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是罵人的話,為啥古代官員補服要繡禽獸?還引以為榮

2020-12-12 靜說歷史

提到「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大家都會想到這是個貶義詞,在《辭海》中曾被解釋為「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說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在明清小說中也將這詞用為貶義詞,用來罵道德敗壞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衣冠禽獸」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其實是褒義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似乎觀眾們也從古裝劇中看到了官員穿的官服上面其實是繡著動物的,雖然不清楚具體類別,但將「衣冠禽獸」用在這裡形容朝服的話,古代將動物分為飛禽走獸,如此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個成語還是非常貼切的。

眾所周知,皇帝穿的是龍袍,是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這是皇帝專用的朝服,還有一種蟒袍,這也是經常聽到的,龍袍和蟒袍看起來似乎都是長龍繞身,但皇家用的龍是五趾,五爪金龍,而官員穿的則是四爪龍,也就是蟒,但這也足夠象徵著官員的地位了,位極人臣,榮華富貴。僅是蟒袍的話,還不足以區分文武百官的地位,如此才會有了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品類繁多,製作精細,工藝複雜。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的官服上面繡禽,武官的官服上面繪獸,等級不一樣的官員,歷朝歷代的官員基本都是按照九品正從劃分,我們經常聽說的「九品芝麻官」基本就是處於最底層的正式官員,而他們所用的飛禽和走獸自然都是各自不同的。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分了種類還不夠,官服的顏色也需要區分,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不管怎麼說,穿上了朝廷指定的官服,那就是正式官員了,總是比平民老百姓高一個階級的,所以當初「衣冠禽獸」剛出來的時候,其實是代表了普通人對於官員的羨慕之情。

不過隨著朝代的變遷,「衣冠禽獸」有了新的涵義。明代的宦官之禍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當然是不好的名聲,從朱棣開始發展的宦官勢力一直到明朝中晚期,宦官之禍徹底爆發,他們專權腐敗,連帶著整個朝廷都是黑暗腐朽,文臣武將一直遵循的"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拋卻。為國為民的統治階級開始欺壓貧民百姓,他們無惡不作,從百姓的父母官變成了匪盜瘟神,原本是稱讚的「衣冠禽獸」變成了斥罵官員的詞語,道德敗壞的官員被稱為「衣冠禽獸」,後來這個詞擴大為指代道德敗壞的人。

因為明清時期的官服前胸後背都是用著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補服」,到了清朝,仍然是在沿用補服制度,只不過官服上繡的圖案又與明朝有所區別,從前明朝文官官服上繡的是雙禽,如今改用單禽,所繡的動物也有所區別,具體變動為: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則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犀牛,八品犀牛(七八品區別在帽飾上體現),九品海馬。

這種以飛禽走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相傳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在《舊唐書》中記載著依官員品級、職司分別賜予不同動物章紋繡袍的做法,金元時期又有了胸背紋樣,服裝上位於前胸、後背處的紋樣,元朝的胸背直接織、繡於服裝上,其紋樣種類眾多,有雲龍紋、鳳穿牡丹、鷹逐兔、花間臥鹿等,但這些都是為了裝飾應景,並沒有政治目的,而在明朝才有了有了正式制度和記載。

從前的朝代用別的方法區分過朝服,比如周天子穿戴的「六冕」祭祀禮服,《後漢書》中記載的「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隋書》中記載著「(百官)朝服,冠,幘簪導,白筆,絳紗單衣,白紗內單,皂領、袖,皂襈,革帶,鉤灊,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襈,舄,綬,劍,佩。從五品已上,陪祭、朝饗、拜表,凡大事則服之。六品已下,從七品已上,去劍、佩、綬,餘並同。」一直到唐朝,才有了用顏色來區分官員等級。

儘管歷朝歷代的官服制度不同,但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區分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高低貴賤,這就是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另外皇帝和官員也不僅僅是只有朝服,還有公服和常服,在不同的場合,穿戴不同的服飾,這些都是有著明確的規定,即便在現代人看來是繁文縟節,但古代人總是能一絲不苟地執行,因為大中華是禮儀文明的象徵,即使現代的我們不需要穿這些繁複的古裝,也需要對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相關焦點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意思是穿戴著衣帽的禽獸,形容一個人品德敗壞,所作所為像禽獸一般卑劣。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清朝的長篇小說《鏡花緣》,在第四十三回中這樣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 衣冠禽獸本指做官的人,後來為何成為罵人的詞語?
    「衣冠禽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想必許多人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這還用問嗎,它就是拿來罵人的呀!沒錯,不論是在辭海還是在各種詞典當中,衣冠禽獸都是一個貶義詞,它常用來指那些品德敗壞、道貌岸然,看上去衣冠楚楚,行為卻禽獸不如的人。
  •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在古代既然是讚美詞?
    成語乃由四個漢字組成,每一個成語都有它獨特的屬性和寓意,它通常被人們運用到語句或文章中,我們都知道成語的類型多種多樣,小編在這裡就就不一一舉列說明,而今小編要解說的一個成語大家肯定都聽說過,那就是——「衣冠禽獸」。
  • 衣冠禽獸:原來它最初的含義是個褒義詞
    衣冠禽獸「衣冠禽獸」的出處在明朝陳汝元的《金蓮記·構釁》中記載:「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中也說到:「不但衣冠中禽獸;乃禽獸中豺狼也。」,從中可以看出,衣冠禽獸已經變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貶義詞了,後人更是拿這個詞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的人。
  • 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詞 最早代指「當官的」
    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明·陳汝元《金蓮記·抅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這個成語的解讀同樣態度鮮明。衣冠禽獸: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其實,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
  • 「衣冠禽獸」本來是一個褒義詞,為何後來成罵人的貶義詞了?
    「衣冠禽獸」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句罵人的詞語,指那些徒有外表、道德極壞、行為如同禽獸一樣卑劣的人。然而,最早「衣冠禽獸」這個詞卻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一類特定的人群,即老百姓十分羨慕,連做夢都想去當的人——文武官員。
  • 有一個成語,古今釋義截然相反,它古代是捧人的,現如今卻是罵人
    其實,這個成語大家都見過:衣冠禽獸,一般人被別人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心裡是非常不舒服的,要不是做了什麼缺德的事情,是不會用這個成語來罵人的,可見這個成語對人造成的傷害還是非常嚴重的。不過,這個成語在古代卻是很受青睞的,人們對這個成語還很追捧。
  •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聽起來並不好聽,翻閱辭海和成語詞典,這個詞幾乎都是相當難聽的貶義,但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在古代,原來是個相當中聽的褒義詞?其來源出自明代官員的官服,根據明朝的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禽,武官官服繪獸,根據官職的品級大小,所有禽獸各不相同,衣冠禽獸正是由此得來,其中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 衣冠禽獸還是象徵職權?清朝官員服飾「補子」圖案的寓意及由來
    「衣冠禽獸」,根據79年版《辭海》批註: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衣冠禽獸」一詞最早用以形容明代官員服飾,明朝對於官員服飾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所以,「衣冠禽獸」這個詞最初的寓意非但不是貶義,反而有著令人羨慕和崇拜的意味。
  • 「衣冠禽獸」與古代官服有關聯?最能體現這個詞的是哪個朝代?
    人們通常罵那些道德敗壞又裝君子的人為「衣冠禽獸」,頗具貶義。 其實這「衣冠禽獸」來源於古代,特別是清代官員官服的品階。 鎮國公,朝冠飾東珠五顆,補服,二方補上繡四爪正蟒,胸前後各一。 輔國公,朝冠飾東珠四顆,補服,二方補上繡四爪行蟒,胸前後各一。
  • 中國古代有一個經典成語,原本是身份的象徵,如今成難聽的罵人詞
    我們今天也要介紹的一個變化巨大的成語--衣冠禽獸。無論你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衣冠禽獸的含義,亦或是從辭海等工具書中查找這個成語的含義,你都只能得到貶義的解釋: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這種說法並非現代首創,明清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當時的明朝,官服上所繡的飛禽走獸,就等同於今天的軍銜,從官服上所描繪的飛禽走獸,可以看出文武百官的等級,不僅如此,當時朝廷還規定,文官繡的是飛禽,而武官繡的則是走獸。其等級森嚴,不得逾越。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 衣冠禽獸是貶義詞?不,它其實是一種讚揚之語,99%的人都不知道
    文/璽哥說歷史衣冠禽獸是貶義詞?不,它其實是一種讚揚之語,99%的人都不知道作為一個古老的國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他們遺留下來的痕跡也在有意無意地向我們展示他們驚人的智慧。今天咱們就來講一個跟服飾有關的詞語,這個詞語叫做「衣冠禽獸」。說到「衣冠禽獸」你們想到了什麼?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認為這是個貶義詞,並且專指那些道貌岸然、衣冠楚楚,行為卻比禽獸都可惡的人。不僅如此,就是那些權威性很高的詞典,比如說《辭海》、《成語大全》等對這個詞也是這個定性。其實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直到我去了一個地方,才發現其中隱藏了多年的秘密。
  • 「衣冠禽獸」,在明朝竟是吉祥話,成語還可以這樣玩兒
    來到電梯口,遇到了部門主管,一臉奸笑:「喲,今天穿得挺精神,衣冠禽獸啊」。你才衣冠禽獸,你全家都衣冠禽獸,差點把公文包摔他臉上的你暗自咬牙,想了想房租還沒交,你默默地走進了電梯。按照這個標準的話,我們大多數吃瓜群眾可以聊以自慰了,即使勉強做到上半句,但離下半句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畢竟想要道德敗壞也是需要實力的不是。說起衣冠禽獸的來歷,想當初可不是這個意思。這事的源頭要從俺們老鄉朱重八說起。朱重八生於元朝末年,老家就在我們安徽鳳陽縣。朱重八一家八口,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全家務農給地主種地。
  • 「衣冠禽獸」詞語的來源?古時的人們都爭著做
    如「禽」在古代指「鳥」和「獸」,後來專指鳥類;詞義轉移,這裡再分為兩種情況:詞所表示的概念的轉移和感情色彩的轉移。詞的概念的轉移指詞所表示的概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新的詞義產生後,舊義一般就不復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淚,而現代漢語中,「涕」均指鼻涕。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將,是中性詞或褒義詞,現在比喻壞人的黨羽,用為貶義。「衣冠禽獸」屬於後者。
  • 這個成語都被我們用來罵人,誰想在古代意思完全不同
    有這麼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說的是有些人雖然表面上是人,但是實際上卻做著猶如禽獸一樣的事情。沒錯,這個詞就是——衣冠禽獸。這個詞通常只有我們很憎惡的人才會用來形容。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知名工具書中「衣冠禽獸」都無一例外是個貶義詞。
  • 文禽武獸:蠶神女聖早成絲,繅絲織帛猶努力;衣冠禽獸都是聖賢?
    「衣冠禽獸」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在當時,「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等級制度在官服上就體現出來了。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於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 衣冠禽獸,一個被誤解了六百多年的詞語
    翻開如今的辭海,對衣冠禽獸的解釋無一例外: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說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早在明朝,這個詞語就被人們作為貶義詞使用。比如: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 「衣冠禽獸」剛出現時是褒義詞,為何後來成了罵人的話?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那種品德敗壞,徒有其表的偽君子時,都會憤怒地斥責其為「衣冠禽獸」。而這個詞也生動形象的表明了那些人的特點就是道貌岸然,平時裝的一本正經,實際上比那些外表兇狠的人還壞。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衣冠禽獸」這個詞在誕生之初其實是褒義詞,很多人都想成為其中的一員。
  • 「衣冠禽獸」人人羨慕,百姓為之努力,為何現如今成了貶義詞?
    ,衣冠禽獸的意思是指代朝廷官員們所穿的衣服上繡的圖案,圖案是飛禽走獸,衣就是官員們上朝的時候所穿的制服,冠指的是他們在上朝的時候所戴的帽子。因為不同的官員所穿的衣服是不一樣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區分他們的衣服上,繡的是飛禽走獸,而圖案也是不一樣的,主要是為了區別不同官員的不一樣等級。而選擇在衣服上繡上飛禽走獸,是因為在動物界當中是弱肉強食的一種狀態,生活在食物鏈的最低端總是會被人欺負,而飛禽走獸則是最強大的領導者所象徵的就是領導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