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大家都會想到這是個貶義詞,在《辭海》中曾被解釋為「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說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在明清小說中也將這詞用為貶義詞,用來罵道德敗壞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衣冠禽獸」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其實是褒義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似乎觀眾們也從古裝劇中看到了官員穿的官服上面其實是繡著動物的,雖然不清楚具體類別,但將「衣冠禽獸」用在這裡形容朝服的話,古代將動物分為飛禽走獸,如此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個成語還是非常貼切的。
眾所周知,皇帝穿的是龍袍,是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這是皇帝專用的朝服,還有一種蟒袍,這也是經常聽到的,龍袍和蟒袍看起來似乎都是長龍繞身,但皇家用的龍是五趾,五爪金龍,而官員穿的則是四爪龍,也就是蟒,但這也足夠象徵著官員的地位了,位極人臣,榮華富貴。僅是蟒袍的話,還不足以區分文武百官的地位,如此才會有了官服上的飛禽走獸,品類繁多,製作精細,工藝複雜。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的官服上面繡禽,武官的官服上面繪獸,等級不一樣的官員,歷朝歷代的官員基本都是按照九品正從劃分,我們經常聽說的「九品芝麻官」基本就是處於最底層的正式官員,而他們所用的飛禽和走獸自然都是各自不同的。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分了種類還不夠,官服的顏色也需要區分,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不管怎麼說,穿上了朝廷指定的官服,那就是正式官員了,總是比平民老百姓高一個階級的,所以當初「衣冠禽獸」剛出來的時候,其實是代表了普通人對於官員的羨慕之情。
不過隨著朝代的變遷,「衣冠禽獸」有了新的涵義。明代的宦官之禍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當然是不好的名聲,從朱棣開始發展的宦官勢力一直到明朝中晚期,宦官之禍徹底爆發,他們專權腐敗,連帶著整個朝廷都是黑暗腐朽,文臣武將一直遵循的"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拋卻。為國為民的統治階級開始欺壓貧民百姓,他們無惡不作,從百姓的父母官變成了匪盜瘟神,原本是稱讚的「衣冠禽獸」變成了斥罵官員的詞語,道德敗壞的官員被稱為「衣冠禽獸」,後來這個詞擴大為指代道德敗壞的人。
因為明清時期的官服前胸後背都是用著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故稱「補服」,到了清朝,仍然是在沿用補服制度,只不過官服上繡的圖案又與明朝有所區別,從前明朝文官官服上繡的是雙禽,如今改用單禽,所繡的動物也有所區別,具體變動為: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則是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犀牛,八品犀牛(七八品區別在帽飾上體現),九品海馬。
這種以飛禽走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相傳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在《舊唐書》中記載著依官員品級、職司分別賜予不同動物章紋繡袍的做法,金元時期又有了胸背紋樣,服裝上位於前胸、後背處的紋樣,元朝的胸背直接織、繡於服裝上,其紋樣種類眾多,有雲龍紋、鳳穿牡丹、鷹逐兔、花間臥鹿等,但這些都是為了裝飾應景,並沒有政治目的,而在明朝才有了有了正式制度和記載。
從前的朝代用別的方法區分過朝服,比如周天子穿戴的「六冕」祭祀禮服,《後漢書》中記載的「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隋書》中記載著「(百官)朝服,冠,幘簪導,白筆,絳紗單衣,白紗內單,皂領、袖,皂襈,革帶,鉤灊,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襈,舄,綬,劍,佩。從五品已上,陪祭、朝饗、拜表,凡大事則服之。六品已下,從七品已上,去劍、佩、綬,餘並同。」一直到唐朝,才有了用顏色來區分官員等級。
儘管歷朝歷代的官服制度不同,但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區分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高低貴賤,這就是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另外皇帝和官員也不僅僅是只有朝服,還有公服和常服,在不同的場合,穿戴不同的服飾,這些都是有著明確的規定,即便在現代人看來是繁文縟節,但古代人總是能一絲不苟地執行,因為大中華是禮儀文明的象徵,即使現代的我們不需要穿這些繁複的古裝,也需要對古代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