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
坐地鐵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些情況:
上班途中,你好不容易搶到一個座位,想美美地小憩一會兒,補上一覺。可剛坐下旁邊的大媽就開始功放國產肥皂劇,吵得人無法入眠。
人流最密集的時候,你被擠得動憚不得,而前面的人不知道從哪掏出了手機,點開某音刷了起來,音量開到最大,於是你被迫看了十幾個「土味」小視頻。
下班回家,你趕上了最後一班地鐵,車上已沒幾個人,本以為終於可以落得清靜了。但不遠處傳來的某手「魔性笑」音效穿透了整個車廂,地鐵霎時變成了地獄。
而當你試圖上前阻止這些人時,他們卻會熟練地回你一句:
「關你什麼事?誰規定地鐵上不能外放了?」
你花了十分鐘編織的話術,就這麼輕易地給瓦解了。難道就沒有辦法能治住他們嗎?
現在,「辦法」來了。今年4月1日起,國家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其中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乘客在車廂內不得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同時隨地吐痰、進食、貼小廣告等行為也是被禁止的。
如果有人敢明目張胆地在地鐵裡「頂風作案」,第一次會被地鐵工作人員警告,警告無效則會登上「乘客行為黑名單」,甚至面臨更嚴厲的處罰。
換句話說,如果下次還有人問你「誰規定的」,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
「國家規定的,不服找交通運輸部去。」
折磨我們多年的地鐵外放問題,終於有了解決之道。
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
新規施行的消息一經傳開,拍手叫好的聲音便此起彼伏,相關話題很快登上熱搜榜首,由此可見「民憤」之強烈。
然而,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與贊同相伴而來的是質疑的聲音。有的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有的人覺得只有地鐵施行還不夠,還有的人質疑政策能否貫徹落實。
對於這三種質疑,我們分開來說。
先說「必要性」問題。往小了說,地鐵上外放聲音是缺乏社會基本禮儀的體現;往大了說,是對乘客生命健康的威脅。
一般來說,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可以定義為噪音,而運行中的地鐵內聲音可達80分貝。功放視頻的人為了聽清楚內容,勢必超過這個音量,這無疑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種噪音汙染。長此以往,很可能造成聽力減退等不良影響。因此不能說是小題大做。
再說「範圍」問題。我們知道,任何政策的出臺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次僅在地鐵上施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嘗試,以觀後效。
而之所以選擇地鐵,是因為地鐵的標準比較統一,由專門的公司運營,且此類投訴確實較多。相比之下,公交車的可操作性就小了很多,也沒那麼多投訴渠道。綜合來看,先拿地鐵「開刀」再合適不過了。
最後是「執行」問題。的確,規定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如果懲罰無法落實,法律不過是一紙空文。況且這個《辦法》充其量只是法規,連法律都算不上,能有威懾力嗎?
對於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是那句老話: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個熱評說得好,有法可依才能違法必究,規定出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戰鬥才剛剛打響。
另外,對於這些不文明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出面制止。如果都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不加以勸誡,當事者自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了。
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這也是我們應當有的覺悟。
他們缺的,不止是耳機
最後,我們來談談問題本身。
對於地鐵外放這個行為,可能有的文明人會感到疑惑:在電子產品「白菜價」的今天,買一副耳機就這麼難嗎?為了省一副耳機的錢天天外放,難道不覺得丟人嗎?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要從多方面考慮。
首先,對一小部分人來說,買個耳機可能真的很難。他們買的手機本來就很可能不足千元,顯然是不情願再買對他們來說「多餘」的耳機了。
至於那種地攤上五塊十塊一個的耳機,以我多年淘貨的經驗,有相當一部分漏音嚴重,和功放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很容易壞,會變成消耗品。如果真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倒也情有可原。
但對於那些拿著高端機還要外放的人,他們缺的就不只是耳機了。往小了說,這是缺少公德心,往大了說,這是一種心理缺陷。
心理學上有種狀態叫「意識狹窄」。意思是意識的廣度降低,表現為認識活動範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以及行為失控」。這是非故意的情況。
而如果是故意的話,那就是過於自信,說著說是「目中無人」了。他們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他們很可能幹過在地鐵上外放這種事。
最後的最後,我們從科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留聲機剛出現的時候,聽音樂還是一件奢侈的事,人們只能在家裡靜靜聽歌。後來隨著科技發展,音響、隨身聽、手機陸續誕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影音資源。
然而,或許是科技進步的太快,人們的文明水平沒有追上它的步伐,還停留在那個聲音共有的時代,十分缺乏「邊界意識」。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是絕不會在公共場合當眾換衣服、隨地大小便的,因為他們知道不是他們私人領域。那麼,換成放音樂放視頻怎麼就不知道了呢?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件事是沒有邊界的,並不是一件「私事」。
同樣的現象還出現在網絡社交上。打開微博,你會看見某些個人微博的評論裡謾罵之聲比比皆是,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很明顯他們沒意識到,個人的網絡空間就和個人的居所一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願在未來,除了地鐵這種看得見的場所以外,文明也能普及到「看不見」的場所裡,把野蠻從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驅逐出去。
作者: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