易理解了~

  網上曾有一個帖子名叫「9 Sports Stars Who Came Out Of Nowhere」(9個「一鳴驚人」的體育明星),帖子中就細數了體壇九位「一鳴驚人」體壇黑馬,其中自然會有我們的驕傲「林書豪」啦~

(編輯:趙穎茹)

名稱名稱

300次下載

微信掃碼關注"新東方網"服務號

回復""立刻獲取!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老馬識途(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成語故事:老馬識途(中英對照) 2012-04-18 16:17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嗟來之食(中英對照)
    【英語成語故事】   food handed out in contempt 嗟來之食   One year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春秋時期,770-476 BC)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半途而廢(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成語故事:半途而廢(中英對照) 2012-04-16 13:44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梁上君子(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成語故事:梁上君子(中英對照) 2012-03-27 10:55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 看故事學英語成語(中英對照) 匯總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看故事學英語成語(中英對照) 匯總 2012-08-20 10:40 來源:網絡 作者: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 成語故事丨A Fox and A tiger(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成語故事丨A Fox and A tiger(中英對照) 2020-01-03 10:3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看故事學英語單詞之「一鳴驚人」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少兒英語>正文看故事學英語單詞之「一鳴驚人」 2012-06-29 15:33 來源:滬江英語
  • 英語成語故事:杞人憂天(中英文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成語故事:杞人憂天(中英文對照) 2020-04-21 11:2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
    成語故事:一鳴驚人,理解成語內涵,思索人生路途文|趣味歷史學說成語是我國一種獨特的傳統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擁有一個立意深遠的故事。這些成語故事很多也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了解成語故事,也是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講的就是「一鳴驚人」這個成語,大家對這個成語應該也不陌生,比喻的就是平常沒有什麼突出的優異表現,卻一下子做出了令人驚訝的成績。
  • 英語成語故事:量體裁衣(中英文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成語故事:量體裁衣(中英文對照) 2020-03-11 12:0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經典童話英語故事:灰姑娘(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經典童話英語故事:灰姑娘(中英對照) 2012-09-14 15:43 來源:網絡 作者:
  • 少兒成語故事:「掩耳盜鈴」
    【成語來源】  At the time when Fan, a nobleman of the state of Jin, became a fugitive, a commoner found a bell and wanted to carry it off on his back.
  • 英語小故事:烏鴉、兔子和狐狸(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英語小故事:烏鴉、兔子和狐狸(中英對照) 2020-01-02 11:13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少兒英語成語故事:病入膏肓(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成語故事:病入膏肓(雙語) 2012-07-03 16:28 來源:網絡 作者:新東方編輯
  • 少兒英語故事:狼和小羊(中英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故事:狼和小羊(中英雙語) 2019-11-18 14:36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廖彩杏談英語啟蒙:不要選擇中英對照的書
    十年的全職媽媽、偶爾回到課堂兼課的時光,讓我有機會親自「實驗」在校所習得的各種英語學習理論,也「驗證」了即使在家的主要溝通語言是中文,就算爸媽的發音不夠標準,但只要持續播放演出生動、錄音精緻的英語有聲書(播放器),身邊經常有插圖優美、故事有趣的英文繪本環繞,更重要的是,我在家中所奉行的:「不必先認單字、不必先學音標、不必先學語法、不必中文翻譯,沒有抽問考試」的「四不一沒有」政策,假以時日
  • 一鳴驚人: 做好自己 時刻出發 聽故事 學成語NO.75
    故事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 兒童英語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兒童英語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2012-08-27 10:42 來源:新浪教育 作者:
  • 雙語成語故事:The story of buying shoes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雙語成語故事:The story of buying shoes 2019-11-14 10:47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端午節英語作文:端午節的來歷(中英對照) 2012-06-20 16:24 來源:北京考試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