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施行!地鐵上禁止手機外放,請收起你的「私域音量」

2020-12-15 電商報

4月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

坐地鐵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些情況:

上班途中,你好不容易搶到一個座位,想美美地小憩一會兒,補上一覺。可剛坐下旁邊的大媽就開始功放國產肥皂劇,吵得人無法入眠。

人流最密集的時候,你被擠得動憚不得,而前面的人不知道從哪掏出了手機,點開某音刷了起來,音量開到最大,於是你被迫看了十幾個「土味」小視頻。

下班回家,你趕上了最後一班地鐵,車上已沒幾個人,本以為終於可以落得清靜了。但不遠處傳來的某手「魔性笑」音效穿透了整個車廂,地鐵霎時變成了地獄。

而當你試圖上前阻止這些人時,他們卻會熟練地回你一句:

「關你什麼事?誰規定地鐵上不能外放了?」

你花了十分鐘編織的話術,就這麼輕易地給瓦解了。難道就沒有辦法能治住他們嗎?

現在,「辦法」來了。今年4月1日起,國家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其中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乘客在車廂內不得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同時隨地吐痰、進食、貼小廣告等行為也是被禁止的。

如果有人敢明目張胆地在地鐵裡「頂風作案」,第一次會被地鐵工作人員警告,警告無效則會登上「乘客行為黑名單」,甚至面臨更嚴厲的處罰。

換句話說,如果下次還有人問你「誰規定的」,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

「國家規定的,不服找交通運輸部去。」

折磨我們多年的地鐵外放問題,終於有了解決之道。

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

新規施行的消息一經傳開,拍手叫好的聲音便此起彼伏,相關話題很快登上熱搜榜首,由此可見「民憤」之強烈。

然而,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與贊同相伴而來的是質疑的聲音。有的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有的人覺得只有地鐵施行還不夠,還有的人質疑政策能否貫徹落實。

對於這三種質疑,我們分開來說。

先說「必要性」問題。往小了說,地鐵上外放聲音是缺乏社會基本禮儀的體現;往大了說,是對乘客生命健康的威脅。

一般來說,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可以定義為噪音,而運行中的地鐵內聲音可達80分貝。功放視頻的人為了聽清楚內容,勢必超過這個音量,這無疑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種噪音汙染。長此以往,很可能造成聽力減退等不良影響。因此不能說是小題大做。

再說「範圍」問題。我們知道,任何政策的出臺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次僅在地鐵上施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嘗試,以觀後效。

而之所以選擇地鐵,是因為地鐵的標準比較統一,由專門的公司運營,且此類投訴確實較多。相比之下,公交車的可操作性就小了很多,也沒那麼多投訴渠道。綜合來看,先拿地鐵「開刀」再合適不過了。

最後是「執行」問題。的確,規定是一回事,執行是另一回事,如果懲罰無法落實,法律不過是一紙空文。況且這個《辦法》充其量只是法規,連法律都算不上,能有威懾力嗎?

對於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是那句老話: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個熱評說得好,有法可依才能違法必究,規定出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戰鬥才剛剛打響。

另外,對於這些不文明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出面制止。如果都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不加以勸誡,當事者自然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了。

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這也是我們應當有的覺悟。

他們缺的,不止是耳機

最後,我們來談談問題本身。

對於地鐵外放這個行為,可能有的文明人會感到疑惑:在電子產品「白菜價」的今天,買一副耳機就這麼難嗎?為了省一副耳機的錢天天外放,難道不覺得丟人嗎?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要從多方面考慮。

首先,對一小部分人來說,買個耳機可能真的很難。他們買的手機本來就很可能不足千元,顯然是不情願再買對他們來說「多餘」的耳機了。

至於那種地攤上五塊十塊一個的耳機,以我多年淘貨的經驗,有相當一部分漏音嚴重,和功放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很容易壞,會變成消耗品。如果真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倒也情有可原。

但對於那些拿著高端機還要外放的人,他們缺的就不只是耳機了。往小了說,這是缺少公德心,往大了說,這是一種心理缺陷。

心理學上有種狀態叫「意識狹窄」。意思是意識的廣度降低,表現為認識活動範圍縮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以及行為失控」。這是非故意的情況。

而如果是故意的話,那就是過於自信,說著說是「目中無人」了。他們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那他們很可能幹過在地鐵上外放這種事。

最後的最後,我們從科技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留聲機剛出現的時候,聽音樂還是一件奢侈的事,人們只能在家裡靜靜聽歌。後來隨著科技發展,音響、隨身聽、手機陸續誕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影音資源。

然而,或許是科技進步的太快,人們的文明水平沒有追上它的步伐,還停留在那個聲音共有的時代,十分缺乏「邊界意識」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是絕不會在公共場合當眾換衣服、隨地大小便的,因為他們知道不是他們私人領域。那麼,換成放音樂放視頻怎麼就不知道了呢?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件事是沒有邊界的,並不是一件「私事」。

同樣的現象還出現在網絡社交上。打開微博,你會看見某些個人微博的評論裡謾罵之聲比比皆是,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很明顯他們沒意識到,個人的網絡空間就和個人的居所一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但願在未來,除了地鐵這種看得見的場所以外,文明也能普及到「看不見」的場所裡,把野蠻從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驅逐出去。

作者:周文君

相關焦點

  • 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南京地鐵能實施嗎?
    ,這條新規被全網點讚。那麼,南京地鐵對電子設備使用外放功能是怎麼規定的?大家對上海地鐵的這一規定又是怎麼看的呢?   根據《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的規定,乘坐上海市軌道交通工具的乘客,在車內使用手機、平板、智能手錶等智能電子設備,禁止使用外放功能。
  • 地鐵禁止手機聲音外放,尚缺少有效幹預手段
    從12月1日起,新修訂《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實施,其中明確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這一新規的出臺,引發了眾多乘客叫好。還有不少乘客表示,這一做法應該擴大到其他公共運輸工具。此項新規實施差不多半個月來,作為一直乘坐地鐵的上班族,感覺效果並不怎麼明顯,在地鐵上,不少乘客依舊熟視無睹,在看視頻的時候,把外掛音量調得很大的依舊大有人在。我專門仔細觀察了一下,無視這一規定的,基本上為年歲較長的人一群人,還有一部分應該多數為外地乘客。這兩部分群體,估計對上海新頒布的地鐵新規可能還不太熟悉。
  • 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市民拍手叫好,更盼令行禁止
    被迫追劇、被迫看綜藝、被迫聽神曲……地鐵車廂裡,總遇到乘客旁若無人地開啟手機外放,發出各種聲音令人無處可逃。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開始施行,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多數市民為地鐵禁止不文明行為叫好,但也對規定能否真正落地表示懷疑。
  • 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聲音,能管住嗎?
    被迫追劇、被迫看綜藝、被迫聽神曲……地鐵車廂裡,總遇到乘客旁若無人地開啟手機外放,發出各種聲音令人無處可逃。如此情形將得到改變——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開始施行,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
  • 廣州地鐵何時禁進食、手機外放?乘客呼籲守則儘快落地
    還在煩惱地鐵上有人吃「重口味」食物、看視頻不戴耳機外放聲音?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對乘客在地鐵內的17類行為進行規範(詳見本報10月29日A1版報導)。2跟進:乘客守則正修訂,將落實交通部新規記者梳理發現,此前北京、昆明、蘭州等地已出臺地方性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明確禁止在地鐵上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違反規定將納入「個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車行為」,或者進行相應處罰。
  • 乘坐地鐵 你的手機聲音外放了嗎
    在乘客行為規範方面,規定乘客不得有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此前,武漢新修訂的《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已於今年10月1日施行。條例禁止乘客在車站、列車、出入口、通道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違規最高處200元罰款。
  • 上海地鐵1日起禁止手機外放聲音,能管得住嗎?
    新華社上海12月1日電 題:上海地鐵1日起禁止手機外放聲音,能管得住嗎?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辰陽、有之炘、袁全被迫追劇、被迫看綜藝、被迫聽神曲……地鐵車廂裡,總遇到乘客旁若無人地開啟手機外放,發出各種聲音令人無處可逃。
  • 制止地鐵裡手機外放,現在你管得著了
    洗腦「神曲」、遊戲「魔音」 電視劇裡的連綿對白…… 地鐵上手機外放的這些聲音 你煩嗎? 繼高鐵試點「靜音車廂」之後 地鐵也要「靜音」了 自12月1日起 新版《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實施 其中明確規定 禁止使用手機等設備進行聲音外放
  • 上海地鐵:明起禁止手機聲音外放
    上海地鐵:明起禁止手機聲音外放 2020-11-30 2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地評線】禁止手機外放,補上「手機文明」的短板
    【地評線】禁止手機外放,補上「手機文明」的短板 澎湃特約評論員 孫欣祺 2020-12-01 19:11 來源:澎湃新聞
  • 京滬地鐵乘車二維碼互通 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
    【單詞講解】英語中關於「地鐵」的詞彙包括subway、metro、underground、the tube等,到底用哪個更合適主要取決於你身在何處。Subway多見於美式英語,由sub(在...之下)+way(道路)組合而成,表示「在路面之下運行的線路」,符合美式英式簡單直白的特點。
  • 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是什麼意思 上海地鐵外放處罰是什麼
    就在今天上海宣布12月1日起全面禁止地鐵上手機外放,那麼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是什麼意思?我們該如何規避這項規定呢?如果身邊有人在地鐵上面外放該怎麼舉報都有哪些處罰?上海地鐵禁止手機外放從明天起,上海地鐵全面禁止一切智能設備外放聲音,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喜報?
  • 繼上海之後 曝廣西將禁止地鐵內手機外放
    在地鐵裡,有些人喜歡用手機外放看視頻,聽音樂等,你怎麼看?12月1日,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施行,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平板、智能手錶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
  • 上海地鐵禁手機外放首日效果如何?看現場→
    從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實施,其中明確乘客在地鐵車廂內,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新規實行第一天的地鐵車廂新規實行第一天,記者跟隨執法人員隨機登上了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列車的一節車廂進行巡視。可以看到,車廂裡貼了很多「禁止外放手機聲音」「不得在車廂內飲食」等標識。
  • 下月施行!武漢地鐵手機外放聲音最高罰200元
    地鐵上手機外放刷抖音讓人厭煩,以往只能在道德上譴責,也沒有什麼好的治理辦法,現在終於有法可依了。近日,武漢公布了新修訂的《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將於10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明確規定:禁止乘客在車站、列車、出入口、通道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違規最高處200元罰款。此外,新規還禁止攜帶寵物、使用滑板、平衡車,在列車內進食,擅自表演歌舞等等。
  • 上海地鐵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不少市民都表示贊同
    明起上海地鐵禁止電子設備聲音外放你認為還有哪些地鐵不文明行為該被禁止?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施行,其中明確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不少上海網友表示,早已被地鐵上外放短視頻噪音困擾已久,對新規表示期待。乘坐地鐵時,還有哪些行為該被禁止? 哪些地鐵不文明行為該被禁止? 地鐵,因其高速與便捷,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 不外放手機聲音,文明坐地鐵,從你我開始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談論「如何乘坐地鐵是文明的」。所以,這一次有關部門提出「地鐵內使用電子產品不許外放聲音」,大家又開始紛紛獻策。1、地鐵內使用電子產品不許外放聲音有人說,用手機聽音樂,沒有錯。但是你聽音樂,卻幹擾到其他人就是不對了。
  • 地鐵裡禁止手機外放聲音、吃東西、扒車門,違者將受處罰!
    10月1日起,新修訂的《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施行。根據《條例》,地鐵站內使用平衡車自行車、乞討、手機外放等行為將被禁止。電子設備外放聲音者最高罰款200元許多人在坐地鐵時,都有被旁邊人外放音樂打擾的經歷,外放音樂行為也一直被大家詬病。在此次武漢新修訂的《條例》中,新增了「禁止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這一項規定,違者最高將被處罰200元。該規定的出臺受到不少網友好評,網友們紛紛表示:「建議全國推廣」「地鐵外放聲音隨處可見,這個舉措好」。
  • 今天起乘坐蘇州軌交有新規!刷抖音聲音外放……這些行為都被禁止
    4月1日起乘坐蘇州軌道交通有新規啦!地鐵裡吃味道奇怪的食物、手機追劇、刷抖音聲音外放......這些被廣為詬病的乘車行為以後都明令禁止!4月1日起,《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明確了影響運營秩序的7類約束性行為,包括地鐵裡不得乞討賣藝及歌舞表演,不得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不得在列車內進食等。同時,辦法還明確禁止10類影響運營安全行為。
  • 新規後首例!在上海地鐵手機外放,男子不聽勸阻還打人被行拘
    近日,上海軌道交通5號線車廂內,一中年男子手機外放,在遭到身邊乘客勸阻後,非但不聽,還動手劃傷勸阻者面部。最終,當事男子因毆打他人被軌道公交警方行政拘留。12月2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軌交警方獲悉,該案件系軌道公交警方查處的首起因電子設備外放聲音而引發的違法案件。涉案嫌疑人被行拘 上海軌交警方 圖2020年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正式施行,禁止在軌道區域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