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你們知道嗎?衣冠禽獸以前其實是褒義詞!
在現代人的理解中,衣冠禽獸是完全的貶義詞。《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而且在出自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出自明代官員的服飾,根據歷史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所以在當時「衣冠禽獸」是一句讚揚人的詞語,要是說出去那可是十分惹人羨慕的!但是,「衣冠禽獸」也從未被當作褒義詞使用。個別人反覆講衣冠禽獸是褒義詞,卻說不出哪部書用衣冠禽獸誇過人。畢竟用「禽獸」一詞形容人從來不是什麼好詞。
那我估計在明朝以前有一個詞叫做「衣冠梟獍」(出自《北夢瑣言》)這個詞語是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而這個詞在明代的意思就像現在的衣冠禽獸一樣。在當時衣冠禽獸這個詞是哪些文物官員的專屬詞,你要是對一個平民說:「你真是衣冠禽獸」,那我估計你會被人打死的。
在什麼時候衣冠禽獸就變成了完全貶義的呢?明朝中晚期,當時的社會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宦官將政治弄得烏煙瘴氣,徹底顛覆了「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官員都選擇明哲保身,甚至是魚肉百姓,為虎作倀!這也導致文物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至此「衣冠禽獸」從一個讓百姓羨慕的詞語,也漸漸變成了被百姓憎惡的詞語,而到了清朝就完全變成了一個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